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区简介及详细资料

网上有关“城中区简介及详细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城中区简介及详细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历史沿革

城中区历史悠久,有多处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定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三国孙吴凤凰三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

城中区清代为马平县辖地,部分为柳城、雒容县在厢、在乡辖地。民国时期先分属县辖中区、一区;继而分属雍和区、大同区、维新区;后分属中团区、洛满区。解放初曾先后划为四、五区和五、六、七、八区,又并为第三区,1955年设定郊区公所。1960年,撤销区公所,分属鹊儿山、鹅山、城中、鱼峰等公社,1961年复设郊区。1978年11月,撤销郊区,郊区由市农业办公室接管,1979年,成立城中区。

1984年7月恢复郊区建制。2000年5月,郊区辖7个镇3个乡,含74个村、街,2000年,城中区辖4个街道:公园街道、城中街道、中南街道、水上街道。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柳州市市郊区。将原郊区的长塘镇、沙塘镇、石碑坪镇、洛埠镇、白露乡和黄村乡白沙、黄村、雅莲3个村划归柳州市柳北区管辖,羊角山镇的水南、架鹤、鸡喇、社湾、阳和5个村和鸡喇居委会划归柳州市鱼峰区管辖,太阳村镇、西鹅乡和羊角山镇的新云、门头、帽合3个村以及黄村乡的渡口、基隆、磨滩3个村划归柳州市柳南区管辖,柳东镇和鱼峰区的谭中街道划归柳州市城中区管辖。

城中区管辖面积从2.89平方千米,扩大为77.675平方千米。

1996年,城中区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约8.3万人。辖4个街道:公园街道、城中街道、中南街道、水上街道。柳州地区行署在区境内。(摘自《政区大典》)

公园街道(GongyuanJiedao) 1985年设公园街道。位于区境东部。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辖立新路、曙光东路第一、曙光东路第二、文惠路、东台路、解放南路第一、解放南路第二、滨江东路、罗池路、公园路、中山东路、湾塘路、解放北路13个居委会。古迹有柳侯祠。

城中街道(ChengzhongJiedao) 1985年设城中街道。位于区境中部。面积0.7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辖柳江路第一、柳江路第二、红星街、曙光中路、映山街、五一路、龙城路、柳新街、中山中路9个居委会。

中南街道(ZhongnanJiedao) 1985年设中南街道。位于区境西部。面积0.8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青云路、莲塘路、雅儒路第一、柳荫路、西柴街、中山西路、长青路、小南路、曙光西路第一、曙光西路第二、斜阳路、滨江西路12个居委会。名胜古迹有西来寺。

水上街道(ShuishangJiedao) 1985年设水上街道。位于区境东南部。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0.1万人,辖江一村、江二村、江三村、江四村4个居委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中区总人口74764人,其中:城中街道7756人,公园街道41100人,中南街道25382人,水上街道526人。(原郊区的柳东镇64816人,鱼峰区的谭中街道18071人)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7号):撤销柳州市市郊区,将原郊区的柳东镇和鱼峰区的潭中街道划归柳州市城中区管辖(同年9月正式调整)。城中区管辖面积从原来的2.89平方千米,扩大为77.675平方千米,人口由原来的7.84万人,增加到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万人)。

行政区划

至2012年底,城中区面积77.675平方公里,共7个街道,18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民委员会。下辖:公园街道、城中街道、水上街道、中南街道、潭中街道、河东街道、静兰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城中区位于柳州市中心,位于河流阶地柳江绕城而过地处东经109°23′51″~ 109°30′56″之间,北纬24°18′34″~ 24°25′55″。

气候

城中区气候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替过渡气候带,全年年均温20.5℃,年降雨量1490mm,全年日照时数1635小时,年积温6688℃,无霜期 310-340天,极端高温为39.2℃,极端低温为-3.8℃。

土壤

城中区土壤主要有沙页岩红壤,第四纪红壤、河流冲积土。

地形地貌

城中区地形地貌以峰林谷地、石灰岩孤峰平原、矮山低丘为主,境内多缓坡丘陵,地层构造形态;地形受柳州市郊太阳村所控制的单斜构造,多碎块。岩层走向NNE(北北东)倾向SEE(南东东),倾角10°-15°。岩层容许承载力150-500吨/平方米。

