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

网上有关“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所谓“蝴蝶效应”,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气象学家洛伦滋提出的一句近乎荒谬的理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在两周后引发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夸张,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怎么可能就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呢?不过,中外历史上还确实曾发生过由于一点小事,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的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件。

先来说说国内历史上的事件。

其一,“卑梁之畔,血流吴楚”事件。春秋末期,吴国的边境小镇卑梁和楚国的小城钟离接壤,两地居民阡陌相通,鸡犬相闻。一日,卑梁的一个姑娘前去桑地采桑叶,邂逅了同样采桑的钟离另一个姑娘。两人为了一株桑树的归属权发生争执,在互相推搡的过程中,钟离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姑娘的脚。卑梁人认为自家的姑娘受到了外人的欺负,带着乡邻前去质问楚国人。

但楚国人百般抵赖并出言不逊,激愤之下的两国人殴打在了一起。楚国人失手打死了吴国人。一场祸端由此开启,卑梁当地守城官员带上士兵,血洗了整个钟离。消息传到楚平王的耳朵里,楚平王不问曲直,直接调集军队攻占了卑梁。吴王僚早就对楚地垂涎三尺,这下找到了进攻楚国的理由,于是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事。最后,吴国在鸡父大败楚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鸡父之战”,失败后的楚国不得不在吴楚争霸中转入守势。

其二,“误杀撤驿,大明亡国”事件。明朝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攻打女真部古勒城。由于女真部历来骁勇善战,加上古勒城城池坚固,李成梁居然屡攻不下,战事极为胶着。这时,有两个女真人塔克世和他的父亲,自愿进入古勒城劝降,协助李成梁攻破城池。不料劝降失败,此时明军突然攻破了城门,如潮水般涌进城来,见到女真人就直接杀死,可怜塔克世父子也惨遭屠戮。明朝后来解释说是“误杀”,但还是赔偿了塔克世的家人10匹马了事。

这件小事本来不足挂齿,但却为后来的大明之亡埋下了祸根。此事过去40年后,崇祯皇帝即位,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穷途末路,风雨飘摇了。崇祯帝也想拯救朱家江山,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裁撤驿站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招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但每年可以为朝廷节省白银数十万辆,还大大地提高了驿站的效率。但崇祯帝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应该为驿站下岗人员安置工作,不能让他们失去生活来源,否则他们就要造反。

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不但丢掉了工作,还恰逢崇祯年间天灾频发,百姓饿殍千里,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作为一个下岗工人,造反是死罪,不造反也要被饿死,干脆揭竿而起。如果侥幸获胜,不但能吃饱穿暖,说不定还能封侯拜相,青史留名。

于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横空出世,战火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搞得崇祯帝焦头烂额、寝食难安。这个小小的驿卒终成气候,最终于1644年春天攻入了紫禁城,迫使丢掉了大明江山的崇祯帝,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崇祯帝到死都没想到,当初一个撤驿的决定,竟然让他以命偿还。他还没有想到的是,导致大明覆亡的另一个对手,英勇剽悍的八旗铁骑和数十年前被“误杀”的塔克世父子有关。

原来,塔克世有个儿子,名叫努尔哈赤。《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含恨起兵”,这恨就源于当初明朝对企图入古勒城劝降的塔克世的“误杀”。两件小事,一件“误杀”,一件“撤驿”,居然会导致偌大的明朝倾覆,就如同蝴蝶轻轻地扇了两下翅膀,却带来如此沉重的后果。

再来说说国外的“蝴蝶效应”事件——“蚱蜢之战”。在美国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交界处,曾住着两个印第安部落。他们就像吴楚两国人一样,本来和睦相处,相互依存。有一天,一个部落的小男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抓住到了一只漂亮的大蚱蜢。另一个部落的小男孩,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于是,两部落的孩子们围绕着这只蚱蜢发生了争斗,大家互相厮打在一起。

部落里的妇女见此情景,纷纷跑出来护犊子,又扭打在了一起,双方都损失惨重。等到傍晚时分,部落里的男人们回家见到满屋子的伤员,愤怒的火山爆发了。他们在各自部落酋长的带领下,展开了为一只蚱蜢而战的血腥战争,这就是十八世纪著名的“蚱蜢之战”。

