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蒙古语的超好听的歌曲

网上有关“求一些蒙古语的超好听的歌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一些蒙古语的超好听的歌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竹鞭》

哈琳,7月21日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蒙古土尔扈特部第十五代公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毕业,蒙古族歌手。

作品有《黑眼睛的小驼羔》等。

2:《心之寻》

《心之寻》是由蒙古族作曲家斯琴朝克图作曲,那森填词,蒙古国歌手斯日其玛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歌曲于2006年在内蒙古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

3:《摇篮曲》

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4:《遥远的妈妈》

《遥远的妈妈》是蒙古族歌手哈琳演唱的一首草原风格的单曲,歌曲有蒙、汉两种语言版本,蒙语版收录于2007年3月发行的个人专辑《蒙古天韵》中,汉语版收录在2009年12月发行的《蒙古天韵2》中。

5:《梦中的母亲》

专辑中收录一首蒙古民歌《梦中的母亲》,原名《梦中的额吉》,后由明德泉老师重新填词,在录制这首蒙古民歌时,朴文哲自称唱的非常“痛苦”,因为歌曲中长短音的转换,和中低音的掌握要恰到好处。

既要唱出歌中母亲的伟大慈爱,还要表现出蒙古民乐中的那种悠远的意境,尤其是配合其中的马头琴演奏。专辑中收录这首歌曲,是想献给在外奔波的游子,唱出他们对妈妈的牵挂,以及世间那最伟大的母爱。

6:《吻你》

8:《乌兰巴托之夜》

现时蒙古国有以蒙古语为母语的人口近三百万人。另外,在俄罗斯联邦北亚地区(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各省(内蒙古、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省)等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以蒙古语为母语。

蒙古国以蒙古语为唯一官方语言。在中国境内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俄罗斯境内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作为国家官方语言外的第二个官方语言。

蒙古国的标准音为乌兰巴托方言为主的喀尔喀蒙古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内蒙古察哈尔蒙古语为标准音,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标准音为卫拉特蒙古语,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标准音为布里亚特蒙古语。

蒙古语和汉语之间的核心词,同源比例高达94%,应该是亲缘关系。

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5日电(记者勿日汗)著名蒙古族语言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亚细亚民族溯源研究所创始人芒·牧林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汉语和蒙古语之间的同源比例高达94%。

这项研究是芒·牧林从事的汉藏-阿尔泰语系亲缘关系研究的一部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探察蒙古语词源的过程中,芒·牧林发现,汉语与蒙古语之间音同义近或谐音义同的词多达5000余条,而且都是基本词汇。

芒·牧林对121个核心词进行的比较探察表明,汉-蒙、汉-满、满-蒙语之间的同源比例,均在80%以上,其中,汉语和蒙古语之间的同源比例高达94%。

芒·牧林认为,汉语和蒙古语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仅仅是接触关系,很可能有某种亲缘关系。如果语言有亲缘关系,那么汉蒙两个民族在族源上也应当是亲属关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蒙古语

辛弃疾的生平及后世对其评价有哪些

山城三赋

贺新郎

天门赋

雾下江流去。倚天门、楼旋日出,璨然心宇。鹰携飞虹过两岸,云妆

桥头倩女。似未了情怀些许。更待灯花千万朵,与星辰对偶寻佳句。诗一

首,意千缕。

歌诗不啻今朝序。也回望周初伊始,梦魂余絮。谁解山川无限意,谁

醉兰窗夜雨。问栈道谁还相与?且听长江涛声起,效纤夫把酒襄行旅:天不

远,一帆举。

满江红

红岩赋

又见英魂,松风里肩承晧月。谁解得万千眉语,几多心结。镣铐悲歌

凄黑夜,战旗狂舞洇鲜血。惜英姿倾折碎朝阳,苍天咽。

清明雨,思圣洁;松柏泪,情深切。听林间啼鸟,竞相言说:家国安

危常挂记,山河冷暖同凉热。当慨然赴命荐中华,师先烈。

念奴娇

两江赋

高原雨雪,总倾情向往,这边春色。晧月也知相媚好,二水梦圆时刻:

