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明文衡 2册(关于明文衡 2册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文衡 2册(关于明文衡 2册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江山永远都姓朱。
当然,并不是朱元璋一个人这么想,从秦始皇登基称帝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缠绕着每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或者是已经有一番作为的君主。
比如说秦始皇嬴政,他想让他的子孙享有万世江山,甚至连子子孙孙当皇帝后叫什么都给想好了,再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他为了老宋家的江山永固,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还开创了一系列防止武将专权的制度。
只是可惜,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而打败元朝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也是如此,他偏偏不认为这是 历史 的客观发展性,不认为这是封建 社会 发展的局限性,他觉得他一定能找出一个办法来。
朱元璋想啊想,最终他得出了一个和赵匡胤差不多的结论,那就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这些猛将是对江山传承的最大威胁 ,毕竟他们手中有兵权,一旦想要造反,那简直就分分钟给帝国以重创。
既然有了这层认识,朱元璋便觉得不能等,他要行动起来,但是他选择的办法可以要比赵匡胤的激进多了, 赵匡胤只是想收权,而朱元璋想收命。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朱元璋开始逐个收拾跟着他打天下的那些功臣们。
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周德兴等等,这些开国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送给他们了一个“斩首”套餐。
其中,李善长被处决的时候,已经近80岁了。
连个老头子都不能容忍,朱元璋的小心眼可见一斑,这也就能表明,朱元璋不能同富贵,而他也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不过汤和却得到了善终,那么朱元璋为何单单不杀汤和呢?
二、
汤和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还是在同一条小街上长大的,可以说是小时候穿过同一条裤子的发小,汤和小的时候就很有志气,对于骑马射箭有着特殊的喜爱,闲暇时候总会带着一帮孩子一起玩耍,俨然一个孩子王。
不过 汤和却一直很尊重比他小两三岁的朱重八 (朱元璋),或许在汤和的眼中,朱重八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至于哪里不一样,他当时还说不出。
后来,他们的家乡发生了天灾和瘟疫,朱元璋不得已离开了家,开启了讨饭、当和尚的传奇经历,而汤和则带着一帮伙伴们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至于说,当时朱元璋为何没跟着汤和一起从军去混口饭吃,这一个问题已经没有答案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汤和并没有因为这次分开而忘掉朱元璋。
汤和从军之后,因为作战勇猛,很快就当上了千户,此时的汤和觉得时机已到,便立即写信给朱元璋,让他一起来参加红巾军,当时的朱元璋正在皇觉寺撞钟。
接到汤和的信之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即去投奔郭子兴,后来在皇觉寺实在是呆不下去了,朱元璋便去找汤和,至少此时去从军还不至于被饿死。
朱元璋入伍之后,表现出色,级别很快做到了汤和之上。
三、
当时行伍中大多都是朱元璋的同辈人,自然也不肯居于他人之下,但是 比朱元璋还大几岁的汤和,却一直听从朱元璋的指挥,这让朱元璋很是感动。
或许,从这时候开始,汤和已经决定一生一世追随这个男子。
也正是因为汤和和朱元璋是发小,使得汤和对朱元璋的秉性看得很是透彻,汤和总能在第一时间理解朱元璋的意思,并且做出相应的保命措施。
汤和从来没有向朱元璋要求过什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徐达等人都被封为公爵,而汤和却只被封了一个侯爵,对此,汤和根本没有什么不满或者怨恨。
后来汤和也被封为了信国公,可是朱元璋从汤和脸上根本没有发现任何惊喜之处,这让朱元璋觉得,汤和根本不贪图权力和富贵。
等到天下平定之后,汤和又立即主动找到朱元璋,表示年事已高,指挥军事战争已经力不从心,恳求告老还乡,享享清福。
朱元璋很开心,在他们的老家凤阳为汤和盖了一座大大的府邸。
四、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这些开国元勋,其实也并不是拧成一股绳的,他们按照出生地和关系的远近,又形成了两大核心集团。
一方是朱元璋老家的淮西集团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胡惟庸等人。
另一方是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浙东集团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刘伯温。
而按照地方来区分的话,汤和也是属于淮西集团的,可是汤和根本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的斗争,无论关系有多近,只要和政治挂钩,汤和便刻意回避。