当然,这种“蝴蝶效应”的历史事件还有很多,即便在现代,仍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南美洲的蝴蝶轻扇两下翅膀,会引发得克萨斯的龙卷风”并非耸人听闻,也不是一句所谓荒谬的话。

国民党哪些人投降

国民党华北剿总

总司令:傅作义

副总司令:上官云相 、冯钦哉、吴奇伟、宋肯堂、邓宝珊、刘多荃、李文、郭宗汾

参谋长:李世杰

副参谋长:郑长海、梁达哉、康壮秋

一:张家口防区

第11兵团:

司令:孙兰峰

副司令:朱矩林

参谋长:贾璜

105军 军长:袁庆荣 副军长:杨维垣 参谋长:成于念

辖:210师-李思温

251师-韩天春

259师-郭济堂

整编骑兵第5旅-卫景林

整编骑兵第11旅-胡逢泰

整编骑兵第12旅-鄂友三

二:北平防区

第4兵团:

司令:李文

副司令:周体仁

16军 军长:袁朴 副军长:冯龙

辖:22师--黄剑夫

94师-周士嬴

109师-严映皋

94军 军长:郑庭锋 副军长:朱敬民

辖:5师-杨培德

43师-王治熙

121师-韩悌

305师-姚葛民

第9兵团:

司令:石觉

副司令:蔡剑铭、骆振韶

3军 军长:骆振韶(兼) 副军长:胡冠天

辖:4师-郑邦杰

89师-胡冠天(兼)

155师-杨齐

297师-欧孝全

299师-巫剑锋

31军 军长:廖慷

205师----邓文禧

35军 军长:郭景云 副军长:王雷震、朱大纯

辖:101师-冯梓

262师-朱大纯(兼)

267师-温汉民

101军

军长:李士林 副军长:张辑成、刘本厚

辖:271师-栾乐山

272师-刘化南

273师-郑海楼、

104军 军长:安春山副军长:王宪章

辖:250师-王建业

258师-张惠源

269师-慕新亚

309师-赵树桥

310师-张副元

311师-孙英华

新编骑兵第4师-刘春方

三:天津、塘沽防区

第17兵团

司令:侯镜如

副司令:刘春岭、林伟俦

参谋长:李荻秋

62军军长:林伟俦(兼)

辖:67师-李学正

151师-陈植

157师-何宝松

317师-?

92军军长:黄翔

辖:21师-张伯权

56师-周中砥

142师-王凤歧

318师-刘元伯

87军军长:段沄

辖:220师-路静澄

221师-王永树

222师-周雨震

交警5师-杨遇春

独立95师-朱致一 (赵子龙师)

86军军长:刘云翰副军长:范玉生

辖:26师-张越群

284师-罗先文

293师-陈赝华

天津警备司令部

司令:陈长捷

副司令:秋宗鼎

辖:184师-杨朝纶

326师-紫玉峰

333师-宋海潮 王殿臣(代)

张家口地区部队序列

驻张家口部队

  第十一兵团:司令官孙兰峰,副司令官朱矩林

辖:暂编第四军,军长袁庆荣,副军长杨维垣,参谋长成光耀

  第二一○师,师长李思温

  暂编第十一师,师长张副元

骑兵第五旅,旅长卫景林,副旅长王孝模

骑兵第十一旅,旅长胡逢泰,副旅长郁复义

  其他部队

第二五八师,师长张惠源

独立野炮营,营长张令功

独立铁甲车大队,队长李修天

侦察总队第一大队,队长董玉庆

辎重汽车兵第一团第一营

  保安部队,由察哈尔省保安副司令靳书科指挥,配合第十一兵团作战:

察哈尔省保安第三团,团长刑俊杰

察哈尔省保安第四团,团长张茂青

察哈尔省保安第五团,团长张兴成

驻张北部队

  整编骑兵第十二旅,旅长鄂友三

  暂编骑兵第二旅,旅长张秉义

  骑兵第二总队,总队长安恩行

驻宣化部队:

独立三一八师,师长张进修(即一○一军二七一师)

