杜受田故居的杜氏文化

网上有关“杜受田故居的杜氏文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受田故居的杜氏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文景观无人不活,无文不彩。杜受田故居如果离开了杜受田,离开了杜氏文化,它就是普通官员住宅,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中难免沦于庸常和平凡。正因为有了杜受田及其家族十余代的人和事,这座古宅才变得鲜亮和生动起来,才有了灵气和人气。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应当是杜家独特的文化。天下人谁不希望儿孙满堂,后代幸福,那么,到杜家宅来看看,或许能够领会一二;天下人谁不希望子女学业优异,成龙成凤,那么,到杜家宅来看看,或许能够受到启迪;天下人谁不希望为官为民堂堂正正,即便不青史留名也做个受人尊敬的人,那么,到杜家宅来看看,或许对人生之路有所帮助。不管什么人,到杜受田故居来就能感受到青砖灰瓦散发的灵气,就能接受教育,就能至少读懂洋洋洒洒杜氏文化巨著中的一章,它会让你心有所悟满载而归。

古为今用。滨州杜家的文化教育出了明清两朝12位进士,在全国出类拔萃;锻造了大批的刚正烈士、儒雅忠臣;培养出了皇帝。除去传统的、共性的思想熏陶外,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对今人做人做事做官或许有所启迪。

首先,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正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要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所说的正心,讲的是治世,标准是仁与义,意在为公。释家所说的正心即是明心,讲的是治身;道家说正心,即是“炼心”。释道正心的标准,是涤滤心灵。杜氏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用做规范,兼收释道思想的精华作为补充。具体地讲杜氏文化的要义正心就是以儒家的道德修养为纲,以道修身,以佛治心,以儒治世,发明和实践三教一途的和谐之道。通过修身养性,而“止于至善”,达到“内圣外王”,“体用兼骸”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内圣”功夫,即为体;修身是根本、是基础;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功,即为用。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智慧源醇,能够承家报国的人。

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杜氏家族不断弘扬家族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八世掌门人、江西布政使杜诗,一生持正心之道,扬善除恶,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冒被罢官之险,坚决抵制在江西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被罢官回乡之途,路经惠民县,恰逢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袁化中灵柩回乡,他不畏权势,坚持前去祭奠。杜诗嫡孙杜漺承扬先人遗志,他勤政爱民,公正执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疏,陈治河方略,亲临河患堤防监督河务,当地百姓将这段堤防名为“杜公堤”。漺之嫡孙杜鼒,一身正气,担任襄阳知县时,政绩优异,当地民众为其建“嘉裕堂”生祠,设位供奉。担任上思州知州时,自掏腰包购买麦种,劝民种麦,群众将这种小麦称之为“杜公麦”。鼒之嫡孙、杜受田之父杜堮,三朝元老,一介忠臣,咸丰皇帝评价他“植品端方,学有根柢,从公夙夜,克励清勤。”去世后加恩晋赠大学士、谥号“文端”。

杜氏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的沃土,经过明清时期的不断成长壮大,形成了鲁北特有的家族文化,孕育着杜氏十几代,五百多年的成功和辉煌。

其次,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杜氏教育讲究学业和道德并重。杜诗在今天的杜受田故居处开辟了“净明山房”,供子弟藏书读书之用。并购下城中名地“卧佛台”,植松柏,造廊舍,建成家族私塾,以供子弟就读。并利用丁母忧之时,发起著述杜氏族谱之行,开创杜氏纂修族谱之先河,用以教育后人。“风流儒雅,吐属无俗语”的杜漺告诫族人“勿以族大人众为可特,而以凭借骄傲为可虞。各修而身,各务其业,父以之教子,兄以之勉其弟。”杜鼒则在杜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他对子弟的教育首先做到了率先垂范,正人先律己。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良好教育,恪守忠孝仁义的行为规范。其子杜彤光不仅重视家族教育,还热心公益事业,将其教育思想推向社会,他投资并参与了滨州城内第一所官办学堂“培风书院”的修建和管理,对清中后期在滨州文化教育的繁荣有首列之功。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表现在继承民族传统教育“子弟皆当学”的同时,提出了“孩提之童,知爱知敬,始家邦终四海”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在子女的早期教育中,首先进行道德教育,就连平时的日常活动,游戏玩耍中都“要观其爱敬之良,不失赤子耳”。倡导“身教言教并重”的教育方法,凡是教育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先要做到,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熏陶。要求“身为家长,宜率先子弟,各执其业,修孝悌忠信之行”。实现“做善降之百祥,一门顺德”的良好意愿。明确提出“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崇高人生目标。所以读书,是要“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于家国天下之道”,增长“化民成俗,尽职报国”的才干和品行。同时,教育人们,要坚持“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超前意识,不但自己终身学习,而且教育子女终身不至。正是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实践,支撑着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辈出的辉煌局面,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超时代的教育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经过杜氏家族十几代人的积累、提炼和升华。由三朝元老,时任礼部侍郎的杜堮,于道光七年(1827 年)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述训》48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试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并谈谈对现在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

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扩展资料

杜氏始祖

杜康、姬伯、芈囏(熊艰)、杜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

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

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

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

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

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外I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

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百度百科-杜姓

答:两位教育家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教学流派。

其教学理论的主要差异有:(1)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同。赫氏主张教师应该对学生严格管理、教师依据心理学理论设计;杜氏则提出学生中心(是太阳),学生设计;(2)教学组织的不同。赫氏注重按所设计的四个阶段传授知识,杜氏则让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学习,教师适时提供所需知识;(3)教学方法和依据的材料不同。赫氏依据既定教材教学和练习,杜氏则力倡“从做(活动)中学”;(4)教学价值不同。赫氏主张“教育性教学”,杜氏则声称“生长之外无目的”;(5)教学场合不同。赫氏在课堂为教学场所,杜氏没有固定场所。——总之,主要差别在于教学是否按前人知识、课堂讲授和教师作用等“三中心”开展教学。

关于“杜受田故居的杜氏文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喧丹小姐姐的头像
    喧丹小姐姐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喧丹小姐姐”

  • 喧丹小姐姐
    喧丹小姐姐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杜受田故居的杜氏文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受田故居的杜氏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人文景观无...

  • 喧丹小姐姐
    用户080610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杜受田故居的杜氏文化》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