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历史上有哪些怀才不遇却又坚持不懈的伟人-

网上有关“外国历史上有哪些怀才不遇却又坚持不懈的伟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外国历史上有哪些怀才不遇却又坚持不懈的伟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杰明·富兰克林(1706.1-1790.4),美国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科学家。他是美国十八世纪仅列于华盛顿之后的最著名人物。

1723年,富兰克林17岁,他因与兄长的不合而离开家庭,独自来到费城谋生。在这里,他从印刷工人开始,一直到拥有自己的印刷作坊,自己办报纸,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谋生之路,最后获得人们的承认,成为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海明威是为我国读者所熟识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作品已经深入人心,并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仿佛已经被神化了,他挣脱了阶级、时代的束缚,是人性的理想代表,是正义的化身,反对战争的斗士,是勇猛的俊男。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文学家。

D.H.劳伦斯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1592年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城,1618年从里斯本启程,于1619年到达澳门,用了一段时间学习汉文化之后,他于1623年抵达北京,其时明神宗在位。经过几次皇位的更替和变迁,明思宗崇祯皇帝即位后,汤若望受委托从事撰写崇祯历书等工作。 顺治皇帝逝世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为权臣鳌拜所忌,更为杨光先等人所诬,陷入冤狱,曾经公开比试对日食时刻的推算,结果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洋历法胜出。但鳌拜有权在手,执意排斥西方传教士,康熙皇帝尚未亲政,大权执于鳌拜之手。后来孝庄太皇太后出面干涉此事,汤若望方能获释,但境遇已大不如前,最后于1666年逝世并安葬于北京。.伽利略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有哪些历史名人怀才不遇,但依然乐观,凭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

西汉初年,朝廷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诚然,“无为而治”是适应时代需求的积极选择。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也埋没了不少才华横溢的能臣。他们极其富有预见性,洞察到汉帝国隐藏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可惜,因为时代的局限,这些人难以展翅高飞,不得不抱恨而终。

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非贾谊莫属。

01

英年早逝的天才

贾谊,举世公认的天才,无论是辞赋文章还是治国理政,都可评为天下第一。

他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为政期间,屡屡上书针砭时弊,提出了各项改革措施。汉文帝却总是觉得时机不合,终不予采纳。后因得罪朝中权贵,先后被贬去长沙国和梁国。这一段经历,使得贾谊对汉王朝的种种弊端,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位于长沙的贾谊故居

他的目光变得高远,思想更加成熟,并写下了著名的《治安策》,对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规划。然而,种种富有创造性的改革措施,终究埋没在“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下。32岁的贾谊,郁郁而终。

唐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经慨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而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则直接批评汉文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位才华横溢的贤臣,只能怪自己生错了时代。直到汉武帝时,他的种种理论和措施,才开始熠熠生辉,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国策。汉武帝用之,成就了千古美名;汉王朝用之,奠定了百年基业。

02

“推恩令”的真正起源

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各地分封的诸侯王逐渐对中央形成了巨大威胁,并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而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才得到真正的解决。

司马迁《史记》记载:

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而班固《汉书》更是直言: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封地不

可见,主流史书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功劳,基本安在了主父偃的头上。然而,早在贾谊给汉文帝上的《治安策》里,就已经关注到诸侯王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该方案与“推恩令”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而已。

《治安策》在开头,便用极长的篇幅,说明了诸侯王必反的道理。不但异姓王会反,同姓王也会反,就连亲兄弟都会反。现在之所以不反,只是因为大诸侯国的王还比较年幼,中央派去的丞相依然握有实权。而如果一直不采取措施,情形就会发生变化: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治安策》

事实证明,贾谊的预言完全正确,在以后的数十年间,诸侯王的叛乱从未停止。而这些叛乱有一个普遍规律:强者先反,弱者不反。因此贾谊认为,要想杜绝诸侯王的叛乱,最有效的方法是削弱其国力: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治安策》