塘沽地区部队序列

  津塘防守区兼第十七兵团

司令官侯镜如

副司令官刘春岭

参谋长李荻秋

第八十七军,军长段沄

第二二○师,师长陆静澄

第二二一师,师长王永树

第二二二师,师长周雨寰

第九十二军第三一八师,师长刘元伯,副师长彭淮霖,参谋长宋铨夏

(该师是第九十二军新成立的预备师)

独立第九十五师,师长朱致一,副师长郭栋,参谋长张肇安

交通警察第三旅,旅长杨遇春,参谋长陈畴

保安第五团,团长楚子英(原滦宁县县长)

津唐水上保安队

(一说:第十七兵团的建制序列是六十二军和九十二军)

经常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你怎么看呢?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降将领

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 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 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 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 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 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 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 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 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

张 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 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 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 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许用修中将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 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 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 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

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 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 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

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

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 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

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

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

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

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

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

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

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

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

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

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

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

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

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

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

沈 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

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

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

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

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

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

龙 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

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

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

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

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

贺 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

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

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

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

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

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景 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

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

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

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

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

杨 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

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

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

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

许 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

杨 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

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

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

罗 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

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李 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

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

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

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

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

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

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

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

杨 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

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盛 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

韦 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

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

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

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

魏 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

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

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

陶 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

彭定一少将 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

汪匣峰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军长

李家英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

陈 玲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

张光汉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

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

郝勤福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

张惠源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

王宪章少将 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

覃道善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张文心少将 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王 岳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

吴庭玺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

夏建勋少将 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

杨维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

冯 梓少将 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

田士吉少将 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

贾 璜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成于念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

靳书科少将 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

李思温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

谁杀了魏忠贤?

个人以为,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很多人都想着标新立异地去歪解历史,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误区。

明朝之亡,在于崇祯的刚愎自用,自毁长城。明朝本来已经病入膏肓,崇祯成了压垮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党争已经非常严重,不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齐党、楚党他们争得无非是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相互倾轧,毫无原则可言。这些人把持朝政,明朝怎么会出现政治清明的局面呢?

魏忠贤是阉党的领袖人物。在明熹宗天启皇帝即位之后,他通过与客氏的特殊关系,原本不识字的魏忠贤登上了司礼监太监的位置,又提督东厂。天启帝是一位木匠皇帝,这位工科天才对于朝政漠不关心,这就给了魏忠贤独揽朝纲的机会。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一日,皇帝朱由校驾崩。由于他无子嗣,皇位便由他弟弟朱由检继承。两天后,崇祯帝朱由检暗藏一块饼和一袋水藏进了皇宫。为什么呢?因为他皇嫂张皇后曾经嘱咐过朱由检,要提防魏忠贤的暗算,要时刻防备他们,宫里的食物都不要吃。

过了一个漫长又忐忑不安的夜晚,朱由检终于登基做了皇帝。他赶紧把信王府的近侍太监和宫女召到宫里,心里才踏实一些。朱由检进行封赏,但是唯独对魏忠贤和客氏不赏也不罚。

朱由校刚咽气的时候,魏忠贤曾企图造反夺权,但是平日里对他俯首帖耳的干儿干孙们,并没有一个愿意配合他的。魏忠贤只好另想办法,他给朱由检进献了四位美女。

朱由检并没有拒绝反而欣然接纳,他派人将四位美女从头到脚仔细地搜查了一番,发现她们的裙带末端,都暗藏有一粒药丸,这是一种可以自然挥发的春药“迷魂香”。魏忠贤不甘失败,又让一个太监躲在墙壁隔层里,手持迷魂香,但是也被朱由检识破。朱由检不禁暗自吃惊:“原来父亲和哥哥都是身受此害!”

