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的人物生平

网上有关“张璁的人物生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璁的人物生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因杨廷和集团要求明世宗改换父母,引发了大礼议之争。“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注:《明史》卷190,《杨廷和传》)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一日,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表示异议:“朝议谓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者,然不过拘执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复顾其私亲之说耳。……比有言者,遂谓朝议为当,恐未免胶柱鼓瑟而不适于时,党同伐异而不当于理,臣固未敢以为然也。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臣厕立清朝,发愤痛心,不得不为皇上明辨其事。《记》曰:‘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故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注:《张文忠公集类·奏疏》卷1《正典礼第一疏》) 张璁指出:汉哀帝、 宋英宗为定陶王、濮王之子,是因成帝、仁宗无子,皆预立为皇嗣,养于宫中,尝为人后。今武帝已嗣孝宗十七年(实十六年),“臣读祖训曰: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今武宗无嗣,以次属及,则皇上之有天下,真犹高皇帝亲相授受者也。故遗诏直曰:‘兴献王子伦序当立。’初未尝明著为孝宗后,比之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其公私实较然不同矣。”(注:《明世宗实录》卷4,)世宗得张璁疏,曰:“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注:《明史》卷196,《张璁传》)

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大礼议未定,复上疏进《大礼或问》。致仕大学士杨一清看后说“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注《明史·杨一清传》)。《国史传》评论张璁议礼“出所真见,非以阿世”。张璁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想,从而受得明世宗的信服和重用。 张璁50岁时有诗云:“一饭还三叹,黎民正阻饥。”(《元日》)“有雪未为瑞,凶年正可悲。流民几行乞,粒米不成炊。”(《对雪》)“年饥难独乐,官冗得偷闲。”(《游蒋山》)。

在明代嘉靖时期,社会最突出的冲突之一是贫富不均的加剧。皇宫、王府及勋戚占有大量的土地谓之庄田,权贵豪强和地方恶棍,妄指民田为官田,以之进奉王府、勋戚,结交权贵而谋私利。土地兼并的严重致使大批丧失土地的农民背乡离井而为流民。明武宗时全国流民已达600余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造成农民暴动接踵而起。基于此,张璁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社会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抑制土地兼并的进一步恶化,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在当时土地兼并最为激烈、数量最大的是皇宫、王府、勋戚等所占有的庄田。明仁宗建立皇庄,到武宗时已增至200多处,正德九年(1514年)仅畿内皇庄就占地37594顷。藩王、勋戚、宦官等向皇帝乞请和强占民田,到弘治二年(1489)庄田有332处,占地33000余顷。“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其严重程度已到了天下额田减半:“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这就是说,赋田约减少了427万顷。世宗即位后,为革此弊政,稳定社会秩序,曾两次清理京畿庄田,而宦戚辈中挠,世宗犹豫,收效甚微。张璁入阁后坚决清理庄田,并由畿辅扩大到各省,由庄田兼及僧寺产业。至嘉靖九年(1530年),查勘京畿勋戚庄田528处,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等。撤回管庄军校,严定禁革事例,不许再侵占或投献民田,违者问罪充军,勋戚大臣亦参究定罪。这样相对地缓和及消除土地兼并的冲突和百年积弊,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王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史·本传》称张璁:“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 明万历本作《国史传》赞张璁:“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 明人黄光升《昭代典则》中称:“张孚敬(张璁)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

科举制度是明朝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当中,暴露了许多弊端,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例如明臣王鳌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说:“夫古之通经者,通其义焉耳,今也穿凿支离,以希合主司之求,人之才不如古,其实由此也。”(王鳌《制科议》,《明臣奏议》卷10)而正德时期的国子监祭酒陆深也说:“兴业者,进取之媒,非致理之路也。其弊也,浮华而无实用。举天下之人才皆误于科举”。(注:陆深《国学第对》,《明经世文编》卷155)