这种方式,一方面不至于激发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拉拢诸侯王的子孙,从内部瓦解诸侯王的势力,可谓釜底抽薪。贾谊将这一条作为《治安策》的开篇之策,其用意是告诉汉文帝,削弱诸侯王势力是“当务之急”,必须立即着手去做。

然而,汉文帝本着“宽仁”之心,将贾谊的策略当做耳旁风。

在我看来,所谓“时机不成熟”,更多只是一个借口。贸然“削藩”固然不合适,但“广建诸侯”,却必然得到诸侯王子孙的支持,有利无害。汉文帝之所以不肯这么做,可能是因为目光不够长远,也可能只是“怠政“,通俗一点,就是懒。

然而,身为皇帝如果“不作为”,必然给国家带来巨大的隐患。倘若汉文帝能够采取贾谊提出的建议,可能就不会发生“七国之乱”了。所幸,数十年后的主父偃读到了贾谊的文章,再次向汉武帝提出了”广建诸侯“的建议,也算为时不晚。

03

重“礼治”,轻“刑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治”社会,这种思想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但真正在大一统的格局中推广开来,是在西汉。而西汉最早论述“礼治”与“法治”的,便是贾谊。

《治安策》说道: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其中,“痛哭者”指的是诸侯王的问题,“流涕者”指的是匈奴的问题,而“长太息”的六件事,几乎都和尊卑礼制有关。

秦的强大,根源在于商鞅变法;而秦的速亡,根源亦在商鞅。贾谊写道: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整个社会变得极为功利,连父母和兄弟也要处处算计、提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和冷漠。的确,秦人用这一套统一了中国,但很快,“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这就是废弃礼制的恶果。

到了西汉,统治者仍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社会缺乏严格的尊卑秩序,乱象丛生,而对于一些不法行为,还是一味地用刑罚去惩治。贾谊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他关于“礼”和“法”的一番论述,可谓鞭辟入里: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这些理论,先贤孔子早就已经提出,但长久以来都被忽视。到了秦朝,更是被统治者嗤之以鼻。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对这些繁文缛节同样不感冒。试想,贾谊在那个时代能够说出这些话,是多么惊世骇俗、富有预见性啊?毫不夸张地说,自秦国崛起以来的百年间,仅此一人而已。

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贾谊的这番理论不但影响了汉王朝,而且深深扎根在此后历代王朝的治理体系之中。

04

重农抑商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河文明来说,农业是立国之本。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在治国理论中,都是提倡重农抑商的。秦国商鞅变法,最主要的几条,便是“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农桑”。秦国以此横行天下,兼并六国。

然而到了西汉,在“黄老之学”的影响下,“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废弛。政府对于百姓,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甚至不管不顾的。这种措施当然有积极的一面:使得整个社会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但同时,缺乏管制也造成了一些乱象: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商贾横行、百姓舍本逐末,甚至变得游手好闲。

贾谊《论积贮疏》里描绘道: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人性本就是“好逸恶劳”的,从事农业生产,不仅劳筋动骨,而且很难发家致富。若能够选择,我想大部分人都愿意去“做买卖”,虽然获利不如农业稳定,风险也很高,但毕竟发展空间很大。因此,倘若一个政权不重视农业生产,整个社会很快就会失控。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没有人种地,粮食不够吃,一旦遇到大灾大难,便会饿殍遍野,无可赈济;更深一层的后果,便会造成国力空虚、军队瘫痪,倘若外敌入侵,国家便随时覆亡。

种种隐患,在汉文帝时已经初现苗头,只不过还未成气候而已。若此时给予修正,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成功。因此贾谊建议:

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论积贮疏》

然而,汉文帝依然对此不加重视。后来果然发生了灾荒,汉文帝才下诏,令百官商议此事。在诏书中,文帝竟然说道: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不明白哪里错了)——《文帝议佐百姓诏》