江雾婚妆,江风私语,江浪追琴瑟。山城无夜,万千心意和拍。

更念太白当年,放船东去,有赋惊过客。日出高桅昭瀚海,纤系万千

魂魄。江岸徐行,江花清朗,江鸟飞鸣镝。水天相济,一帆升起巴国。

重庆市标

七 律

解放碑

晚霞几缕饰轩窗,但见人潮似海洋。

把酒谁分情或怨,言商岂问蜀和湘。

琼楼势气承天宇,靓女风姿艳月光。

不夜灯华凝目处,有碑肃穆耐思量。

七 律

山茶花

难寻词赋拟芳华,总觉娇娘披嫁纱。

岭上梳风吟晧月,溪头映水丽流霞。

千丛竞放妆都市,一棵依窗香万家。

最是英姿高格调,巴渝女子尽山茶。

七 律

黄桷树

时闻岩石铮铮响,蓬勃亲情恋故乡。

鸟语啾啾啼夜梦,虬枝冉冉捧朝阳。

相逢有喜论婚嫁,对弈随心共月光。

更慨新苗初破土,临风沐雨意刚强。

重庆英烈

七 律

张自忠

记得当时天地恸,万民洒泪祭牺牲。

清明细雨思乡土,除夕孤星缀战旌。

浅草丛生英烈志,梅花竞放未央情。

扶桑旧恨萌新怨,一将千军再出征。

七 律

卢作孚

依然肃穆伫山头,国计民生一望收。

晨鸟倚肩啼梦醒,江涛瞩目慨筹谋。

挥毫扬善兼天下,鸣笛倾情济九州。

谁解卢君神圣意,嘉陵逐浪问江鸥。

七 律

江竹筠

命系高帆云海里,情倾雾重国殇时。

街头呐喊兴民众,岭上肩枪抗敌师。

蜡炬凄情书忿慨,朝霞润血绣红旗。

灯华两岸天无夜,江姐归期未有期。

重庆精神

七 律

纤 夫

由来命负纠绳上,日月随行伴脊梁。

雨恸高天飘血汗,猿行绝壁暖冰霜。

吟风栈草神思静,逐浪江豚舞意亢。

纵使肩头天不远,也无生计问苍皇。

七 律

红 岩

为览巴渝第一岩,朝阳破晓站山巅。

清风碎意三五缕,稚鸟追思千百旋。

弹洞深沉心梦缺,英魂守望月儿圆。

清明无雨无天泪,血赋红旗最可怜。

七 律

移 民

明月枝头思故土,江流梦里浪龙舟。

清香一柱凄荒冢,水酒三杯话别愁。

夜雨歌吟神女赋,朝霞彩绘伟人谋。

青峰兀立云天外,鹰击长空竞自由。

巴渝民俗

七 律

社 戏

孤灯揭幕何凄楚,远送思凡那小姑。

评雪无踪君愧悔,拷红有血母糊涂。

丝弦遣水金山寺,响鼓惊魂八阵图。

院井村头今古戏,心清意沸一茶壶。

七 律

辣 梦

君入巴渝勿放眼,椒烟辣浪漫山川。

迎门几棵家财旺,待客三餐意味鲜。

一盏灯笼深夜色,千亩烈火逼云天。

相思几挂房檐下,游子天涯梦可怜。

七 律

茶 馆

相逢抱揖不凄清,几叶清茗共晚情。

楼外岚烟飘梦影,壶中涧水叠筝声。

棋盘烽火三局了,里巷纷争一盏清。

既有心思休盖碗,杯中冷暖品人生。

渝水十景

七 律

合川/钓鱼城

别却深沉凭吊意,因无弹洞亦无鱼。

千骑热血沸江水,一发枪声失太虚。

牧笛临风吹老柳,莲篷向月引新渠。

炊烟几缕情何寄,欲向高天续史书。

七 律

重庆/枇杷山

过了千山情未了,这山二水梦终圆。

船行两岸灯华里,浪拍层楼半月边。

