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 翻译

网上有关“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 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 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行书

登高翻译和原文及注释相关知识如下:

一、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注释

1、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中的“风急”指的是风势猛烈;“天高”则形容天空高远;“猿啸哀”则是猿猴的叫声显得悲哀。整句诗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忧虑。

2、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中的“渚清沙白”描绘了一幅清澈的江水、白色的沙滩和飞翔的鸟儿的画面;“鸟飞回”则表达了鸟儿在天空中盘旋、不愿意离去的情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和“不尽”都表达了景象的广阔和深远;“落木萧萧下”则描绘了落叶飘零的景象,表达了时光荏苒、生命消逝的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达了江水奔流不息的景象,也暗示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中的“万里悲秋”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远方的思念和悲伤;“常作客”则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无家可归的感受;“百年多病独登台”则描绘了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无助的形象,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感叹和无奈。

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诗中的“艰难苦恨”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中困难和痛苦的感受;“繁霜鬓”则描绘了诗人年老色衰、满头白发的形象;“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饮酒的无力与无奈,暗示了诗人身体状况不佳。

三、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的创作背景如下:

1、登高的创作背景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2、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不得不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年。在过去的三年里,他的生活仍然很艰难,身体也很糟糕。

3、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俯瞰着萧瑟的秋江风光,引起了他生活经历的遗憾,渗透到他老病孤愁的悲伤中。所以,有了这首称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杜甫》原文与赏析

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出处唐·杜甫《登高》。

意思秋日天高气爽,秋风萧萧,峡谷中不时传来猿猴的长声啸叫,江水的小洲,水清沙白,鸟儿在上面不住地回旋飞翔。

点评

意象组合颇密,对偶自然入妙。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加之首句末字又用平声,因而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起手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法奇变。”

明胡应鳞 《诗薮》 内编卷五: “对起则杜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实为绝妙。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律第一也。”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 卷一三: “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法奇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五十五岁的杜甫流寓夔州,贫病交加,以致耳聋眼花,发稀齿落,当他“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时,时局的动荡,政治的昏暗,己身的不幸,万千忧愁齐集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全诗通过登高时所闻所见,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贫病交加,一生艰难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四句实写秋景,为后四句抒情作衬垫。首联从细处着笔,紧扣夔州的特定环境,精心撷取了有代表性的六组景物,各以一字状一物,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秋天登高,峡口的风本来就大,对于年老多病的诗人来讲,更觉得凄紧,所以用了一个“急”字;秋高气爽苍穹显得特别辽远,因此用了一个“高”字;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秋山空谷,猿啸声声,哀转久绝,故用一个“哀”字。澄澈的江水围绕着明晰可见的小洲,状曰“清”;洁净的沙岸,状曰“白”;在那一碧千里、江天无纤尘的背景下翱翔盘旋的水鸟,状曰“回”,“飞回”与上句“风急”又暗相呼应。真是俯仰之间,耳闻目见,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此联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句中自对,严谨工整,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并使景物与当时情思密切配合。

颔联笔法忽变,从首联的层层渲染,转为浑然一体,大处落墨。因峡口风急,山林落叶,满耳呈“萧萧”之声,“萧萧”叠字,再衬上一个和它双声的“下”字,烘托出满山落叶的声色;因峡口险窄,江水汹涌,满目呈“滚滚”之势。萧萧落木,已兴下面的“悲秋”之象;滚滚长江,自然也引起下面“百年”身世的感慨。而“无边”和“不尽”,又使眼前有限的山林江水,扩展开来,使秋意充溢时空。透过这沉郁悲凉的句子流露出诗人韶光易逝报国无门的喟叹,也折射出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心态。

后两联抒写登高的感触。笔法上,颈联又由颔联的浑然一体变为多层次的点染。罗大经说它“十四字之间含八意”(《鹤林玉露》),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 “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以上为“万里”句。“百年”,即一生,一生潦倒,年已暮齿,此其一;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二;重九“登台”,“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其三;而自己眼前却孑然孤“独”,“弟妹萧条各何在”,此其四;以上为“百年”句。八层意思,有力地传达出诗人的羁旅愁和孤独感。而其中“常”、“独”是点睛之笔,万里悲秋作客,偶而为之已属不堪,何况“常”!百年多病登台,即使亲朋满座,子孙满堂已可慨叹,何况“独”!全联层层递进,言简意赅,情味无穷。

尾联则放笔直写。“艰难苦恨”四字,以浊重之音透出沉重的悲怆感。诗人所说的“艰难”,即“干戈衰谢两相催”的意思,既含时局维艰,也含个人生活维艰。“宽怀应是酒”,这样艰难潦倒的境遇,本来还可借酒浇愁,偏偏又因染上肺疾,不得不暂且罢饮,这更增添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律诗本是骈骊化的产物,严整是它的特征之一。这首诗四联均对仗,首尾二联好象没有对,颔颈二联好象无意于对,“细绎之,却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过于工整,本易陷于板滞单调,而此诗却又意兴横逸,气韵生动。最后以苦涩语作结,无限悲凉之意见于字里行间。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如为人七言律第一也。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此篇结句似微弱者,第前六句既极飞扬震动,复作峭快,恐未合张弛之宜,或转入别调,反更为全首之累。只如此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似未为不称也。(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此辍饮独登之总慨也。望中所见,意中所触,层层清,字字响,胡应麟谓古今七言律第一。(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

查慎行: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何义门:千端万绪,无首无尾,使人无处捉摸。此等诗如何可学。纪昀:此是名篇,无用复赞。归愚谓“落句词意并竭”,其言良是。许印芳: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此诗前人有褒有贬,胡元瑞尤极口称赞,未免过夸,然亦可见此诗本无疵颣也。至于沈归愚评语,今按所选《别裁集》评此诗云: “格奇而变,每句中有三层,中四句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或谓两联俱可截去上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归愚之言止此。晓岚称其贬落句为词意并竭,所引未审出乎何书? (《瀛奎律髓汇评中)

《登高》一首,……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施补华《岘佣说诗》)

关于“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 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孤蓝的头像
    孤蓝 2025年08月14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孤蓝”

  • 孤蓝
    孤蓝 2025年08月1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 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 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 孤蓝
    用户081410 2025年08月14日

    文章不错《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 翻译》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