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曾玉屏(关于曾玉屏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玉屏(关于曾玉屏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虽然在清朝后期因绞杀太平天国为世人所诟病,但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此优秀的曾国藩有着怎样的一位父亲呢?
讲曾国藩的父亲之前不得不提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曾国藩这一支的兴旺,当归功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起曾玉屏,在当时的白杨坪村曾氏家族中,那也算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勤劳肯干,又颇善经营,慢慢将曾家的产业发展壮大起来。
曾玉屏有三个儿子,长子曾麟书(曾国藩父亲),二子夭折,三子曾骥云。
输掉官司,供子读书
曾家祖先世代务农,翻遍曾氏家族、都不曾见到曾家有光耀门楣的读书人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曾玉屏笃定决心供养长子曾麟书读书呢?
还在曾麟书三岁时,家里因宅基地的事,和湘乡的一位乡绅闹了起来,一直闹到官衙里去。自家没有文化人,只好请乡里的老秀才代写诉状。曾玉屏又不懂其间的规矩,没有如数给老秀才交润笔费。揣着写好的状子,曾玉屏满怀信心地走进县衙,到了堂上才知道,原本占理的曾家被那老秀才捉弄了,老秀才硬把有理写成了无理,自己呈上的诉状都不占理,何谈什么胜诉?不仅如此,还被大乡绅狠狠戏弄了一番:在湘乡还想跟我斗,我两个儿子可都是秀才,秀才是什么?是真金白银垒起来的,家里连个秀才都供不出还想跟我打官司。
输了宅基地,还赔了五十两银子,这对曾家来说元气大伤,但曾玉屏从此下定决心供子读书。把家里的最后一名长工辞退了,在长沙雇了一位老秀才来家。
老秀才进曾家时,曾骤云尚小,曾家的私塾里其实只有曾麟书这一个学生,按理来说,这份工作对老秀才来说应当非常轻松。事实却远非如此,看上去乖巧懂事的曾麟书,一打开书本就头疼,一写八股文就犯晕。他倒不是不爱学习,据说他也非常热爱学习,只是为自己的愚钝懊恼不已。有很多次,他背不出书,也写不出漂亮的文章,气得拿脑袋直撞墙。曾麟书一次又一次走进考场,次次都以失败告终。妻子来家,儿子曾国藩出生了,此时的曾麟书却仍然是个童生。
生性愚钝,名落孙山
因为多次求取功名而不得,曾麟书在父亲及家人面前也觉得抬不起头来。曾麟书虽然还没进学,但毕竟也是读过书,进过数次考场的人,遂在家里开起一个私塾,名曰“利见”,招了乡里的几名学生,就当起了先生,曾麟书白天开馆授徒,晚上挑灯夜读,继续备考,他仍旧是年年进考场,年年大败而回,竟然一连参加了十六次考试。最后,连学政大人都看不下去了,在他第十七次走进考场时,学政大人给点了湘乡县县首,曾麟书总算进了县学,由童生转为秀才。
这一年,曾麟书已经四十三岁。仅比儿子曾国藩成为秀才早了两年。曾麟书年年考年年败,依旧坚持不懈地苦读赶考。这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儿子,曾国藩自幼读书就有股钻劲儿,长大后亦是如此。这也是曾国藩以后能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湖南乡下传着一个小笑话。
说是他从小读书特别用功,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夕阳西下,他坐在书房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偷偷潜入他家,藏身于房梁之上,准备这家人全部睡着,去偷东西。
时间一分一秒的,小偷哈欠连连,小睡了两三觉,一睁开眼,他还在那摇头晃脑的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小偷看着月色,按耐住愤怒,耳边一遍一遍的听着。
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下来,责骂道"这么笨,还学什么学?我都会背了!听我给你背一遍。"说完,便一口气背完,摔门而去。
留下他在家里目瞪口呆。
他是谁呢?他就是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
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一个清晨,二十二岁得曾国藩与他四十三岁的父亲曾麟书踏着清晨的露水,去"赶考"。
这对父子并肩赶考,看起来励志无比,其实已经是湘乡科考的一个笑话了。
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进入考场。考过十几场,已经年过四十,仍是"童生"。何为"童生"?就是未中秀才的书生。
老"童生"历来是被社会嘲笑的对象。有人编对子"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意思是都八十了还是童生,等到老了,四书五经还没背熟,可真是"书生。"
