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北方人口南迁后分布在什么地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方人口南迁后分布在什么地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代北方汉族人民较具规模的南下,始于秦统一全国之后,元代以来已较为少见。因此,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对汉族南方部分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ZVs]_`(+
_~/F-
由于距迁出地远近、迁移路线走向以及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基础等原因,移民在南方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均衡,数量相差很大。加之迁入时迁入地原先的人口基数不同,移民在各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差别极大。各次移民的主要分布状况是: zl^ %x1G
d,8L-pT$FM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移民浪潮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以江南的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第二位是安徽,安置移民的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湖北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另外,今江陵、松滋一带和武昌、黄梅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移民。河南南部淮河流域,陕西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四川的成都东北和川陕交通线附近及彭山县,也设有若干侨县。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此次移民浪潮的边缘大致在今四川盆地的中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中部,在此线以南就只有很少量分散的移民了①。 b 5<&hN4g
DA]<30 w
依据谭其骧先生的意见,可以将侨州、郡、县的人口视为南渡人口的约数②。 js;p7wi
!IF]P#
《宋书·州郡志》记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侨郡人口较多的州,州内人口总数和侨郡人口分别是:南徐州(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一带)41.8万、22.2万;南兖州(相当今江苏的江淮地区)12.5万、3.8万;南豫州(相当今安徽江淮地区和江南大部,及河南的淮河以南)15万、12.6万;雍州(相当今湖北襄樊、谷城一带和河南的南阳地区)15.8万、8.2万;秦州(相当今陕西汉中一带)5.1万、5.1万③。因此在上述州,侨郡人口或是当地人口的基本部分(秦州,100%),或是人口的主要部分(南徐州、南豫州和雍州,分别占53%、84%和52%),或占三分之一左右(南兖州,占30%)。上述移民密集分布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大巴山-汉水-长江下游南岸平原以北。 J_ NY:B
(+uM |a
@n2Dt d
}?G([s56
①以上据《中国移民史》魏晋南北朝卷,葛剑雄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M^IEu }
3 PkVMX
②《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集》上册第219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f8 0z
4g4[n7
③侨郡、县的确定据《宋书·州郡志》和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各州 人口数据郡数合计。凡一郡下只有部分县属侨县者,据县占郡内县数比率推算。 n8 UG{. =
唐后期五代各区域的移民数量,大致以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四川盆地和陕西省秦岭以南地区最多,其次是江西北半部和今苏、 皖两省的江淮地区、今湖北省的长江以北和河南的南部地区,福建则是唐末移民的重要迁入区。如以移民的分布状况和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重来划分,可分出三大区域: n( RQre
n?Zt\Kto
(一)、密集型区域,即移民在大部分府州成了人口的主体部分。今秦岭淮河以南,大巴山和直到入海口的长江干流以北,都属于移民的密集分布区。 ej91)3AO
H 48YX(HI
(二)、点状型区域,即同一区域中一些府州有较多的移民,一些府州则移民较少,因而未能密集成片而呈点状分布。这一区域在大巴山和长江干流以南,云贵高原和南岭山脉以北。在少数府州,移民在人口中占了一定的比重。 4Jn+Ot.,d
'p FK+j
(三)、稀疏型区域,即全区域移民总数不多,除了极个别地方移民未能对当地人口构成产生影响。此区域在点状型区域之南。① &?[g8A
Mz7qC3Z
宋代靖康之乱以后的南迁规模远远超过唐后期五代,仅绍兴和约签订之前便大约有五百万人,南方大部分府州军的绝大部分县都有数量不等的移民分布。各地区的移民数量以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地区、上海市和浙江省最多,江西、湖南、湖北、苏皖两省的江淮地区、四川、陕西南部和福建次之,今广东和广西最少。按移民的分布状况和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重来区分,仍然分成三大区域,与唐后期五代的移民潮相比,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长江南岸地区加入密集型区域,其余大体相同。在今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不含恩施地区),湖南省的洞庭湖西部平原,以杭州、南京、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两宋之际当地人口严重下降和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北方移民也已成为人口的主体部分。② CCHG d&\Z
Qli#=0{`
据上所述,三次南迁浪潮时北方人口在南方的分布,有如下几个特点: ~6A;H$dr
ARUzEo gcf
第一,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大巴山-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区和汉水流域,在各次北方人口南迁潮中,绝大部分府州往往都是移民密集型区域。 VTUSM{TC
Sx:JuK@
第二,长江南岸的一些地区在东晋南朝和南宋时加入移民密集型区域,在这两次移民潮中北方移民都是当地人口的主体部分。 =;"eZ
.],:pL9d
第三,位于大巴山-长江南岸平原以南,云贵高原-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点状型区域,移民未在人口中占主体地位。 l(Y a,/4
$D='NzE/
第四,位于南岭以南的今广东、广西地区,在各次南迁潮中,移民数量都比较有限,属于移民稀疏型区域。 (A )f r4
1Ep7CV-n}
第五,拥有今云南、贵州两省和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毗邻地区的云贵高原,在各次南迁潮中几乎没有移民迁入,属于移民空白区域。 ov<vSc<u
B)*1[Jf{4
近年来,一些科学工作者调查了我国24个民族、74个群体的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形gm、km分布,测定了9560例个体的gm因子,根据gm单体形频率计算遗传距离并绘制了系统树,从而得出中华民族起源于古代两个不同群体的假说。这两个群体大致以北纬三十度为界,其北属于北方型,其南属于南方型,双方的gm表型的分布明显不同。而且,居住在北方的汉族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同一个集群,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在同一个集群,南方和北方汉族的差异远远大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