人步长桥云作伴,鸟闻夜笛雨生烟。

川江去意汪洋上,且看风帆济海天。

七 律

涪陵/白鹤梁

不思大海不思天,守望江流守望船。

朝送高桅云外渡,夜看半月浪尖悬。

曾经墨客枉诗赋,过往艄翁祭纸钱。

一挂风帆千里远,千年鱼石一潸然。

七 律

丰都/鬼城

何必低头拜紫烟,心神坦荡梦安然。

身过火海身何爽,血刃刀丛血更鲜。

淡酒三杯常自省,布衣一世好相禅。

奈何桥上挥拳别,拷问良知拷问天。

七 律

忠县/石宝寨

船头放眼层云里,汗襟登临数百台。

古井无鱼无俗念,青灯有蕊有悲哀。

佛言一句禅深刻,烛泪千年意未灰。

除却尘间烦恼事,风帆无虑性悠哉。

七 律

云阳/张飞庙

把酒三巡三结义,惊涛一掬一泫然。

无情逝水妩风月,矢志桃园事帝天。

大浪千寻杯底起,蛇矛丈八醉中悬。

屏心静听当年吼,兀看川江化紫烟。

七 律

奉节/白帝城

舟行白帝问诗仙,奉节歌诗甚可怜。

野岭群猿哀落日,荒滩遗妇哭皇天。

无情万唤峡依旧,泣血三声月缺圆。

蜀相托孤神圣地,徐娘跪祭艳山川。

七 律

巫山/大宁河

一清一浊竟相融,如剑轻舟碧水中。

石浅流清鱼嬉戏,峡深雾重鸟朦胧。

猿啼夜月追烟树,栈挂朝阳胜彩虹。

未尽今生行旅意,来年奉礼拜樵童。

七 律

巫山/夔门关

千里江流疑断流,夔门壁立鬼神忧。

林间遗鸟啼明月,岭上残烟曳竹楼。

弃妇巡滩长守望,雏儿踩浪逐江鸥。

初生号子惊天宇,纤系云帆向九州。

七 律

巫山/神女峰

远望由来意不禁,高峡苦女苦歌吟。

江涛细碎情涛浅,烛泪依稀睫泪深。

青鸟衔书栖古木,云霞识暖共纱衾。

千帆过尽千声叹,杯酒诗狂墨客心。

三峡写意

七 律

栈 道

沉云浪雾势凌空,歌赋丹青意不同。

将士刀锋生闪电,船夫纤血润秋枫。

家书来往家愁了,市侩经过市井通。

栈道千年谁解得,欲穷梦境梦无穷。

七 律

纤 夫

由来命负纠绳上,日月随行伴脊梁。

雨恸高天飘血汗,猿行绝壁暖冰霜。

吟风栈草神思静,逐浪江豚舞意亢。

纵使肩头天不远,也无生计问苍皇。

七 律

炊 烟

欲向高天书别绪,相思一缕任纷飞。

柴门不掩青梅梦,灶火长描嫁日衣。

帆失流云心失意,眉愁夜雨泪愁归。

炊烟浪漫无人会,忍待红颜近夕晖。

北碚风情

七 律

缙云竹

卷里疏星方诵尽,窗前竹语复追思。

深怀信念扎根否,更惜初情破土时。

高洁一枝凝望眼,清新几叶润心池。

忠诚永向天深处,血许朝华敢为诗。

七 律

北温泉

两岸青峰势接天,清流曲折意缠绵。

江豚逐浪追花讯,古木参禅向月圆。

猿忆风帆空怅惘,竹吟夜雨舞翩跹。

轻舟一叶情来往,心系炊烟梦寄莲。

七 律

金刀峡

鬼斧神工谁著作,无从觅迹叹天雕。

猿啼栈道心神惘,水溅飞花意浪漂。

一朵云霞栖古木,千寻峭壁入云霄。

夜来把酒邀新月,静听松风协竹箫。巴渝组曲与文化融合

中国台湾网 (2007年06月14日)

