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明朝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所有官衔和职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朝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所有官衔和职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锦衣卫
1、官衔。
最高的领导为都指挥使,出任此职者资格为“皇亲国戚或战争功勋者”,仅一人担任,正三品官阶。佐官有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四品;南、北镇抚使二人以及十四所千户十四人,皆为正五品。
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普通军士部属有力士与校尉等职。
2、职能。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二、东厂
1、官衔。
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总督东厂、提督东厂,尊称为“厂公”或“督主”。初设时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因事务繁杂,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隶役(称掌班、领班、司房,共四十余人)、缉事(称役长和番役)等军官由锦衣卫拨给。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2、职能。
刑狱审讯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社会监视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三、西厂
1、官衔。
西厂属于临时性机构没有正式官职。
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
2、职能。
朝臣和宦官之间为争夺权势也在明争暗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臣宦实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监督控制办法,即设立特务机构,通过心腹亲信太监秘密监察朝臣的言行,于是西厂便应运而生。
扩展资料:
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
东厂系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内行厂系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锦衣卫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
厂卫是明朝时期的反贪局和国家安全局、情报局;和勋贵系统一样,是明朝皇帝用于压制明朝文官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木堡之战之后,明朝勋贵凋零,厂卫系统也遭受严重损失,再也无力压制日益庞大的文官利益集团,尽管后面几位明朝皇帝努力恢复厂卫,但由于勋贵系统缺失,无法像以往那样严密监视文官集团,导致文官利益集团不断败坏国事。
到天启皇帝病逝时,新上任的崇祯皇帝在文官的怂恿下,扳倒了了著名大太监魏忠贤的同时,也差不多完全摧毁了厂卫系统,导致皇帝对文官集团再无任何监控和压制力量,厂卫沦为“大汉将军”。
几乎彻底失去反贪、监视、情报收集等一切职能,直至南明灭亡也无力回复。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国内外情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皇帝整顿吏治和防治腐败的机构。有明一代,一直存在。
百度百科-锦衣卫
百度百科-西厂
百度百科-东厂
怎么评价明末崇祯皇帝这个人,他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明朝(1368年—1644年),共 276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历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他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兴建了北京城,于1421年迁都北京。其间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又编纂《永乐大典》。成祖之后,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满9岁的明英宗继位,崇信宦官王振。结果导致1449年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明景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明孝宗弘治年间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这位皇帝勤勉而不专制,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万历年代
万历初年,神宗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神宗是个贪婪的君主,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财。神宗又废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黩货、臣下贪污、党争激烈的状况。
明末三案、魏忠贤专权、李自成起义都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败招致国库空虚,边关危机。这一时期,位于东北的后金的崛起,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此时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
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
* 直隶:京师、南京
* 布政使司(省):山东、山西、河南、 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 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管黑龙江流域——西起阿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1409年建立,共持续25年,后废弃。
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纵观他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我个人认为崇祯是一个正面的皇帝。他虽然没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但好在也通过了自己的努力,让大明王朝又苦苦支撑了十几年。可能他的运气差点,他在位期间,可以说是明朝自然灾害最多的时候,加上内忧外患,最终不能够将大明这家公司开下去,也纯属正常的情况。
我之所以认为崇祯是正面的形象,都是因为他做了下面这些事:
一、铲除阉党魏忠贤魏忠贤是明朝势力最为庞大的太监,当时皇帝称呼自己为万岁,而魏忠贤就敢称呼自己为九千岁,而且还为自己修建了生祠。魏忠贤在这期间,可以说是把持着整个朝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在朝堂之上,魏忠贤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但他却也成为了民间老百姓最为痛恨的一个人。
所以崇祯在上台之后,便迅速地清除了魏忠贤的势力,并且将魏忠贤处死。这个过程崇祯确实为国为民除去了一个大害;但却也因此失去了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助手。
二、崇祯自身节衣缩食崇祯从自己堂兄手中接过的大明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但崇祯也不想让大明的基业,就此断送在自己的手中,这样自己也无颜去见列祖列宗。于是便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工作狂模式,不仅自己勤勉与朝堂之上;就连自己和家人也开始带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据说崇祯的皇后,还会自己缝制衣服,而且崇祯和皇后的衣服上,还打有补丁。这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着实少见,可惜他的勤勉,并未能挽救这个没落的帝国。
所以综合上面的情况看来,我个人觉得崇祯还是一个正面的形象,相比明朝中期那些不靠谱的皇帝,崇祯已经做的很好了。最后在城破时候,还能践行?天子守国门?的誓言,这更说明他是一位好的皇帝。
关于“明朝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所有官衔和职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织梦”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朝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所有官衔和职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朝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所有官衔和职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明朝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所有官衔和职能》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