张璁改革科举制度,重新规定考试文体,提高应试者素质。由于科举名额极为有限,不可能网罗天下所有的真才,使许多士子难以通过科举而成为进士。于是,张璁推行三途并用之法,改革用人制度。在改革初期,阻力较大,如明人焦竑批评:张璁“为人刚愎,故所行多纵苛刻,如沙汰生员之举,是何意义!”(《玉堂丛语》卷4《献替》)出现这种因循之论并不为怪,其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短视之见。张璁改革科举制度,改变学风,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考汰之法,以及对提学官的大力整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焦竑又赞道:张璁“久于科第,谙世故,得位,每事欲复祖宗股制,行进士、举人、岁贡三途并进法,士风一变,人思奋庸,贤才辈出而无滞。”(《玉堂丛语》卷6《事例》)明代名臣张居正在万历三年(1575)以自己少年时的亲身体验对嘉靖前期整顿学政的成就予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臣等幼时,犹及见提学官多海内名流,类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士习儒风,犹为近古。”(注:《万历起居注》)可以说,嘉靖前期是明代历史上整顿学风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官吏的贪赃枉法,是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亦是君主专制社会的大患。张璁上疏奏皇帝,依律治罪贪官污吏。嘉靖六年(1527)八月,张璁在掌管都察院时,向明世宗奏上《宪纲》(共95条),择其中最急切者七条陈之。依照宪纲实行,可严肃风纪,整顿官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张璁在任用官吏方面,主张推举“廉能爱民者”,不受资历限制。嘉靖九年(1530),他在《论用人》疏上说:“近该北直隶巡抚官奏,欲尽将进士、举人选补此地方州县正官,臣思之心有未安。”张璁认为:无论在何地,无论什么官职、学历,只要廉洁爱民,都可以推举任用。

嘉靖十年(1531年),吏部侍郎徐缙询私纳贿,经举发受都察院勘问,徐求解脱,投书行贿于张璁,张发其私。由“法司同证徐缙贿孚敬事,黜为民”,此事使朝野受到震动。

张璁的改革与反腐损害了皇亲国戚、太监、官吏、权贵阶级的既得利益,不能不引起他们的仇恨,弹章不绝。但由于他一切秉公,亦奈何他不得。张璁几次致仕离京,犹如一介寒儒。他一再告诫家乡族人不要因他在朝做高官,便倚势凌人干不法事。他居朝十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得疾,张璁屡请致仕,世宗不允,为之亲制药饵。(“以疾乞归,上累谕固留,为之亲制药饵。”《国史传》)张璁在朝房值班时昏晕过去不省人事者一天多(“病又举发,昏晕不省人事者逾日”《再乞休致》),因病情急剧加重,世宗不得已乃许致仕回家调养。(“上不得已乃许致仕。”《嘉靖以来首辅传》卷2。)。

世宗多次派人去温州瑶溪贞义书院看望张璁,并几次下旨召张璁到京复任,但都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京。(“遣锦衣千户刘昂视疾,赍手诏趣其还朝。至处州,疾作不果至。诏强起之,至金华,疾又作,乃止。”《国史传》)张璁于嘉靖十八年二月,病殁于温州,卒年65岁。世宗尚追悼不已,(“帝在承天,闻之伤悼不已。”《明史·张璁传》)。“赐祭葬有加,赠太师,谥文忠。”(《国史传》)

张璁被丑化被妖魔化,《明朝的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主要说些什么?本人对娱乐性质的小说提不起兴趣!

年代 纪传系列 典志系列 编年系列

朝代 公元 (二十五史) (含会要、会典、史学评论、学术史) (含纲目、纪事本末、起居注、实录)

周朝 孔子《春秋》

左丘明《左传》

汉朝 前91 司马迁《史记》

侯瑾《汉皇德纪》

92 班固《汉书》

200 荀悦《汉纪》

晋朝 285 陈寿《三国志》

袁宏《后汉纪》

《竹书纪年》(《汲冢纪年》)

南北朝 440 [宋]范晔《后汉书》

488 [南齐]沈约《宋书》

514 [梁]萧子显《南齐书》

554 [北齐]魏收《魏书》

唐朝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636 姚思廉《梁书》《陈书》

令狐德棻《周书》

魏征《隋书》

李百药《北齐书》

648 房玄龄《晋书》

659 李延寿《南史》《北史》

708 刘知几《史通》

801 杜佑《通典》

803 苏冕《会要》

853 崔铉《续会要》

韩愈《顺宗实录》

五代 945 [后晋]刘昫《旧唐书》

宋朝 961 王溥《唐会要》

963 王溥《五代会要》

974 薛居正《旧五代史》

996 钱若水《太宗实录》

1001 宋白《续通典》

1053 欧阳修《新五代史》

106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吕夏卿《唐书直笔》

1078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

1084 司马光《资治通鉴》

1161 郑樵《通志》

1172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173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18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185 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1194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1195 [金]张暐《大金集礼》