城中区地形为河流阶地,以冲积地形为主,属浸蚀溶蚀性河谷平原。老城区内无石山,无土岭,海拔高度81~93米;河东片区则为多山地区,山地面积为75%,最高海拔达223米。

人口民镟

2005年末城乡人口11.79万,其中,城镇人口10.45万人,农村人口1.34万人。辖区内居住有汉、壮、回、苗、瑶、侗、满、京、仫佬、毛南等23个民族。

资源 矿产资源

城中区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有9种,产地25处,尤以石灰岩矿、白云矿分布较广,开发利用价值高。

林业资源

2000年,城中区有林地面积2655.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0.4%。其中:森林面积2402.0公顷,占90.4%;灌木林面积205.0公顷,占7.7%;疏林地2.2公顷,占0.1%;无立木林地面积7.5公顷,占0.3%;苗圃地39.2公顷,占1.5%。常见乔木树种有:马尾松、樟树、红荷木等。灌木主要有:油茶、黄荆、桃金娘等。草本类有五节芒、铁忙萁、白芽、野香茅及野古草等。

水资源

1990年,城中区水资源总量为6.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面积568.01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径流量3.976亿立方米; 地下水面积325平方公里, 水资源量1.4186亿立方米。

经济 综述

1998年,城中区工业总产值为9170万元;2005年,城中区完成地区工业总产值5、41亿元,其中区属企业完成产值800万元,街道企业完成产值2、6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68亿元。

2007年,城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90亿元,同比增长26.11%,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0元,增长10.07 %;农民人均纯收入4645元,增长10.16 %。

2011年,城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95亿元,同比增长57.77%;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23.42亿元,同比增长59.10%;实现财政收入12.02亿元,同比增长38.16%。

2012年城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66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收入实现17.01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亿元,增长52.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36元,增长14.9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5元,增长15.6%。

2012年城中区在建项目66个,其中新建项目44个;实际到位资金100.1亿元,增长48.78%;实际利用外资2900万美元,增长11.4%;列入自治区级大兑现项目10个,履约率100%,项目开竣工率90%。

第一产业

2002年起,城中区开始有农业,2002年农业总产值6017万元,农业增加值3809万元,;2003年农业总产值完成6323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4038万元,;2004年农业总产值9079万元,农业增加值5411万元。

城中区水产养殖主要为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鱼、罗非鱼、鲤鱼、鲫鱼、鳙鱼等。2003年水产品产量为887吨,2004年增加86吨达到973吨,比上年增长9.6%,其中柳东镇完成881吨,非农社会完成92吨,2004全年网箱养殖面积为71133平方米。

2012年城中区发放农机、良种等各类补贴44.36万元,发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9.44万元。

2012全年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红肉蜜柚和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发展突出,成功举办环江村第五届龙眼节。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100亩,种植林木12万株。

第二产业

城中区工业以发展高新都市型工业为主,重点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占地少、无污染,以新、特、精为特点的企业。

2011年城中区完成更新改造项目88个,完成投资13.47亿元,同比增长36.41%。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成效显著,辖区4家规模以上企业列入市级成长培育计画,3家规模以上企业技改项目列入市重点技改项目库。

2012年城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36.29亿元,增长16.05%,更新改造投资21亿元,增长58.01% 。

第三产业

城中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拥有工贸大厦、五星商厦等一大批高质量、商档次的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城中区经济的支柱,在三次产业中,三产比例达77%。

2012年城中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8.71亿元,增长15.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增长17.67%。

2012年城中区锦业城市广场等项目稳步推进,工贸大厦、五星商厦完成升级改造,高端商贸企业抢滩入驻。五一路、龙城路地下商业街持续繁荣,共引进387家商家入驻。

社会 城建

2012年城中区开展市容市貌环境专项整治356次,查处市容、市政建设案件2927起,发放宣传资料7000多份,清理占道经营7.95万次,清除垃圾4.63万吨。数位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并发挥作用,共处理案件4898起。"两违"整治成效显著,依法清理拆除"两违"建筑18.08万平方米。