谁知道,曾国藩克肖乃父,连考五次,场场落第。
都嘲笑荷叶塘的泥腿子曾玉屏祖坟里没冒青烟,儿子和孙子都没有那个慧根。
那时,读书是一个很费钱费力的事,"徒步橐笔,以干有司",提着三十斤的考篮,考篮第一层是笔墨纸砚和书籍,第二层是食物和水果。
拿着如此重的考篮,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需要从白杨坪走六七十公里到湘乡县城,再徒步跋涉一百多公里到长沙府。曾麟书十七八次的科考之路。可是走了五千六百公里路,而曾国藩也走了两千多公里。
所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不说,也是给了他们心里大大的屈辱心理。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让人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然而,曾麟书在四十三岁那年,终于高中秀才!翻开《曾氏族谱》一直到宋朝,别说当官的人,就是读书人都没有一个。所以,曾玉屏不惜重金,为儿子请来有名的老师,可是曾麟书太笨了,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老爷子对长孙寄予厚望,五岁就让曾玉屏开蒙教导曾国藩。八岁就开始教导五经。十四岁就去县衙礼房报名。
每每送儿子和长孙科考,老爷子心里愈加失望也越来越坚定,儿子孙子不行,那就重孙子,重重孙子!
老爷子的坚持,父亲的陪伴,想来也是给曾国藩更加坚定的鼓励,但是在父亲中了秀才那一次,对曾国藩来说更是每每想起,心里便难受不已。
父亲高中。虽然已无进一步发展,但是也对十几次科考有了一个交代。
家里人为了父亲高中,大摆宴席,而曾国藩在书房里苦闷不已,因为在榜单上没有曾国藩,而另外一张榜上却有他。
曾国藩不仅落了榜,还被"悬牌批责"。就是说,当成了反面案例,因为文理欠通,让大家引以为鉴。这可是被列为末等的文章批示,这下好了,不仅在湘乡出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道光十三年,又是一年科举,曾国藩再次踏上科举之路,经过痛定思痛,发现自己文章缺乏大局恢宏气势,所以这次科考,曾国藩静思,并没有一上来就提笔开写。
最终经过反思和努力,成了"秀才"!而自己的爷爷也办了几十席为自己的长孙喝彩!
第二年,秋高气爽,曾国藩又去长沙参加举人考试,在录取率极低的举人考试中,曾国藩再次高中,这就是"连捷"。
这年十一月,曾国藩又一鼓作气,参加了进士,想拿下三连捷!
进士比举人录取率更加的低,进士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录取三四百人,据统计,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百万分四,这次并未高中,也在情理之中。
明清两代进士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在曾国藩二十八岁这一年一举中第,中了进士,并参加了"朝考",从进士中选拔翰林士,要想位极人臣,必须是翰林出身。
而曾国藩本来没有机会中翰林,因为曾国藩是进士三等,一等进士为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三等必须参加朝考,但是曾国藩的文章深得道光帝喜爱,喜提翰林院庶吉士!
曾国藩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也正是在这七次科考中奠定的。很多人三次不中,便受刺激晕倒,甚至放弃,再不读书。
但是曾国藩不这样,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人虚心学习,脚踏实地,并且失败次数多,逆商更高,做事更是一步一个脚印不留死角。他一生做事涓滴积累,水滴石穿,重剑出击,看似无锋,实际上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他在《送郭筠仙南归序》中说"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杵,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既其纯熟,则圣人之徙。"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成功便不怕晚!
曾国藩一生中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境界,才成就古今第一完人!
关于“曾玉屏(关于曾玉屏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展艳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曾玉屏(关于曾玉屏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玉屏(关于曾玉屏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曾玉屏(关于曾玉屏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