120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

1210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211 徐天麟《西汉会要》

1216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1226 徐天麟《东汉会要》

1229 陈均《皇朝编年举要》《皇朝编年备要》

1236 李心传《国朝会要总类》

1253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年本末》

1263 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1264 金履祥《通鉴前编》

元朝 1279 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

1285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1307 马端临《文献通考》

1322 《元典章》

1331 虞集《经世大典》

1344 脱脱《辽史》《金史》

1345 脱脱《宋史》

1350 陈桱《通鉴续编》

明朝 1370 宋廉《元史》

1473 《资治通鉴纲目(考订)》

1476 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

1502 徐溥《大明会典》

1507 李东阳《历代通鉴纂要》

1524 许诰《通鉴纲目前编》

1529 杨一清《大明会典(续修)》

1566 薛应旗《宋元资治通鉴》

1567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

1576 申时行《大明会典(重修)》

1587 张居正《大明会典(重修)》

1595 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1600 黄光升《昭代典则》

1602 王圻《续文献通考》

1605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1606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

1608 沈朝阳《通鉴纪事本末前编》

《明实录》

1638 孙范《左传分国纪事本末》

严衍《资治通鉴补正》

徐学聚《国朝会典》

1644 董说《七国考》

清朝 1651 谈迁《国榷》

黄鹏扬《史评辩正》

1658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678 黄宗羲《明儒学案》

王夫之《读通鉴论》

1690 《康熙会典》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1694 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1707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1711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1733 《雍正会典》

1739 张廷玉《明史》

1763 《乾隆会典》

1765 蒋良骐《东华录》

1767 《续文献通考》 《御批通鉴辑览》

1775 《御批通鉴纲目三编》

1784 《续通典》、《续通志》

1786 《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1797 毕沅、冯集梧《续资治通鉴》

1798 章学诚《文史通义》

1818 《嘉庆会典》

1838 《宋元学案》

1862 夏燮《明通鉴》

1871 陈鹤、陈克家《明纪》

王先谦《东华录》

1887 龙文彬《明会要》

1893 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1899 《光绪会典》

1900 杨晨《三国会要》

1902 梁启超《新史学》

1904 孙楷《秦会要》

1905 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徐松《宋会要辑稿》

姚彦渠《春秋会要》

李铭汉、李于楷《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1911 朱铭盘《晋会要》《宋齐梁陈会要》

《清实录》

民国 1922 柯劭忞《新元史》

1928 赵尔巽《清史稿》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共和国 1981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小说不可能象正史那样严肃真实,小说和电视剧一样讲究的是如何吸引读者,可以把剧中人物丑化,或美化,可以任意打扮其中的人物,其目的就是能让小说成为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此书中把张璁完全写成一个不学无术、靠投机上位、阴险狠毒之辈。一开始看的时候,我也很相信,觉得是张璁开启了嘉靖朝党政的序幕,对其人深恶痛绝。后来史料读得多了,才发现张璁并未如想象当中那般不堪,也明白小说和史实是两会事。张璁嘛,他入阁十年,改革成效显著,清勋戚庄田,竭力推行廉政,加强监察权力,改革科举制度,先后对翰林官员、庶吉士、提学官、科道官、生员、武将等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考核,将不称职者予以清退。特别是革除外戚世封和镇守中官之制,他作的非常好。整个嘉靖朝就没出现过有名的宦官。 还有他位居人臣却不搞裙带关系,张居正也很推崇他:“江陵于《世宗实录》,极推许永嘉(张璁),盖其才术相似,故心仪而瘫之赞叹。”

清史家粱章钜通过比较张璁和张居正后认为:前明有两张文忠,时论皆以权相目之,其实皆济是之贤相,未可厚非。窃以心迹论之,则永嘉(张璁)又似胜江陵(张居正)一筹。永嘉之议大礼,出所真见,非以阿世,其遭际之盛,亦非所逆料。而其刚明峻洁,始终不渝,则非江陵所能及。楼主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

《明朝张璁改革》

明朝在明武宗及其佞臣乱政之后,国家已是危如累卵!明世宗14岁继任皇位,明朝从世宗时起之所以又能延续120多年的统治,离不开张璁对社会时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其影响波及隆庆至万历前期,为之后的“隆万”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减轻了阻力,高拱张居正的很多改革措施不过是“张璁改革”的延伸。他们对其予以尽可能效法。从而将“嘉隆万大改革”推向了最高潮。

张璁,三度出任明朝内阁首辅!