诏书中列举了一系列原因,其中涉及到很多“祭祀鬼神”的问题,最后也提到了贾谊所说的百姓“舍本逐末”的现象。但文帝只知列举,却不知道哪一条是关键原因,只是要群臣商议,给他一个答案。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多少有些不负责任。

农业为立国之本

其实,贾谊给出的解决方案很简单:无非是多种地、广积粮而已。首先,得保证百姓都有地可种;然后,保证有足够的人去种地;最后,保证多余的粮食能够得到很好的储存。有这三条,就不害怕灾荒。

很浅显的道理,却很难做到。直到汉武帝时,才真正开始打击富商大贾,重农抑商,为此汉王朝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05

结语

贾谊一生的政论文章有很多,可以说涉及到了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治安策》与《论积贮疏》。而两篇文章中最有影响力的内容,我认为便是以上三点。并非说其他内容没有价值,只是碍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在阅读贾谊的文章时,我常常会感叹:倘若此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或许将成长为不亚于姜子牙、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可以凭一己之力影响历史进程。届时,同时代的人都将黯然失色。

遗憾之余,也为贾谊感到幸运。毕竟,他的文章和思想,都很好地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仅凭三十余年的生命,就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这样的一生也足够饱满和有价值了。

你眼中历史上的怀才不遇人物

怀才不遇的人有屈原,冯唐,马援,贾谊,陶渊明,韩信等等。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 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 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 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 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吴起是一代名将,是一流的谋略家,更是最典型的名利狂。为了求名,他不择手段。终于名扬四海,然而每次名成利就,却又遭小人暗算,跌下神坛。如是者,三起三落。

他起伏跌宕的一生,淋漓尽至地证明了名利的两面性。因此他特别值得一书。

男儿当自强!吴起年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又博览群书。到十八岁时,已成为文武双全,胸藏百万甲兵的将才。

“治世出贤臣,末世出小人,乱世出英雄”什么样的世道出什么样的人物。

战国初期诸侯混战,正好给吴起这样的将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舞台。他决定离开家乡去求一番大功名。

临行前,他对母亲说:“我此去若不能名扬天下,食邑万户,誓不敢回!”说罢,狠狠地从自己手臂上咬下一大块肉,以明其志。(这种决心,可不是现在某些人剃个光头意思意思就能比拟的)

他遍走各国,为求得帝王们的赏识,把所有的钱都用来做“敲门砖”去贿赂那些近侍,宠臣。但一点结果也没有。不久,他盘缠用尽,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落难英雄总遇富家千金”历史总在不停地制造英雄美人的浪漫诗篇。怪不得有人说,整部历史就是由无数英雄美人所演绎而成的故事。

一个富有的齐女爱上吴起,并摆脱家族的阻挠,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和吴起私奔而去。

吴起时来运转,不但美人在抱,而且通过这些钱,很快在鲁国当上了一个小官。因此,他很感激妻子。不过说老实话,吴起是不会满足这样一个小官的。他始终在等待机会。

这样过了四年,齐鲁两国大战。齐国很强,把鲁国打得落花流水。危难时刻,方现英雄本色!吴起一见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马上面见鲁王,要求统帅大军抗击齐国。

鲁王被他的才能谋略所打动,便要把大将军的金印给他。这时,边上有人奏道:“大王,吴起的妻子是齐人,恐怕他不能一心一意为鲁国效命!”

鲁王顿时犹豫了,任凭吴起怎样解释,他只说了句:“容朕再考虑考虑。”

回家的路上,吴起越想越气。他知道,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在齐鲁大战中扭转局势,反败为胜。而这一仗,将是他名扬天下的一仗。他这几年来一直在求的是什么,一直在等的又是什么?就是像今天这样的机会!