(一)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
1、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性勇猛。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初),肃慎部曾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左传》记载:“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
2、战国后,肃慎人改称挹娄,种五谷并长于养猪,能织麻布,会造小船。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靺鞨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
3、唐代,大祚荣(粟末靺鞨首领)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地方政权“振国”。唐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便以渤海为号。渤海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文字采用汉字。
4、辽亡渤海后,南迁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取代渤海兴起,称为“女真”,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辽代女真人可分为三部分:居住在辽东的被称为熟女真或系辽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的被称为生女真;居住在两者之间的被称为回霸(一作回纥)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金朝,先与北宋联合灭辽,不久又南下,与南宋并立。
5、明代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明称野人女真),已经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满洲有稼穑,有城堡世居之民”“数十巨族,则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长,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习射猎,知稼穑”。
(二)八旗军队是清政权基石
1、明中叶以后,女真各部互争雄长,长期征战。具有卓越政治军事才能的努尔哈赤(清太祖),用30多年将女真各部统一起来。期间,他对狩猎组织牛录进行创造性改造,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满族兵丁参加了有清一代几乎所有战事,为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八旗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与政治合一、兵民合一的组织,对清统一全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2、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建立大金国,自称“英明汗”,史称后金。清太宗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陆续组建完成。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3、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八旗兵丁由过去关外时期的旗地制,转变为入关后的旗饷制。满、汉统治阶级逐步结合,社会经济也渐次恢复并走向繁荣。
4、康乾时期,中国版图东起库页岛,南及曾母暗沙,西达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北连外兴安岭,疆土约1250多万平方公里。
5、在军事政治上,八旗军队是清政权存在的基石;从民政方面看,八旗制度是清代旗、民分治的有效手段。八旗制度将八旗人口与汉族分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初较为尖锐的民族矛盾。清中叶以后,又防止了八旗人口消融于汉族汪洋大海中。但一个民族全民皆兵,不准从事农、工、商各业谋生,最终成为束缚发展的枷锁。
1911年辛亥革命,清廷覆亡,旗营解散,八旗制度彻底垮台,满族从赖饷而食转向自谋生计。
(三)满汉全席·萨其玛·萨满
1、满族是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2、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分化出数个新穆昆。宋元后深受蒙古族的影响,女真人称名而不称姓。
3、清入关后,很多满洲旗人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钮钴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此,清统治者十分不满,多次严令禁止,但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4、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崇尚骑射。婴儿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男孩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满族的雏形形成。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各个族群纳入八旗之下,现代满族雏形自此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明朝覆灭,建立了覆盖明朝东北、关内领土及西北的清朝。
扩展资料
满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民族
清代以来,满族教育的普及面及办学种类创历史纪录。有隶属于国子监的八旗官学,有隶于宗人府的宗学和觉罗学。京畿地区外,在八旗驻防地方和发祥地东北广设官学。
普通旗人10岁以上入隶属于各旗参领的八旗义学,学习满语满文及骑射,成绩归档。后期学习内容多转向汉族传统文化。清初即特设八旗考试,并设满文翻译考试。起初,科举方面还是旗、汉分考,后渐一体考试。
清代举国家之力,编纂了一大批类书,如康熙时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的《四库全书》等,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满族自身也有相当数量的著作传世。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满族的外科医学接骨(八旗称“揣搬”),在西医的石膏、绷带流行之前,在北京一直占主导地位。
早期满文著作,如《满文老档》《太祖实录》和图理琛所著《异域录》等,都是众所周知的著作。汉文名著大多译成满文,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均有满文译本。
我们所熟知的文学艺术家还有著名满族京剧艺术家程砚秋,满族作家老舍,满族语言学家罗常培,相声艺术家侯宝林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满族历史
人民网-满族从“白山黑水”走来
关于“北方人口南迁后分布在什么地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勤志刚”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北方人口南迁后分布在什么地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方人口南迁后分布在什么地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北方人口南迁后分布在什么地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