他,痛恨贪官污吏!......清理勋戚庄田,罢撤天下镇守太监,严革贪赃枉法,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改革科举之弊,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以及整顿军队团营等,均是其改革措施的荦荦之者!而改革过程必然触及特权阶层的切身利益,惊心动魄之程度是很难用文字来描述。下面简单的提一些历史上张璁改革的事迹:

一、清勋戚庄田

明武宗正德年间,明朝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明臣张原亦言:“盖以正德年间,国柄潜移,权幸用事,祖宗之制度,朝廷之纪纲,荡废殆尽。”(1)出现了“天下汹汹,几至大乱”的局面(2)。诸王、勋戚、官僚“请求及夺占民田者无算”(3)。武宗荒废政事,沉溺于嬉游*乐、靡费无节、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各种特权势力对土地的掠夺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另一方面却将所占田地之税留给了原来的田主,让军民纳无地之税粮,导致百姓流亡,军士逃窜。流民充斥社会,农民起义遍及各省。武宗时期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已是百弊丛生,危机四伏。

在武宗去世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对正德时期君臣的隔阂及由此导致自己的失职作了如下的辩解:

伏念臣供事内阁,历有岁年,中遭权奸相继擅政,事多至于变乱,心徒切于匡持。服满召起之后,奸党逾炽,政令所出,不忍见闻。卧病乞休,疏凡十上。私情未遂,隐忍班行。钱宁、张锐每每假传上令,胁制外廷,期于必行,以窃威柄。每日票本拟进,径以豹房改出。臣与大学士蒋冕、毛纪随事执奏,多不奉行。(4)

张璁50岁时有诗云:“一饭还三叹,黎民正阻饥。”(《元日》)“有雪未为瑞,凶年正可悲。流民几行乞,粒米不成炊。”(《对雪》)“年饥难独乐,官冗得偷闲。”(《游蒋山》)。

当时社会土地兼并问题是产生流民及起义的源头。而在明武宗时全国流民已达600余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农民起义接踵而起,社会失序,岌岌可危。在明世宗钦定大礼之后,奠定了张璁改革的良好基础,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抑制土地兼并的进一步恶化,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而那时土地兼并最为激烈、数量最大的是皇宫、王府、勋戚等所占有的庄田。明仁宗建立皇庄,到武宗时已增至200多处,正德九年(1514年)仅畿内皇庄就占地37594顷。藩王、勋戚、宦官、官僚等向皇帝乞请和强占民田,到弘治二年(1489)庄田有332处,占地33000余顷。“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其严重程度已到了天下额田减半:“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这就是说,赋田约减少了427万顷。世宗即位后,曾两次清理京畿庄田,而宦戚辈中挠,世宗犹豫,收效甚微。张璁坚决清理庄田,并由畿辅扩大到各省,由庄田兼及僧寺产业。至嘉靖九年(1530年),查勘京畿勋戚庄田528处,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等。撤回管庄军校,严定禁革事例,不许再侵占或投献民田,违者问罪充军,勋戚大臣亦参究定罪。这样相对地缓和及消除土地兼并的冲突和百年积弊,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王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晋江人黄光升《昭代典则》中赞叹道:“张孚敬(张璁)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5)

《明史·本传》赞张璁说:“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

万历本作《国史传》赞张璁:“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

二、罢天下镇守中官

明代全国各省和重要城镇派出镇守太监,掌握军政大权,形成了宦官全国统治网络。他们依仗皇权,结党营私,陷害大臣,鱼肉人民;大肆搜刮,举国不宁。镇守太监不仅职掌军事、行政、监察、司法等大权,而且以报效朝廷为名,巧立“进奉”、“孝顺”等名目,残酷盘剥人民。宦官专权乱政是明代的一大祸患。