黄 坤 尧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巴族乃华夏古国。周初封为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周慎靓王五年(316B.C.)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巴渝古国以输出歌舞俗曲著名,早期有名曲〈巴人〉、〈巴俞〉或〈巴渝〉。唐代著名诗人路过巴渝大地,例如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白居易(772-846)、刘禹锡(772-842)、李商隐(813-858)等,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唐以后,巴曲盛行不辍,配合歌词制作,则有〈竹枝词〉、〈竹枝子〉等。〈竹枝词〉即七绝声诗,专门摹写人情风土;而〈竹枝子〉则为长短句歌词,跟词调词体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所称「巴渝组曲」实指〈巴人〉、〈巴俞〉、〈巴渝〉、〈竹枝词〉、〈竹枝子〉这一系列的乐曲,以及唐诗中有关「巴曲」的歌咏,配合特定时空中的山川人事,声韵悠扬,名篇叠出,反映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历程,影响亦大。

一、 不朽的乐章:〈巴人〉、〈巴俞〉与〈巴渝〉

〈巴人〉是战国时代的流行歌曲。宋玉(299B.C.?-222 B.C?)〈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1] 这些都是当时流行于郢都江陵一带的名曲,而〈下里〉〈巴人〉就远较师旷的名曲〈阳春〉〈白雪〉引人入胜,甚至淘汰了很多古曲。不过这段文字可能含有民族歧视的成分,楚人瞧不起巴人的乐曲,完全不管巿场经济的需要,扭曲标准,评价甚低。

汉代〈巴俞〉乐舞亦负盛名。《汉书.西域传赞》云:「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注:「巴人,巴州人也。俞,水名,今渝州也。巴俞之人,所谓賨人也,劲锐善舞,本从高祖定三秦有功,高祖喜观其舞,因令乐人习之,故有〈巴俞〉之乐。」[2] 又《汉书.礼乐志》云:「巴俞鼓员三十六人。」颜师古注:「巴,巴人也。俞,俞人也。当高祖初为汉王,得巴俞人,并趫捷善斗,与之定三秦灭楚,因存其武乐也。巴俞之乐因此始也。巴即今之巴州,俞即今之渝州,各其本地。」[3] 司马相如(179B.C.?-118B.C.)〈上林赋〉云:「〈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滇〕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铿枪闛鞈,洞心骇耳。」郭璞(276-324)曰:「巴西阆中有渝水,獠居其上,皆刚勇好舞。初高祖募取,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4] 汉桓宽《盐铁论.刺权》云:「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5]《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陈。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6] 汉代的〈巴俞〉是一种鼓乐,在宫庭中演出,已不同于普通的郑声俗乐,传播不绝。

唐代尚存〈巴渝〉一曲。《旧唐书.音乐志》称南朝旧乐,总谓之清乐。武太后之时,犹有六十三曲,〈巴渝〉的曲辞尚存,并云:「〈巴渝〉,汉高帝所作也。帝自蜀汉伐楚,以版楯蛮为前锋,其人勇而善斗,好为歌舞,高帝观之曰:『武王伐纣歌也。』使工习之,号曰〈巴渝〉,渝,美也。亦云巴有渝水,故名之。魏晋改其名,梁复号〈巴渝〉,隋文废之。」又云:「当江南之时,〈巾舞〉、〈白纻〉、〈巴渝〉等衣服各异。梁以前舞人并二八,梁舞省之,咸用八人而已。令工人平巾帻,绯袴褶。舞四人,碧轻纱衣,裙襦大袖,画云凤之状,漆鬟髻,饰以金铜杂花,状如雀钗,锦履。舞容闲婉,曲有姿态。」[7]《新唐书.礼乐志》亦云:「隋亡,清乐散缺,存者才六十三曲。……巴渝,汉高帝命工人作也。」[8] 唐代的〈巴渝〉跟汉代的〈巴俞〉同为舞曲,还保留在宫庭的清乐系统之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只是表演的人数在逐步裁减之中;而衣饰华美,姿态闲雅,似乎已经无复当年的杀伐之气了。