文化体育

城中区是柳州市文化、体育中心,各类文化设施、体育场馆、文体机构及文化团体均设在辖区。1991~2005年,共有社区业余文体团队93个。社区图书室2个,藏书量共3600册。

城中区位和专业、业余文化团体参加街头文化宣传、黑板报、演唱、文艺演出以及市、区两级民众性业余文艺汇演。

在体育方面,城中区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进行业余桌球赛、蓝球赛、沙滩排球赛、沙滩足球赛、老年桥牌赛等,组织城中区体育代表团队,先后参加了柳州市第七、八、九、十、十一届运动会,分别取得总分第一、金牌数第一的好成绩。主要体育人物有世界航模冠军周耀东,世界桌球冠军谢赛克,体操王子李宁等。

科技

2012年城中区申请发明专利402件,完成市 *** 目标的372.22%,居全市十县区之首,获专利授权115件。科技项目质量不断提高,获国家、自治区、市级科技项目经费2287万元,获科学技术奖38项,取得科技成果27项,完成自治区项目结题25项。科普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培训1500多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800多份。

民生

2012年,城中区实现城镇居民参保6.35万人,完成任务率103.90%;新农合参合1.54万人,参合率97.8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发放率、应参保率均达100%,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各项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不断加强。"扶贫助残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投入14万元完成35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扶持1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创业就业。

城中区

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395.4万元,优抚金192.98万元;完成廉租房实物配租70套,分配公租房63套,发放廉租房补贴116.05万元。老年人事业不断深化,完成河东老年公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投入40万元为400名重度残疾人开展居家托养服务,发放老年人高龄补助金15万元。

教育

城中区主要分布有广西工学院、柳州高级中学、市第十二中学、景行国小等学校。

2012年城中区静兰国小迁建顺利完成并如期投入使用。投入453万元更新学校课桌椅及校舍维修,免费午餐扩面工程有效推进。成功举办"全国第三届青年优秀班主任大讲堂"等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学校教育科研特色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中考各项指标名列全市第一,基础教育优质特色进一步彰显。辖区中国小、幼稚园共获国家级奖项10项,自治区级奖项9项。

交通

城中区内有湘桂线铁路、国道公路和水路穿城而过,龙城路、五一路、八一路、东环路、桂中大道、学院路、文昌路、桂柳路、文惠路等市内主要干线纵横交错,柳江大桥、河东大桥、壶东大桥、文惠桥、文昌桥、红光桥、静兰大桥、三门江大桥、湘桂线铁路大桥、209国道、322国道,穿城而过。

旅游

柳州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柳江蜿蜒穿过,属自然盆景,城中区集中拥有众多古迹和自然风光。

柳州东门城楼

东门城楼

柳州东门城楼建筑建成于明初,城基皆用蕊石,墙用厚砖。城门上镶有石刻"东门"二字,署"洪武十四年四月立"。明代东楼于清代嘉庆年间曾遭火灾,光绪元年由柳州名建造师姓郭的(佚其名)重建。

西来古寺

创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位于城中区雅儒路临江巷西侧,座北朝南,面临柳江。寺前有院,中为大殿,寺东为僧人住房,寺西为民房。寺中昔塑有佛像5尊,皆高大庄严。原有6块碑刻已散失,今西墙尚存石刻碑文1块。另在寺殿正门右边,存放光绪甲午夏刻的一方石刻,上书"西来古寺"4字,书法流畅,遒劲豪放,刻工颇为精细。

柳侯公园

柳侯公园位于柳州市柳江北岸的古罗池地区,是为纪念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而兴建的。始建于唐长庆二年(822年),因邻近罗池,旧称"罗池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地方名流倡议,以柳侯祠为中心辟建公园。宣统元年(1909年) 在柳侯祠的原有基础上扩建成公园,并定名为柳侯公园。