在正德年间,首辅杨廷和却认为镇守太监之设是“祖宗成法”,以此来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他说:

朝廷设官,各有职掌。在内廷则司礼不得兼别监;在外朝则吏部不得干别部;在外藩则都司掌军政,布政典钱谷,按察理刑狱,亦不得相兼;在边镇则太监专镇守,如古之监军,总督领军马,巡抚总理军马、城池、钱谷及一应民事,此成法也。祖宗律令,变乱成法者斩,谁敢犯之!(6)

杨廷和不仅不主张革除镇守太监,反而要求固守这一所谓的祖制。他对武宗说:

臣等窃见我朝命各处镇守、总兵官统领军马,防御战守;巡抚都御史抚按军民,禁革奸弊;镇守太监托以腹心之寄。各有一定职掌,固祖宗累朝之成法,亦皇上世宗之成法也。(7)

像杨廷和这样不顾事实而一味地论证镇守太监是“祖制”、“成法”,并再三强调其存在的合法性的言论,在明代阁部大臣中是不多见的。武宗时期镇守太监的全面害政,无疑与作为辅弼之臣的杨廷和的这一因循僵化思想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在武宗物故后,杨廷和旧调重弹,要求明世宗像武宗那样来接受镇守中官之设为“祖宗成法”的观点,并将其写进了世宗即位诏书之中。从外藩入即皇位,暂时没有倚信大臣的世宗只得按照杨廷和的意图对待镇守太监。同年十二月,世宗下令“取回广西镇守太监傅伦、广东市舶太监牛荣,命御马监右监丞郑斌和守备倒马关太监杨金各代之,以右少监安川守备倒马关”。世宗此举,本是合乎其即位诏书之规定的,是与杨廷和只换人不革除思想相一致的,但却遭到了杨廷和的坚决反对,说:

害人者屏黜殆尽,代之者类皆廉静老成,事体渐清,人心已定。但令久于其任,地方自安。今莅事未久,过失未闻,辄复更换,朝令夕改,徒长奸弊,未免为新政之累。(8)

在杨廷和看来,世宗即位仅仅半年时间,镇守中官害政扰民的问题通过更换人员的办法已经得到解决,再无需继续整顿了。然而,事实恰恰与杨廷和所言相反,在世宗即位之初,镇守中官之弊依然十分严重。如蓟州镇守太监李能“以修堡为词,请定山海关税额”(9);分守建昌太监赵钦“贪暴不法,恶党依凭煽虐”(10);分守阳和、天城太监李睿“报纳官草,累军采运,侵占庄田,役军耕种”(11)浙江镇守太监刘璟违例“;置买田宅,为有司所发,上罪其参佐,谪戍边者二人,而田宅与璟如故”(12)。中都镇守内官张阳“复贡新茶,礼部请遵诏禁,不许”(13);内臣黄玉守备潼关,“勒取军民财物以万计,拷掠人致死者众”(14);云南镇守太监杜唐与黔国公沐绍勋“相比为奸利,长吏不敢问,群盗由此起”(15)。像此类事例在世宗即位之初不胜枚举。

明代镇守太监延续了百年左右,要在短时期内革除此弊并非易事。作为世宗倚信的重臣,张璁完全改变了杨廷和等人对待镇守中官的因循僵化思想,采取了果敢而慎重的态度,为了确保革除事宜的顺利推进,张璁与世宗单独面议,或用密疏进言,使与镇守中官有密切联系的内廷宦官不能从中作梗。在单独召见张璁之后,世宗仍然犹豫不决,张璁又上密疏,催促世宗采取断然措施,将其革除。其疏言:

伏蒙皇上独召臣于平台面议,所以臣密切勤恳,实出血诚。已荷垂允,未见实行。今因密谕下问,敢再冒昧上陈,伏乞圣明断然为之,使百年流毒一旦顿除,四海生民从此乐业矣。(16)