九月初一,魏忠贤实在忍不住了,又使出了他的第三招,以退为进! 他向朱由检请辞东厂总督的职务。朱由检想都没想,就说不准。

辞职未批准,魏忠贤更加疑惑了,这小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九月初三,客氏请求搬到宫外去住,朱由检给了俩字:准奏。奶妈情妇出了宫,魏忠贤开始心慌了。

九月初四,司礼太监王体乾又来辞职,朱由检一改往日的平淡如水,非常诚恳地挽留王体乾,甚至声泪俱下地说:“就算我这个皇帝不做,您老这个差事也不能辞啊!”这番话把王体乾感动得一塌糊涂,差点把魏忠贤指使他撂挑子这事交代出来。

经过这十几天的博弈,朝里的大臣也渐渐看出端倪。先是一个叫杨所修的挺身而出,矛头指向阉党主要成员崔呈秀等人,但罪名却是他们在父母去世期间没有回家守孝。

朱由检坐在龙椅上,正想琢磨一下这个罪名是否靠谱,魏忠贤却在身边提醒说:“这些官员没有回家守孝,是因为先帝曾经开过‘夺情’的先河,他们为国尽忠,舍私为公,怎么不但无功,反而还有罪了?”这么一说,朱由检更没法表态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就宣布退朝。

皇帝没表态,但崔呈秀他们心里没底,过了几天,纷纷上书要求辞职回乡,去补守孝那门课。朱由检知道,如果这样准了,就等于反对先帝,那不孝的就不是大臣,而是他自己了。魏忠贤这招损哪!他不能同意,不但不同意,还把提出这事的杨所修批评了一顿。

魏忠贤没想到朱由检如此不好对付,于是他找人帮他写了一份检讨书,对各地为自己建生祠堂的事表示忏悔。朱由检看后批示:以前建的就建了,以后不要再建了。

这算是什么态度? 新皇帝不敢与自己翻脸? 几天后,阉党成员陈尔翼上书说:“在杨所修的背后有一群'东林余孽’暗中指使,企图兴风作浪,应该发动东厂特工进行按捕,以安社稷。”

但是阉党中有个叫杨维垣的比较明智,“他发现了此刻的安宁似乎是一种不祥之兆。十月十三日,杨维垣率先发起内江,弹劾崔呈秀。在他的带动下,弹劾崔呈秀和魏忠贤的奏折一摞摞的交了上去。朱由检不动声色,静待时机。

十月二十六日,一小官钱嘉征列举魏忠贤十大罪状。朱由检把魏忠贤召来,命令太监宣读了钱嘉征地上书。魏忠贤听了大呼冤枉。朱由检仍然镇定地说: " 我知道魏爱卿一向忠心为国,为了防止旁人暗算你,我一看到这个奏折,就赶紧告诉你呀。”

第二天,魏忠贤以生病为名要求退休,朱由检同意让他离开京城,井把他贬到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去守陵。

魏忠贤被贬也放不下架子,离京场面如同王爷一般。这种飞扬跋扈的气势,使朱由检不得不再重视他一次,他马上命人去捉拿魏忠贤回京。

十一月初六,魏忠贤得到消息,他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就上吊自杀了,阉党也随之覆灭。

综上所述,崇祯皇帝与魏忠贤之间根本是两个对立的阵营。作为皇帝,魏忠贤的存在始终让他有芒刺在背的感觉,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和解的可能,所以除掉魏忠贤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崇祯与魏忠贤和解,魏忠贤也无法挽回明朝被灭亡的命运。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铲除阉党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特有的冷静和手段,但在后来的执政过程中却越来越刚愎自用。也许是他太想中兴明朝,他却缺乏一个政治家该有的格局,最终被李自成攻破北京,落了一个煤山上吊的结局。

自杀的。

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朱由检素来熟知魏忠贤的罪恶,自己深加戒备,魏忠贤的党羽开始恐惧了。

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击崔呈秀以试探朱由检心意,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于是纷纷论奏魏忠贤。但朱由检隐而不发。

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

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召见魏忠贤,让内官读给他听。魏忠贤非常恐惧,急忙用重宝贿赂信邸的太监徐应元,求他解救。徐应元是魏忠贤从前的赌友。朱由检知道这事,便斥责徐应元。

十一月,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

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听到后一项命令,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

扩展资料: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

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

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以及善于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

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一举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百度百科——魏忠贤

关于“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凝梦的头像
    凝梦 2025年08月04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凝梦”

  • 凝梦
    凝梦 2025年08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 凝梦
    用户080402 2025年08月04日

    文章不错《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