名优特产

螺蛳粉

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

马打滚

柳州怪名小吃,该品种用糯米粉、豆粉、芝麻、黄糖粉制成,状如汤圆。食用时在黄豆粉中滚几滚即可,热而嫩滑,香味可口。

滑肉肠粉

肉肠粉又名"猪肠粉",因形似猪肠而得名,用一张卷粉卷上滑肉,卷成小段,上蒸笼,出笼后,浇是生油,熟油,糟辣酱,海鲜酱等佐料即成。

广西柳州市城中区有多少人口

景行小学、公园小学、湾塘小学、鱼峰小学、柳邕一小、柳邕二小、柳石一小、柳石二小、柳石三小、红光一小、红光二小、逸夫小学、铁一小、铁二小、铁三小、铁五小、铁六小……我记得的只有这些,还有很多郊区的小学……

人口:约11万人

人口密度:880人/km2

柳州博物馆

柳侯公园

柳州奇石博览园

柳州奇石博览园

柳侯公园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图)。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1万。 城中区是柳州市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娱乐中心。辖区面积77.67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万人)。行政区域辖静兰、河东、公园、城中、中南、水上、潭中7个街道办事处,共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居住着汉、壮、回、满、瑶、侗等22个民族。城中区辖4个街道:公园街道 城中街道 中南街道 水上街道。

城中区是柳州市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娱乐中心。辖区面积77.67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万人)。行政区域辖静兰、河东、公园、城中、中南、水上、潭中7个街道办事处,共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居住着汉、壮、回、满、瑶、侗等22个民族。

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柳州,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在城中区辖区内有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兴建的柳候祠,内存韩(俞)文、柳(宗元)事、苏(轼)书而成的"荔子碑"(亦称"三绝碑");有明代柳州八贤之一的刑部左侍郎张羽中墓。有明代东门城楼;还有清代西来寺历史遗迹。

柳州自古就有"桂中商埠"之美称,城中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拥有工贸大厦、五星商厦等一大批高质量、商档次的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区内商贾云集,贸易发达,已形成良好的投资交易氛围。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城中区经济的支柱,在三次产业中,三产比例达77%。

城中区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市桂剧团、彩调团、科技中心、艺术中心、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文娱场所和科教基地都分布在辖区,区内还分布有广西工学院、柳州高级中学,市第十二中学、景行小学等学校。

农业资源

城中区气候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替过渡气候带,全年年均温20.5℃,年降雨量1490mm,全年日照时数1635小时,年积温6688℃,无霜期310-340天,极端高温为39.2℃,极端低温为-3.8℃,光、热、降水资源十分丰富。土壤主要有沙页岩红壤,第四纪红壤、河流冲积土。地形地貌以峰林谷地、石灰岩孤峰平原、矮山低丘为主,境内多缓坡丘陵,有珠江干流的柳江环绕过境,三面环江成半岛状,形成冬暖夏凉的独特小气候。城中区的农业,辖六个村委、七十二个村民小组,全区森林面积31200亩,耕地面积11808亩,农业总人口14052人。城中区种植业以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兼种甘蔗、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二元杂母猪和家禽为主。

2006年,城中区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加强对农民征地安置补偿费管理和使用的引导。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优质农作物种植产量进一步增加,规模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农家乐”、水果节等园地经济吸引力增强。及时为农民办理《绿色通道通行证》,利用柳州市农业信息网组织农产品进行网上展销,进一步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牛车坪村、柳东村小丹冲、河东村茅洲屯、环江村人饮工程和环江电灌水渠工程相继完成,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达123万元。

经济发展

城中区工业以发展高新、高科企业为先导,以发展汽车配件业为重点,形成了汽配、印刷、针织、冶金、模具生产等工业部门。辖区内有规模以上企业14家,主要分布于河东新区半岛一带。河东新区半岛为未柳州市新的行政管理中心,这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

城中区是柳州拥有数百年历史和商贸传统的商业中心,商铺林立,人流如织。位于河北半岛的“五角星”商业区域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商业区,在柳州市民心目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目前形成了以五星街、丽晶宾馆等大型商场、酒店为主体,龙城路、解放路等特色街为支撑的城市中心商业区。龙城路、五一路以销售高科技数码产品及高附加值商品为主;解放南路以娱乐、休闲和购物功能为特色;罗池路、曙光路借助东门城楼等历史文化遗产,体现旅游文化的商业特色;曙光路则计划按民族传统商业特色改造成现代商业步行街。