当两大政治派别斗得不可开交时,汤和也根本不管不问,任凭他们闹来闹去,汤和只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
而 后来这两大核心集团的代表人物纷纷被朱元璋收拾的时候,汤和依然像个没事人,他不惋惜,也不求情,更不忤逆朱元璋。
只要是朱元璋做出的决定,汤和从来不会表示异议,他唯一做的只有服从。
五、
汤和早早地从明初的政治中抽了身,让朱元璋觉得汤和根本没有威胁,自然也不愿意把汤和列为要被处理的对象之中。
毕竟,是汤和把他带到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中,是汤和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大门,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汤和是朱元璋生命中的贵人。
汤和告老还乡之后,朱元璋也没有忘记他,还把他召入了宫中讨论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最终朱元璋拍板,让汤和亲自走一趟,拿出个办法。
汤和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决定在东南沿海多多地筑城,以防倭寇。
等到这些城池建成之后,汤和便回京复命,之后汤和再次向朱元璋辞行,不愿意在京城多呆,这更加让朱元璋认为汤和不贪权力,自然也没有谋反之心。
洪武二十八年,已经70岁的汤和病逝善终,朱元璋亲自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由此可见,汤和能得到善终,并不是因为朱元璋对他格外开恩,而是他凭着对朱元璋的了解,让朱元璋自始至终都没有认为他是个威胁。
汤和毕生都对朱元璋很恭敬,即便被朱元璋当众数落时,汤和也丝毫不生气,好似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在朱元璋需要的时候,汤和义不容辞替他排忧解难,朱元璋不需要的时候,汤和便立即从政治漩涡中抽身。
能在朱元璋统治时代得到善终,汤和是睿智的,也是极有远见的,说他是明初开国元勋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其实也不为过。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明史纪事本末》、《明史》 、《明文衡》等。
END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是中国流传甚广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相传为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一位老儒生编写。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听来悦耳,易学易记。
《百家姓》实用性极强。中国古代农村以家庭式自然经济为主体,并且宗法观念极重,因此对姓氏十分重视,例如:中国农村族姓观念很浓厚,立家谱、族谱相当普遍,非常需要了解本族、本姓的谱系,也需要了解其他族姓的谱系。建立或查考族谱、家谱成为重要的维系族姓的社会活动内容,熟读《百家姓》就可以为此提供方便。
中国的姓氏传统,经历了几千年的绵延不断的演变过程。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一直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启蒙读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学者吕坤(公元1536-1618年)在其《社会要略》一书中就特别提到:“初入礼学(按:即村塾民校)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
而在文字记载中最早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他有《秋日郊居》一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诗下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但是,如此鼎鼎大名的《百家姓》是何人所作?何年成书?却从一开始就成为难解之谜。
跟陆游同一时代的学者王明清(生卒午不可考,主要活动时期在南宋孝宗至宁宗,即公元1163-1224年间)在《玉照新志·卷三》中就写道:“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指后期吴越王钱弘俶的谥号,公元648年继位,公元978年降宋)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指初期吴越王钱镠的谥号,公元907-931年间在位)而下后妃。”这种推测之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南宋学者陈振孙在一本著名的提要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有《千姓编》一卷,为“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采真子记”,此书久已失传。这《千姓编》与《百家姓》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位“采真子”又是谁?至今茫然不可解。
