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评价孟子的故与智的思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评价孟子的故与智的思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五智指的是什么
1、中方毗卢遮那佛:法界体性智。
大日如来(Mahāvairocana),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
2、东方阿閦佛:大圆镜智。
因阿憴佛的妙喜世界转生,故能使人们生活快乐,身体清净,内心安静祥和。
3、南方宝生佛:平等性智。
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代表一切诸佛的广大福德,能加持众生成就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大宝福德,圆满无上正觉是密教的重要膜拜对象。
4、西方阿弥陀佛:妙观察智。
能使一切众生愉悦欢喜,面貌庄严,身意柔软,而生善心,无复苦恼,延年益寿。
5、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
象征能以大慈的方便,成就一切如来事业及众生事业。
扩展资料:
五方佛历史:
密宗佛教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一说三国黄龙二年(230年)开始传入中国,奉祀五方五佛的寺院叫“汉传密宗寺院”简称“汉密”或“唐密”, 盛行于北魏初年(386年)到唐朝武宗皇帝会昌五年(845年)。
因为密宗佛教倡导俗家修行到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57年)梁武帝沉迷佛教修行,在全国修建大量官方佛寺,密宗佛教开始成为皇家寺院和官方寺院修行的佛教宗派。
佛教官寺最早出现在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到唐朝武宗皇帝会昌五年(845年)。唐朝会昌以前每个县都有一座到两座官寺(和尚寺和尼姑寺),会昌年间中国佛教达到最鼎盛时期,全国寺院多达五千多座,僧侣七十多万,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财产。
僧侣并可免除兵役和劳役,严重影响唐朝经济,会昌五年武宗皇帝听信道士赵归真谗言,下旨拆毁全国所有佛像,寺院改成驿馆和酒楼,僧侣充当劳役,史称“会昌法难”或称“武宗毁佛”。
百度百科-五方佛
智姓 智氏家谱 智姓起源 智姓名人 智姓的来源 智姓简介
五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1、大圆镜智:第八阿赖耶识,在于因位,含藏染净之种子,以生一切法之现行,至于果位,转而成照一切法而现其影像,之智故喻曰大圆镜智。
2、平等性智:因位之第七末那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疑,四烦恼相应,而任运执我他彼此之差别,为此差别之执故,则第八识受染污,前六识亦受染污,及至果位,转而为缘一切法平等性,即真如实相之智,故曰平等性智。
3、妙观察智:第六意识,在于因位,缘有为无为之一切法而观察之,故至果位,转而成妙观察智。
4、成所作智:前五识在于因位,缘取现量五尘之境界而成所作,故至果位转而成化他事业之智,故曰成所作智。
5、法界体性智:第九识在因位,为八识之总体。八识者,第九识之别作用也,至果位转而为世间出世间等之一切法体性智,故名法界体性智。
词汇解释
五智即阿啰钵舍囊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在显教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于胎藏界中台五佛。
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竭磨部、佛部。第九庵摩罗识转化为法界体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第七末那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共同转化为成所作智(即转识成智)。
智智繁繁体字怎么写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以封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改为“荀”。姬逝敖也叫荀息。
后来,荀息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
“智”,古文也写作“知”字。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嵤),读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嵤)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上军。(《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代首为中军佐,盖其时首已卒。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11年),晋楚鄢陵之役后,智罃(嵤)任晋军下军副帅。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子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诛杀晋公子,瓜分其封邑。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至此,晋国便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这四家就是智、赵、韩、魏,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最强,独智姓称伯,居四大公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屠杀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分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出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出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四、迁徙与分布
(一)迁徙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分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
“智”是传承字,没有繁体。
“智”的读音是[zhì]
“智”的词性及释义是:
〈形〉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同本义
例:然后智生于忧患。——《荀子》引《孟子》
〈名〉
智慧,智谋
例:智,烛也。——《法言·脩身》
计谋;策略
例: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注:“智故,巧诈也。”
智士。有智慧的人
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战国策》
春秋时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北
〈动〉
通“知”(zhī)。知道,认识
例:狗犬不智其名也。——《墨子·经说下》
“智”的反义词是蠢
含“智”字的词组有:
弱智
智效
无智
真智
智牙
智人
智法
智教
忠智
关于“评价孟子的故与智的思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迎天”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评价孟子的故与智的思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评价孟子的故与智的思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孟子的...
文章不错《评价孟子的故与智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