到家后,妻子见他神色忧愤,不由担心的询问。吴起看着妻子。这时侯,在他那双被名利所迷惑的眼里,一点也看不到妻子的美丽贤淑,温柔善良。

他更忘了在他落魄无助的时候,谁一往情深,不顾一切的以身相许;忘了在那段策马私奔,浪迹天涯的岁月里,两人共骑时,妻子回眸一笑所展露出来的那一朵苍白孱弱,却又满溢着幸福的俏靥;也忘了风雪寒夜里的小旅店中,两人相守一支红烛到天明的旖旎温馨。

当然,或许他什么也没有忘,他只是努力的不去想。现在,此刻,此时,他想的是,妻子就是一块阻挡他名扬天下的拌脚石!

吴起绝对酷!可不是那种染着黄毛,带着墨镜的小混混装酷。而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一种狠酷无情。为了求名,他不但能够一口咬下自己的肉,也能杀死任何阻挡他的人。

他面寒如冰,说出的话就像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冰渣子:“你既然是我妻子,就应该为我献出生命!”还没等他妻子反应过来,吴起便一剑砍去!(小议:这一剑,大概算得上”无毒不丈夫“的最佳行动证明吧。)

第二天,吴起便提着妻子的头上殿参见鲁王。鲁王和群臣一看,哇,真正无话可说了!当场和吴起拍板成交。一手递去妻子的头,一手接来将军的印,吴起终于打开名利之门!

当然,吴起的军事才能是无可挑剔的。没几个回合就把齐军打回老家去了。一战成名,如日中天。回到鲁国后,吴起被授为鲁国上将军之衔。(杀恩妻求名,吴起当真雷霆手段)

吴起成名后,暗箭果然来了。看到他人气迅速飚升,那些大臣们妒忌得要死。

他们联合起来向鲁王道:“大王,吴起为求名利可以杀死有恩于他的发妻,实乃虎狼之人。这样的人只要为了更大的利益是什么事都敢做,什么人也敢杀的!”

又有人道:“吴起在卫国时求官无门,散尽金帛,被乡人嘲笑。吴起恼羞成怒,拔剑连杀三十多人,被卫国通缉。而我们又和卫国交好,重用吴起,会得罪卫国。”

更有甚者:“齐强鲁弱,打了一次胜仗不能证明什么。说不定只会引来齐国更大的报复。还不如把吴起交给齐国,向齐王示好。”

鲁王没什么主见,听群臣说得也有道理,便削掉了吴起的兵权。吴起虎落平阳,又怕被抓到齐国去,只好含恨连夜离开鲁国。

但这时吴起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在鲁国的业绩可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很快便咸鱼翻生,得到了魏文侯的垂青,坐上魏国头号大将军高位。

在魏文侯时期,他达到了名利的顶峰。整整二十年里,他一共为魏国打了大小战役72场,62胜10平,无一败绩。这样的成绩虽不绝后,但足可空前。

他的《吴子兵法》为各国将军广为传诵。提起吴起大名,天下莫不如雷贯耳。

作为大将军的吴起,出巡万民伏首,入朝带剑上殿。家中良田万顷,豪宅巍峨。交往的无不是当今名流,各国显贵。一时间,他享尽了名利所带来的好处。但也让无数人得了红眼病。但魏文侯很倚重吴起,因此旁人无机可趁。

魏文侯死,吃喝玩乐的二世祖魏武侯继位。于是,机会来了,相国公叔早就对吴起看不顺眼,鼠须一捻,便计上心头。

他对武侯道:“吴起是个有大才干的人。而我国和邻近的秦国比起来,实在很弱小。我担心像吴起这样的大才,是很难长久地留在魏国。”

武侯忙道:“那怎么办啊?”

公叔笑道:“我看,可以用嫁公主的话来试探他。如果他想长留魏国,必定答应娶公主;如果他无意久留,必定要千方百计的推辞。这样,就可以验证吴起的心意了。”

武侯想了想道:“对啊,就这么办。”

然而,未等武侯和吴起见面,公叔就先邀请吴起到他家去作客。公叔的妻子也是公主,按照公叔事先的吩咐,故意在吴起面前显得十分骄横,对公叔轻视之至。

吴起心里愤愤不平:“公叔是魏国宰相,公主不过是魏王女儿罢了。竟敢以公主之贵欺宰相之尊,太不像话了!”