二、 唐代五大诗人与巴渝大地的情缘

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都到过巴渝大地,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反映峡谷的山川地貌,丰富的土风民俗,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历程,多采多姿,面目各异。[9]

李白在四川长大。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二十四岁,离家远游,沿岷江东下,作〈峨眉山月歌〉云: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0]

肃宗干元二年(759),李白五十九岁,在长流夜郎途中得到赦还的消息,心情兴奋,马上写下了〈早发白帝城〉的名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11]

这两首七绝都是李白的代表作,刚好就写在巴渝大地上。两度轻舟出峡,节奏轻快,神采飞扬,滔滔的长江水也就催生了李白的诗情,乐观奋发。至于同时所作的诗篇,前期有〈巴女词〉、〈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宿巫山下〉三首,晚年有〈上三峡〉、〈我行巫山渚〉二首,均以抒情写景、咏怀古迹为主。又〈荆州歌〉首二句云:「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12] 更写出了古代水途的惊险情状。

杜甫晚年因肺病及风痹发作,寓居夔州,住了两年多(766-768),幸而得到夔州都督柏贞节(即柏茂琳)的照应,生活安定。杜甫先后住过客堂、西阁、赤甲、瀼西、东屯五处,指导儿子宗文、宗武及巴人奴仆獠奴阿段、隶人信行、女奴阿稽、竖子阿段等,[13]开垦山地,接筒引水,养鸡种菜,经营果木,留下了四百多首诗歌。[14]其中夔州山居七首:〈移居夔州作〉、〈引水〉、〈示獠奴阿段〉「曾惊陶侃胡奴异,怪尔常穿虎豹群」、〈信行远修水筒〉「日曛惊未餐,貌赤愧相对」、〈催宗文树鸡栅〉「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驱竖子摘苍耳〉「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种莴苣〉「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等。[15]虽属短暂居停,但杜甫依然一丝不苟,布置妥贴,勖勉后生,表现出他对安顿家园的渴望。诸诗擅写个人经历、家庭生活、朋友交往、人情物理等,对奴仆、邻人、老百姓、小动物都表现出关怀和同情。而语言亲切如话,议论得体。又瀼西草堂廿七首:〈入宅三首〉、〈赤甲〉、〈卜居〉、〈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竖子至〉、〈园〉、〈归〉、〈园官送菜〉、〈园人送瓜〉、〈课伐木〉、〈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寒雨朝行视园树〉、〈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刈稻了咏怀〉等。[16]详尽纪录耕作及收成的情况,井井有条,宣示了杜甫齐家治国的最高理念,写出生活的丰盛感觉。至于〈夔州歌十绝句〉,对于夔州风土及民俗风情,摹写尤多。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英雄割据非天意,霸王并吞在物情。

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沿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17]