明、清一些学者,在笔记中纷纷对《百家姓》进行讨论。如康熙初年(约公元1662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山东琅邪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写道:“百家姓出《兔园集》,乃宋初钱唐老儒所作。时钱俶据浙,故首赵,次钱;孙乃俶妃;李谓南唐主也。次则国之大族,随口叶韵;甘漏实多,识者訾之。然传播至今,童蒙诵习,奉为典册。乃就其所载,粗为笺注;方诸古今《姓苑》、《氏族(略)》诸书,其犹射者之嚆矢也夫(注:嚆矢hāo shì,响箭,比喻开端或先行者)。”
文中所举《兔园集》,是指《兔园册》,亦作《兔园策》,或《兔园册府》。据王应麟《困学纪闻》云,乃系唐代李恽(蒋王)命僚佐杜嗣先仿效应试科目的策问制成。该书引用经史解释,收集古今事迹、典故,以对偶的文句分类编集,有48门、30卷。李恽是唐太宗之子,因取汉代梁孝王的兔园为名,称为《兔园策》。《兔园策》为学童启蒙读物。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说法却不一样,他认为是唐朝虞世南所著,10卷;五代时流行于村塾,作为蒙童课本。《新五代史·刘岳传》云:“《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今已不存。仅敦煌石窟有唐代贞观年间手抄本《兔园策府》残卷及杜嗣先序。看来,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所说的《兔园集》并不一定是王应麟或晁公武所说的唐代书籍;而是借用其名,泛指韵文体裁的学童启蒙课本而言。然而也不能否认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百家姓》可溯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某部通俗读物。如前所述,《兔园册府》原本有48门、30卷或10卷。焉知其中无“姓氏’一门?但惜乎原本已佚,目前无从查考了。
清代梁章钜(公元1775-1849年)在《浪迹续谈》卷7《百家姓》条中写道:“《百家姓》之有,自宋前无疑。”
至今,学术界认为,《百家姓》很可能是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吴越地区(杭州一带)某位无名氏儒生编辑加工成书的。一千多年以来,《百家姓》翻印了无数次,版本众多,又有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当在不同时期经过多人之手删补修订。
明清两代,都曾由政府出面编撰、颁布了新的《明皇千家姓》、《御制百家姓》,企图取赵宋《百家姓》而代之,但结果都是徒劳的。明朝初年,由官方旨意,翰林院编修吴沈牵头,编成了《明皇千家姓》。它以当时的国姓“朱”字起首,以“朱奉天运”开头,共收入1968个姓氏,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呈明太祖朱元璋。但此书在民间无法推广,至今连一个样本也没有留传下来。我们只能从《明文衡》中所载的吴沈《进<千家姓>表》一文中推知事情的大概经过。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以清圣祖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本人的名义牵头,由臣僚学士们编成了《御制百家姓》,此书中不收满族和蒙占族八旗姓氏(清代《八旗满洲谱系》收录满洲姓氏共625个),只收汉民姓氏,因而无法以皇族之姓(爱新觉罗)起首,便以孔夫子之姓起首,并加入尊孔崇儒的思想内容,实际上这是把当时原已流传的《百家姓》中408个单姓、30个复姓重新编排次序,并在每个姓后面标注郡望也就是宋《百家姓》的改编本。开始几句是:
“孔(鲁国)师(太原)阙(下邳)党(冯翊)、孟(平陆)席(安定)齐(汝南)梁(安定),高(渤海)山(河南)詹(河南)仰(汝南),邹(范阳)鲁(扶风)荣(上谷)昌(汝南),冉(武陵)季(渤海)宗政(彭城)、游(广平)夏(会稽)文(雁门)章(河间)……”
可是,古本《百家姓》早已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面对它的强有力的民间影响,《御制百家姓》只能退避三舍了。
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公元1775-1840年)在《癸巳类稿》卷7《百家姓书后》条中分析说:“《南史·李僧孺传》云:‘刘湛为选曹,始撰《百家》以助铨叙。’《旧唐书·高士廉传》云:‘作《氏族志》,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李义府传》言:‘士廉氏族勒为百卷。’宋沈括《笔谈》云:‘唐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旌,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等。’按《尧典》百姓与黎民各称。郑康成云:‘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也。’故百人所谓百家,专以仕宦言之。”这一段分析是有道理的。宋《百家姓》之“百家”,是沿袭多年旧说,本义是指士族,即所谓“读书人”、“士大夫”阶层中习见的姓氏,并不包括天下所有的姓氏,即不包括稀姓、生僻姓。如前所述,明代初年根据当时的全国户口簿册编撰的《明皇千家姓》收入l968个姓氏。但在宋、元、明、清的十族中间,《百家姓》所收录的504姓已大致够用了。
关于“明文衡 2册(关于明文衡 2册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夜蕾”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文衡 2册(关于明文衡 2册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文衡 2册(关于明文衡 2册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文章不错《明文衡 2册(关于明文衡 2册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