随着市行政中心东迁,城中区所辖河东新区将成为新的城市中心,为商品连锁零售业和房地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旅游资源

柳州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她的特色,市区山环水绕,柳江蜿蜒穿过,“江流曲似九回肠”,展现出“世界第一自然盆景”的美丽风姿。城中区集中拥有众多文化古迹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有600多年历史的东门城楼屹立于柳江河畔,是目前柳州市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是柳州及广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占地1.1万公顷的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是广西著名的“天然氧吧”,园内植物种类繁多,绿荫如盖。其所在的莲花山地区将建设成为西南最大的生态休闲度假区。

历史沿革

城中区成立于1979年。

2000年,城中区辖4个街道:公园街道、城中街道、中南街道、水上街道。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74764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城中街道 7756 公园街道 41100 中南街道 25382 水上街道 526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7号):撤销柳州市市郊区,将原郊区的柳东镇和鱼峰区的谭中街道划归柳州市城中区管辖。城中区管辖面积从原来的2.89平方千米,扩大为77.675平方千米,人口由原来的7.84万人,增加到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万人)。

2003年城中区行政区划一览

001城中街道辖:广场、龙城、五星、东门4个社区居委会。

002公园街道辖:弯塘、柳侯、罗池、东台、水上5个社区居委会。

003中南街道辖:福柳新都、西门、映山、青云4个社区居委会。

004潭中街道辖:鹿山、桂中、峻岭、文昌、工学院5个社区居委会。

100柳东镇辖:窑埠、牛车、河东、柳东、环江、静兰6个村委会。

2005年7月,撤销城中区柳东镇,新设河东、静兰2个街道办事处。

二、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

区域概况

城中区位于西宁市中部。总面积10.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5万(2004年)。以汉族为主,有回、藏、满、土、蒙古等26种少数民族。区人民政府驻饮马街街道东大街,邮编:810000。代码:630103。区号:0971。拼音:Chengzhong Qu。地处河谷地带,南高北低。南川河、湟水河流经境内,地下水源丰富。年均气温4.9℃,年降水量379毫米。

城中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中心,是古城西宁的发祥地,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也是全省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辖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和四个行政村,人口16.83万人,有汉、回、藏、蒙、满、土、撒拉等28个民族。

社会发展

城中区是以三产为主要特色的城区,自古就是商贸云集之地,有着发展三产得天独厚的优势。东、西、南、北大街区域是西宁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其传统和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网点星罗棋布。共有各类集贸市场20余处,个体工商户12000多户,私营企业1000余家,随着“富民强区”战略的实施,借助西部大开发强劲的东风,城中区进一步加快了大型专业市场、商业网点和投资环境建设。2003年,城中区确定了水井巷商务区规划建设项目,商务区总面积61.32公顷,分为商务核心区、商业核心区、文化娱乐区和高尚居住区。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街建设的启动工作。

近年来,城中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政策和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通讯便利畅达,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区内现有各类学校30余所,医院15所,卫生研究机构3所,各类诊所130余所,医疗环境、卫生体系完备;影剧院、文化宫、少年宫、俱乐部20余个,体育场、馆4座,文化娱乐、体育设施齐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蓬勃开展,2005年被授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行政区划

城中区辖6个街道:人民街街道、南滩街道、仓门街街道、礼让街街道、饮马街街道、南川东路街道。

历史沿革

1949年属西宁市一、二区。1954年分属城东、城西区,1956年设立城中区(区级),1960年撤城中区并入城东、城西区,次年两区合并成立城区,1963年建县级城中区。

2000年,城中区辖6个街道。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485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饮马街街道 26346 南滩街道 33008 仓门街街道 18792 礼让街街道 30818 人民街街道 15077 南川东路街道 24480

2001年底,城中区辖饮马街、仓门街、人民街、礼让街、南滩、南川东路6个街道,31个社区、4个村(牧)委会。

人民街街道:驻人民街,辖4个社区(南关街、人民街、水井巷、民主街)