这十首诗分别写出了夔州的山川形势、历史风云、山城人家、物产特色、舟楫商旅、土风民俗等方面,全是具体写实之作,也可以说是杜甫「万里巴渝曲」的缩影。[18]杨伦眉批云:「十首亦竹枝词体,自是老境。」其它诗中摹写夔州民俗的更多,不暇备举。周建军云:「如写住宅特色:『殊俗状巢居,层台俯风渚』、『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写饮食状况:『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饮水喉不干』;写气候特点:『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瘴余巴子国,霜薄楚王宫』;写生存环境和作息习惯:『不寐防巴虎,全生狎楚童』、『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从总体上来说,杜甫是站在儒者的立场来描绘夔州的民性民俗的,以表达自己极度的不适感和对夔州蛮民的鄙薄不化的极度担忧。」[19]蒋先伟亦以衣、食、住、行为例,引述诗句。例如杜诗写衣的有「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写食的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写行的有「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夔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等句,都能刻划出夔州的土风民俗。[20]通过大量杜诗中的描述可见,巴人自其文化特色,不会跟汉人一样,其它畲田、煮盐、引水、防虎,以至操舟冲浪的技术,例如「欹帆侧柂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瞿唐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诸句,[21]都能带出原始的壮观感觉,使杜甫眼界大开,诗歌的气象自亦高远弘阔。杜甫夔州诗质高量多,看来这跟巴渝大地自然质朴的山川文化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了。

白居易在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住了一年半,作品中亦弥漫着浓厚的巴地色彩。其诗〈自江州至忠州〉:「巴人类猿狖,矍烁满山野。敢望见交亲,喜逢似人者。」〈初入峡有感〉:「常闻仗忠信,蛮貊可行矣。」〈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烟。」〈九日登巴台〉:「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桐花〉:「何似巴峡中,桐花开十月。」〈我身〉:「昔游秦雍间,今落巴蛮中。」〈东坡种花二首〉:「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又云:「每日领僮仆,荷锄仍决渠。刬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登城东古台〉:「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郡中春燕,因赠诸客〉:「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曲江感秋二首〉:「夜听竹枝愁,秋看灎堆没。」〈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壶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22]白居易带着北方官员的优越感,以「蛮貊」、「猿狖」来形容巴人;加以天气炎热,花期颠倒,极不习惯。此外又描写了巴人决渠引泉,歌舞表演,尤以〈竹枝〉更为流行,写出了巴俗的风采。其它写景的尚有〈入峡,次巴东〉、〈题峡中石上〉、〈夜入瞿唐峡〉、〈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巴水〉诸诗。[23]

刘禹锡尝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冬除夔州刺史,翌年正月五日到任,直至长庆四年(824)八月转和州刺史,时年五十至五十三岁。其诗有〈松滋渡望硖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畲田作〉:「……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阴。」〈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天外巴子国,山头白帝城。波清蜀村尽,云散荒台倾。……」[24]此外尚有〈碧涧寺见元九侍御和展上人诗,有三生之句,因以和〉、〈夔州窦员外使君见示悼妓诗,顾余尝识之,因命同作〉、〈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蜀先主庙〉、〈观八阵图〉、〈巫山神女庙〉、〈鱼复江中〉等,均能反映刘禹锡在夔州的生活和感受。[25]又窦夔州即窦常,约于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任夔州刺史。[26]

李商隐三十六岁时亦有巴山峡水之行,诗什亦多。宣宗大中元年(847),郑亚为桂州刺史,请李商隐为掌书记。大中二年(848),李商隐自南郡(湖北江陵)回桂州。二月,郑亚被贬为循州(广西龙川)刺史,李商隐并未随行。先见湖南观察使李回,不获聘用。后拟投靠杜悰(?-873),到了巴西(四川阆中),不为所用,决计北归,向令狐绹陈情。冬天回长安,选为盩厔尉。其间往来巴东,有〈摇落〉「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过楚宫〉「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深宫〉「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巴江柳〉「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初起〉「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楚宫〉「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诸诗可证,都是经过三峡时的景色,写出了漂泊之恨。[27]其中〈夜雨寄北〉乃唐诗中寄内的名篇,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又〈因书〉云:

绝徼南通栈,孤城枕北江。猿声连月槛,鸟影落天窗。海石分碁子,郫筒当酒缸。生归话辛苦,别夜对银釭。[28]