张璁极力坚决的革除这一百年之弊,从革除的过程来看,张璁采取了不事声张和渐进的革除方式。嘉靖十年(1531年)闰六月,大规模的革除活动全面展开,浙江、两广、福建、独石、永宁、万全、等处的镇守中官因“贪纵害事”皆被裁革(17)。这与当时大规模裁革冗官是同步进行的。不久,陕西、四川镇守太监以“贪肆”亦被裁革(18)。这次集中裁革的主要是分布于内地的镇守内官。把边镇镇守中官放在了最后革除。张璁对镇守中官的革除真正清除了长期以来镇守太监乱政害民之弊,使被镇守中官扰乱的地方政治趋于有序。范守已认为张璁此举乃“千百年颂功为不穷”(19);何良俊认为张璁勇于担当革除镇守中官的重任,是其他得君最专者所不能比拟的,言:张璁“取回各省镇守太监,他人虽得君最专者,亦不肯如此担当”(20);沈德符论道:“镇守内臣之革,在嘉靖九年十年间,天下称快。此正张永嘉(张璁)入相时也”(21)《明经世文编》的编纂者也认为:“永嘉功在社稷,莫大于是。”(22)

镇守中官的革除是明朝嘉靖时期裁革冗滥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亦是最大成就之一。这一举措施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宦官干政弄权的局面,清除了明代政治领域内的最大毒瘤,便明朝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明朝人李乐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对嘉靖前期革除镇守中官的积极作用给予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言:

世宗皇帝继统,年龄虽小,英断夙成,待此辈不少假借。又得张公孚敬以正佐之,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往瑾时,公卿大臣相见,无敢抗礼,甚有拜伏者。自张公当国,司礼以下各监局巨珰,见公竦息敬畏,不敢并行并坐,至以“张爷”呼之,不动声色,而潜消其骄悍之心。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23)蒋光彦在万历末年也说:张璁“归而后公相者,经济万不如公。去公六十七年,四方无貂珰之扰,默受公赐而晏如,不知今寓内始人人扼腕而思公矣”(24)。

明华亭人董其昌《容台集三·贺漕抚李公考绩晋副都御史序》:“夫李元礼一世龙门,裴晋公四朝元老,竟拱手于宦官辈,而文忠(张璁)以一言除数世之患,伟矣!社稷功也。”

明檇李(今嘉兴)支大伦《编年信史》中说“张永嘉(张璁)相业俊伟掀揭,本朝首推。即如镇守内臣,自景泰初设至今,五虑百余年,虽孝宗之仁圣,李(东阳)、谢(迁)之专久,未闻匡救者,而永嘉力能回天,以除大患,有再造宇宙之功云。”

嘉靖朝将近半个世纪,其间没有出现一位诸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之类的大宦官,绝不是偶然的!

(1)张原:《论王邦奇等七次奏辩》,《明臣奏议》卷19。

(2)《慎刑狱以光新政疏》,《明经世文编》卷160。

(3)张廷玉:《明史》卷77《食货志》。

(4)《杨文忠三录》卷8《辞谢录四》。

(5)黄光升:《昭代典则》。

(6)《杨文忠三录》卷3《视草余录》。

(7)《杨文忠三录》卷1《论镇守官敕第二疏》。

(8)《杨文忠三录》卷4《视草余录》。

(9)《明史》卷208《郑自壁传》。

(10)《弇山堂别集》卷97《中官考八》。

(11)《弇山堂别集》卷98《中官考九》。

(12)《弇山堂别集》卷98《中官考九》。

(13)《明史》卷192《张翀传》。

(14)《弇山堂别集》卷99《中官考十》。

(15)《明史》卷203《瓯阳重传》

(16)《议南京守备催革各处镇守》,《明经世文编》卷178。

(17)《明世宗实录》卷127。

(18)《明世宗实录》卷129。

(19)《宪章外史续编》卷2。

(20)《四友斋丛说》卷8。

(21)《万历野获编》卷6《镇守内臣革复》。

(22)《明经世文编》卷177《议南京守备催革各处镇守》。

(23)《见闻杂记》卷11。

(24)《光绪永嘉县志》卷26。

关于“张璁的人物生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浅墨飞雨的头像
    浅墨飞雨 2025年08月04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浅墨飞雨”

  • 浅墨飞雨
    浅墨飞雨 2025年08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张璁的人物生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璁的人物生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因杨廷和集团要求明世...

  • 浅墨飞雨
    用户080402 2025年08月04日

    文章不错《张璁的人物生平》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