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高分求关于历史上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籍、家世和出身的详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分求关于历史上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籍、家世和出身的详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时。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朱元璋祖籍为江苏沛县,籍淘金户。祖父初一因当地不产金,赔纳不起而徙句容,后徙泗州,至父亲时方徙濠州(今安徽凤阳)定居。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德裕,再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
目录
1起义
2建国
3生殉妇女
4评价
5婚姻
6家族列表
6.1子女
7传说
8相关条目
[编辑]起义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投靠郭子兴,由於指挥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军官逐渐升为元帅,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后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改名为应天府。 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得大富商沈万三资助,击败了徐寿辉、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封为吴王。
[编辑]建国
朱元璋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云南安定。
洪武元年,大封诸将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六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月16日),朱元璋命於鸡鸣山立功臣庙。当时他告谕中书省臣说:「元末政乱,祸及生灵。我倡义临濠,以全乡曲。继率英贤渡大江,遂西取武昌,东定姑苏,北下中原,南平闽广,越十有六载,始克混一。每念诸将相从,捐驱戮力,开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报。追思功劳,痛切我怀。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庙,序其封爵,为像以祀。人孰无死,死而不朽,乃为可贵如诸将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无穷之荣;身虽殁而名永不磨灭」。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长子为皇太子,其余皆分封为王,又分封一个从孙为王,使之出镇全国险要。一部分镇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扰,称边王。他们东起辽东,西迄甘肃,各守据点,保卫著边疆,如燕王朱棣镇北平(今北京)、宁王朱权镇大宁(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谷王朱穗镇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称为「守边」九王。余下则星罗棋布,分驻内地。如周王镇开封、楚王镇武昌、潭王镇长沙、蜀王镇成都、鲁王镇兖州等。诸王中,以北方边王的势力最大。如宁王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而燕王和晋王权力尤高,如中央派来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均受其节制,甚至朱元璋允许此二王扩展其军事势力,军中事大者方才奏闻,但直接导致了建文帝的靖难之变。
明朝稳定之后,朱元璋为明朝制订了包括《大明律》在内的一系列严格的典章制度来约束众臣。
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处死了大批不法贪官,包括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由於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虽然对官员要求严厉,但非常注意减轻民间普通百姓的负担,在主政期间,基本上实现了轻徭薄赋,同时多次救济灾民。社会生产力在其统治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人口稳定成长。他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在明南京皇宫内,没有设立御花园,只有御菜园,其中种满蔬菜,供给皇宫。
朱元璋曾多次筹划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边塞的安宁。大胜,并曾成功在甘肃击败王保保、在东北逼降纳哈出、在蒙古高原几乎活捉元主脱古思帖木儿。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於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
[编辑]生殉妇女
残酷的殉葬制度,在西汉以后,逐渐在中原政权消失。但是在朱元璋手中又恢复,并且只殉葬妃嫔宫女。朱元璋死时生殉46名伺寝宫人;成祖殉30余人,并且曾因权贤妃之死疑案而一次处死宫女2800余人;「仁宗」殉葬7名妃嫔;宣宗殉十人。「节烈从殉」的风气,并向下广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家、以至民间,至英宗时才废止。杀死从殉妇女的方法为将她们吊死,她们的家属称为「朝天女户」并给予一定待遇。
[编辑]评价
此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民间流传朱元璋丑恶的脸谱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持正面评价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著眼,事实上历史都有如此记载。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杀戮功臣者著眼,洪武六年,朱元璋鉴於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后来的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还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此时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杀颖国公傅友德,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是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大臣们只要观察皇帝当日临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
总括而言,朱元璋诛杀功臣是铁的事实,这也造成靖难之役时,能勤王卫主的老臣已经不多见,仅存的功臣只剩下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汤和、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还乡,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但他的儿子朱同最后被赐自缢。
除大诛功臣外,朱元璋也杀文人,吴晗《朱元璋传》中开列了被杀文人的名单:“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扔到长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右;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作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
明太祖虽标榜复古,但他大多数制度是从蒙古学的,廷杖与责打臣下是从蒙古学的,法制是从蒙古学的,违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另外,他与蒙古人一样,为了动员全社会,他十分重视户口普查,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每个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后才是大臣。不许随便转换工作,这是从成吉思汗的十户制学的,从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对的,明朝则要,因此明朝君主是绝对专制的。
[编辑]婚姻
朱元璋的皇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大脚马皇后。她是当时红巾军大帅郭子兴的义女。有学者分析晚年朱元璋暴躁的性格和马皇后的死有很大关系。
[编辑]家族列表
父亲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亲 淳皇后陈氏
兄弟姊妹
朱兴隆,南昌王
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卒於1382年,寿51岁,諡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妃: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卒於1374年,寿32岁。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李杰。
宁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郭惠妃,郭子兴亲女
江贵妃
昭敬充妃胡氏
硕妃,高丽进贡的女子
郑安妃
庄靖安荣惠妃崔氏
达定妃
胡顺妃
任顺妃,高丽人
李婕妤,高丽人
崔美人,高丽人
韩氏,高丽人
[编辑]子女
子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史载孝慈高皇后出,但有说法是高皇后养,李淑妃所生。),逝於1392年,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明太祖帝位
朱樉,次子,秦愍王 (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达定妃出;永乐朝废为庶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达定妃出;洪武朝自焚死)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 (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永乐朝废为庶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二十五子,伊厉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媳妇
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扩廓贴木儿氏,元王朝皇族之女)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 -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编辑]传说
由於出身民间,有关朱元璋之传说众多,如出生时,身上有虫子在爬,故原名虫扒,后至皇觉寺才改重八,不久改为朱兴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为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觉寺当小和尚时,老师傅要求朱元璋清理庙堂大殿,朱元璋趁著师傅不在寺内,开金口对著众尊佛像,要诸佛自行清洗乾净,并且也要打理大殿内一切。话刚说完,诸佛便慌慌张张行动起来。
另外,传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故立国后以「明」为国号(小说倚天屠龙记亦曾以此为题材)。 值得推荐的传记有吴晗1949年出版白话文朱元璋传等
朱元璋(1328~1398)中国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后继郭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二十七年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
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朱元璋简介,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朱元璋简介,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 *** 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靖难之役)。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卒,葬南京孝陵。
关于“高分求关于历史上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籍、家世和出身的详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翠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分求关于历史上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籍、家世和出身的详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分求关于历史上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籍、家世和出身的详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
文章不错《高分求关于历史上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籍、家世和出身的详解~》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