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济公的寓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济公的寓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寓意:普度众生,济世为怀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但这位杭州的“济公”和尚不过是后来文人妙笔生花的产物,而他的原型,却是南京的宝志和尚。
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扩展资料:
源考
在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济公,生于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缘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中国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
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
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百度百科——济公
济公是不是有真实存在过?
济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南宋时代临济宗的一名僧人,法名叫做?道济?,由于行事癫狂,所以又有?济颠?的诨名。关于其原名有三种说法:?李修远?李修缘?李心远?,这三个名字彼此相近,只有一个字音的变化,无疑都是从同一个名字分化而来的,至于哪一个名字才是他的真正本名,至今尚未辨明。
最早记载济公的事迹的文献是,南宋释居简禅师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简称《舍利铭》):
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疎,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暑寒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
这里的?文和?是?和文?所误,指的是北宋太宗驸马都尉李遵勖,谥和文。济公是他的远亲,其祖上出自陇西世代为仕宦,到了济公的祖辈随着宋室南迁到达浙东天台赤城山麓永宁村(位于今天的浙江)。同时李氏一族好几代皆信仰佛教,以李遵勖为例,他是临济宗居士,曾编订《天圣广灯录》一书,他的名字也常见于禅门笔记《湘山野录》《罗湖野录》当中。由此可见,济公与禅门结缘绝对不是偶然,肯定受到了其家学的影响。或许后来济公受到佛门容忍多少也是受了祖上的庇荫吧。
根据《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载济公死于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生年不祥。他最初在国清寺出家,后来到了杭州的灵隐寺,随后又到了净慈寺。
济公的性格洒脱,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喝酒吃肉,混迹于市井当中,喜欢和孩童、动物嬉戏。而且身上的财物全部拿去换了酒钱,所以弄得衣衫褴褛。
《舍利铭》记载济公曾为老病僧人看病抓药,但达官贵人找济公看病,济公却不予理会。后世济公的神话传说当中也经常出现济公给人看病的情节,看来是有一定依据的。
行事如此癫狂异常,又有点行侠仗义的风范,这样的人最容易变成街头巷尾热议的人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许多似虚似实的传说。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以济公为主人公的《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表面上叫?语录?,实际上是话本,就是民间艺人用来讲故事的底本。到了明清时代市井文学兴盛,又出现了《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济公传》《济公活佛传》等一大堆关于济公的文学作品,而且此时济公业已受到神化,脱离了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成为了游戏人间、惩奸除恶的活佛。
济公是真实存在过的。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浙江台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
因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济公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
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国清寺,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
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
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又叫济颠和尚。
济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确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
他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广为传诵。
扩展资料:
人物故事:
1、讨酒
自从净慈寺被火烧光,寺里两三百个和尚没处落脚,一个个像无头苍蝇,乱碰乱撞;当家老方丈更伤心,急得成天长吁短叹,捶胸顿足。
只有济颠,却像没事人似的,仍旧拖着破蒲鞋,摇着扇儿,跑前跑后,嘻嘻哈哈。这天,当家老方丈对济颠说:“济颠,寺院烧成这个样子,你一点也不难过么?”
济颠说:“烧都烧光了,难过有啥用场?再盖座新的好啦。”老方丈说:“唉,盖座寺院谈何容易,要多少木头!一时到什么地方去募化呀?”
济颠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师父,这你不用愁了,一切都包在我身上。”老方丈听了,心里想:莫看济颠平时疯疯癫癫,到紧要关头,他却聪慧过人。
前番怪我没有弄懂他的意思,烧了净慈寺。这次说不定他能募化到这许多木头哩。于是点点头,说道:“济颠,建这大寺的木头,你就去化个善缘吧!”
济颠听了,笑道:“这我一定从命,只是我饿了!师父请请我才对呀。”老方丈叹口气道:“只要你能化到木头,吃什么我都替你办到。”
济颠听了,赶忙说:“说了算数。你就给我一坛老酒,两只狗腿好了。”当下,老方丈差人买来一坛老酒,两只狗腿送给济颠。
济颠笑得眼睛眯成一丝缝,一手捧酒,一手拿肉,大喝大嚼了起来。等到狗肉吃光,酒坛底朝天,已是醉醺醺的了。
就对老方丈说:“师父,我去化木头啦,三天内,我把木头都化来,你等着吧。我去啦!”说完,便一个斤斗翻进酒坛里--不见了。
2、化缘
济颠这一斤斗,一下就翻到四川。他来到一家大乡绅门口,一股劲地敲木鱼儿。那乡绅听见门外木鱼响个不停,就出来问道:“和尚,你从哪里来的呀?”
济颠回答说:“我从杭州西湖净慈寺来的。”那乡绅听了点点头道:“好远的路呀。你到我门口来敲木鱼做啥?”
济颠说:“因为我们寺院被天火烧了,知道你是个大财主,山上有的是森林大木,特地赶来向你募化一些木头去盖寺院。”
那乡绅问道:“你要多少木头呢?”济颠听了,敲着木鱼念道:“少不成,多不要,不多也不少,喏喏喏,袈裟盖,袈裟包,盖住包住就够了,就够了!”
那乡绅一看济颠那件破得像丝瓜筋一般的袈裟,心里不禁暗暗好笑:哦,原来是个疯和尚呀!这件袈裟连枝树桠儿也包不了,我乐得做个善人吧。便满口应承下来。
济颠道声谢,忙从身上脱下袈裟,朝一座山头抛去。只见那袈裟随风长,随风大,一下子把整个山头都罩住了。
那乡绅惊得目瞪口呆,做梦也没想到这疯和尚竟有这样大的法力呀!不过自己已经有话在前,不好翻悔了。
3、运木
济颠在山上挑选了一百株大树,砍了下来,顺着长江水放到东海,再漂进钱塘江。江上把关卡的见了,拦住木筏要抽税。
济颠说:“这钱塘江又不是你家的,凭什么要抽我税?”把关卡的就说:“和尚呀,山是皇上的山,水是皇上的水,随便什么货物经过水面上都规定要抽税。”
济颠听了,笑嘻嘻地问:“哦,原来如此!从水面上过要抽税,那么从水底下过要不要抽税呢?”把关卡的听到这疯话也乐了。
就哈哈大笑道:“和尚,木头只会浮不能沉,你若有本事叫木头沉到水底去,我就不抽你的税!”话音才落,只见济颠双脚在木筏上用力一顿。
“忽”的一下子,就连人带木筏一齐沉到江底去啦。把那个把关卡的吓得连滚带爬,喊爷叫娘地逃走了。
百度百科-济公
关于“济公的寓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丹易”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济公的寓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济公的寓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寓意:普度众生,济世为怀济公(...
文章不错《济公的寓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