两天后,魏武侯向吴起提起娶公主一事,吴起先是惊讶,而后想到公叔妻子那飞扬跋扈的公主模样,当然是敬谢不敏了。

可怜吴起,手握百万雄兵犹能游刃有余,却糊里糊涂的中了小人暗箭。武侯见吴起推辞,心中起疑,不久便撤了吴起大将军的位置。所谓“落井下石者多,雪中送炭者几稀也”特别是当一个名人从耀眼的光环上掉下来的时候,人人都巴不得上去踩两脚解恨。吴起怕遭更大迫害,只好离魏,再次远走他乡。

(小议:武侯好蠢!吴起这样的大才怎能放走!他也不想想,吴起是哪一类人?他为求名可把患难与共的妻子都杀了,你嫁他公主有什么用?他就算娶了公主,日后如果真要去秦国求更大的名,区区一个公主又怎么留得住他?

在吴起眼里,名才最重要!要笼络吴起这样的人,就要给他更大的名。比如封他个“忠烈大将军”的名号。给他造生祠,建祖庙,让他光祖耀宗,轰轰烈烈。使他“忠烈”之名传遍天下。

吴起求名得名,自然会加倍为魏国卖命。而且在这个“忠烈”的赫赫盛名下,他如果还想离开魏国,那岂不要被天下人耻笑“忠烈将军”之名吗?要知道,好名的人最爱惜的就是名声。因此,一个“忠烈将军”的虚名实在要比十个公主还要捆得住吴起这类好名的人才。对于好名的人才给他名,好利给他利,好色的给他漂亮美女。再用这些名,利,色来控制这些人才为你更好的卖命。这才是SONY老板盛田昭夫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驾御人才之术)

哟,牛皮扯远,快拉回来!话说吴起离魏后,马上就被楚悼王相中。人才就是人才,到哪里都会闪闪发光。吴起一张个人履历表甩出来何止非凡,简直惊人!他一到楚国,就坐上相国大位。

吴起求名得名,也算不枉此生。但他大肆张扬,不知隐晦的个性又决定了他永远是福不耐久。到楚国时,他已是花甲之年,你安安稳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就是了。可他偏偏万丈雄心还犹胜往昔。他力主改革,大张旗鼓地搞起了革新变法。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前人早就说过,哪个家伙敢破除旧规,开创先例,断子绝孙是也!历史上敢玩变法游戏的哪个有好果子吃?

虽然从国家的利益上来看,吴起通过变法革新使楚国成为了诸侯之雄;但从个人的得失来看,一个已经“涨停板”的宰相位置,却招来无数皇亲国戚,地主豪绅的仇恨,因此而埋下杀身之祸。真是太不划算。而且他的手条子还像当年那么辣,改革变法中杀了很多人,还好楚悼王知道他治理国家是块好料,所以一直罩着他。

但大靠山楚悼王一死,吴起也完了。贵族们纠合军队,杀入皇宫,就在楚悼王的尸体前杀死了吴起。虽然吴起在临死前还想出一条鬼神之计,使杀他的人不久后就被楚太子诛灭三族。但不管怎么样,吴起还是没能善终。四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此化作南柯一梦也。

因求名而能名垂青史,是吴起的成功之处。因盛名之下不避收敛而丧失性命,又是他失败之处。因此在通往名利的道路上,吴起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关于“外国历史上有哪些怀才不遇却又坚持不懈的伟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思真的头像
    思真 2025年09月10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思真”

  • 思真
    思真 2025年09月1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外国历史上有哪些怀才不遇却又坚持不懈的伟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外国历史上有哪些怀才不遇却又坚持不懈的伟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 思真
    用户091003 2025年09月10日

    文章不错《外国历史上有哪些怀才不遇却又坚持不懈的伟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