礼让街街道:驻礼让街,辖5个社区(长江路、七一路西、礼让街西、礼让街东、解放路南)

仓门街街道:驻生产巷,辖5个社区(莫家街、石坡街、宏园、前营街、健康巷)

南滩街道:驻农建街,辖6个社区(滩东、南山东、南山、南滩西、南山西、新青)

饮马街街道:驻文化街,辖5个社区(上滨河路、七一路、饮马街、东大街、法院街)

南川东路街道:驻南川东路,辖6个社区(南川东路第一社区(暂定)、南川东路第二(暂定)、南川东路第三(暂定)、南川东路第四(暂定)、南川东路第五(暂定)、南川东路第六(暂定))、4个村委会(南园、红光、水磨、南酉山)

2003年底,城中区辖饮马街、仓门街、人民街、礼让街、南滩、南川东路6个街道,31个社区、4个村(牧)委会。人口150499人。

人民街街道:驻人民街,辖4个社区(南关街、人民街、水井巷、民主街)

礼让街街道:驻礼让街,辖5个社区(长江路、七一路西、礼让街西、礼让街东、解放路南)

仓门街街道:驻生产巷,辖5个社区(莫家街、石坡街、宏园、前营街、健康巷)

南滩街道:驻农建街,辖6个社区(滩东、南山东、南山、南滩西、南山西、新青)

饮马街街道:驻文化街,辖5个社区(上滨河路、七一路、饮马街、东大街、法院街)

南川东路街道:驻南川东路,辖6个社区(南川东路第一、南川东路第二、南川东路第三、南川东路第四、南川东路第五、南川东路第六)、4个村委会(南园、红光、水磨、南酉山)

街道简介

人民街街道(Ren Min Jie Jie Dao)位于区境中南部。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面积0.4平方千米。辖上人民街、下人民街、民主街、西关街、南关西、南关中、水井巷、人民街3号院、汽车一公司、市政府院10个居委会。1954年属南大街街公所,1956年、1958年先后易名南大街街道办事处和人民街公社,1963年改设人民街街道办事处。

礼让街街道(Li Rang Jie Jie Dao)位于区境西北部。人口2.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等。总面积1.5平方千米。辖北礼让街、南礼让街、大同街、自新巷、解放路、北大街西、教场街、互助巷、南长江路、北长江路、七一路西11个居委会。解放初期为西宁市第二区礼让街政府,1956年、1958年、1967年先后易名礼让街办事处、北大街公社和礼让街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礼让街办事处。

仓门街街道(Cang Men Jie Jie Dao)位于区境东部。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面积1平方千米。辖仓门街、生产巷、石坡街、莫家街、雷鸣寺街、上宏觉寺街、下宏觉寺街、前营街、南关街9个居委会。1956年为城中区人民公社仓门街分社,1963年改设仓门街街道办事处。

南滩街道(Nan Tan Jie Dai)位于区境南部。人口2.5万,以汉族为主,面积2.7平方千米。辖南滩东、南滩西、南山路东、南山路西、南山路中、南山、上新青路、新青路中、下新青路9个居委会和省皮毛被服厂等4个家委会。办事处始建于1977年。

饮马街街道(Yin Ma Jie Jie Dao)位于区境北部。人口2.3万,以汉族为主。面积1.5平方千米。辖观门街、兴隆巷、文化街、饮马街、大新街、新民街、法院街、玉井巷、七一路、上滨河路、北大街11个居委会。1956年由西宁市第一区第一街政府改设饮马街街道办事处,1958年与礼让街办事处合并成立“卫星公社”,1963年设饮马街街道办事处。

南川东路街道(Nan Chuan Dong Lu Jie Dao)位于区境西南部。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面积4.5平方千米。辖按一至十三序数排列的13个居委会。1969年设立南川东路街道办事处。

2018年8月16日,城中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7年2月21日,城中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关于“城中区简介及详细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露两手的头像
    露两手 2025年08月16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露两手”

  • 露两手
    露两手 2025年08月1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城中区简介及详细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城中区简介及详细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历史沿革...

  • 露两手
    用户081602 2025年08月16日

    文章不错《城中区简介及详细资料》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