以上二诗均为寄内之作,备述旅途辛苦情状,期望将来相见时有绵绵无尽的情话。〈夜雨寄北〉除了寄内之外,可能还有向令孤绹陈情的意味,语带双关,端在读者之善会了。而〈因书〉先写巴渝一带独特的山川形势,颔联则为旅宿荒寒的景象。颈联「海石」即江中的锦石,色彩缤纷,用作棋子;郫筒乃郫池的大竹,用以盛酒,俗称郫筒酒。末联渴望夫妻团聚,与〈夜雨寄北〉一诗的作意及结构相近。全诗写出了旅途上孤栖寂寞的感觉,弥漫着不遇及失望之情。

三、 〈竹枝词〉、〈竹枝子〉与词调的起源

唐代巴曲盛行于民间,流传亦广,融入诗词的神韵之中,创出著名的〈竹枝词〉、〈竹枝子〉等。〈竹枝〉原为巴渝民歌,流行于川东及荆楚一带,刘禹锡、白居易配合歌曲,以七绝声诗摹写土风民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歌风格的「竹枝词」体。[29]而〈竹枝子〉在开元天宝年间已经采入教坊之中,调见《教坊记》;[30]后来重新编曲,成为新兴的敦煌词调,编入《云谣集杂曲子》中,[31]更显出音乐文化恒久的生命力了。

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任忠州刺史,诗中多次提到巴歌、〈竹枝曲〉、蛮鼓、巴女舞等,而〈听《竹枝》赠李侍御〉更云:「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32]写出〈竹枝歌〉的「怨咽」之情,动人心弦。其后更有〈竹枝词〉四首云:

瞿唐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33]

白居易以瞿唐峡、白帝城烟水迷离的景色为背景,写出了〈竹枝〉断咽苦怨的词调,同时更指出〈竹枝〉所配的歌词多是元稹(779-831)的诗作。元稹尝于元和七年至十年(812-815)贬为通州司马,而白居易亦相继谪居于峡江之中,仕途偃蹇,感同身受,所以〈竹枝〉连带歌词听起来也就特别的悲苦了。

长庆二年(822),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更借巴歈曲调填写了著名的〈竹枝词〉九篇,外二篇。序云: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刘禹锡认为〈竹枝〉是巴歈中的名曲,约当于黄钟调,旋律优美,加以短笛吹奏,鼓声击节,多人联袂起舞,节奏感十分强劲。乃仿效屈原作〈九歌〉之例,以唐代流行的七绝声诗填写雅词,可供歌唱之用,明显就是一种文化融合的作品。词云: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又〈竹枝词〉二首,词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34]

刘禹锡词共十一首,全以巴山蜀水为背景,摹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加上渲染了动人的爱情片断,健康活泼,格调清新,相对于白居易词专写个人的怨情来说,尤为出色,更成为〈竹枝词〉的标准体式。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35]案杜甫〈夔州歌〉缺少爱情的描述,稍欠民歌妩媚之态,风格完全不同。而刘禹锡〈竹枝词〉则多用比兴、比喻、借代、谐声双关语等修辞手法,流动自然,琅琅上口。又刘禹锡临行时〈别夔州官吏〉云:「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唯有九歌辞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36]更把〈竹枝词〉视作夔州任内重要的政绩之一,巴人用以祀神,显得自负。此外《乐府诗集.近代曲辞》辑录〈竹枝词〉,除了刘、白之作以外,尚有顾况(727?-806?)一首、李涉(769?-?)四首、孙光宪(894?-968)二首,共二十二首,均属反映风土之作。[37]顾况词云: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李涉词云: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 (《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关于“求一些蒙古语的超好听的歌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晓桐少女的头像
    晓桐少女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晓桐少女”

  • 晓桐少女
    晓桐少女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一些蒙古语的超好听的歌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一些蒙古语的超好听的歌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晓桐少女
    用户080502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求一些蒙古语的超好听的歌曲》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