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夏朝在历史上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子虚乌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夏朝在历史上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子虚乌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王朝,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备受争议,出现争议的原因在于:因为最早记载夏朝和大禹的是西周时期,与夏朝至少隔了600余年,无法作为证明夏朝存在的得力证据。
正因如此,别说西方学者否定夏朝存在了,即便国内不少知名学者,如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都否认夏朝存在,认为夏朝纯属子虚乌有,只是周朝人虚构的一个王朝。其中,顾颉刚还认为“大禹是条虫”,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那么,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呢?其实,从目前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记载来看,夏朝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揭开它的面纱罢了。
《史记·夏本纪》《史记·夏本纪》是司马迁对先秦诸多夏朝记载的一次集大成者的总结,提出了夏朝完整的帝王世系表,以及夏朝的重大政治事件,犹如我们的家谱一般。
问题在于,司马迁总结的夏代世系到底可不可靠?尽管无法直接证明,但殷墟甲骨文考证出的商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几乎一样,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这一推理的最大逻辑漏洞是:周朝人会不会虚构了一个夏朝,并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夏朝世系,以至让司马迁误以为真。客观的说,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周朝人虚构夏朝和帝王世系目的何在?
夏朝遗址考古目前,考古发现的疑似夏朝的遗址很多,其中有三个非常重要。
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就非常符合史书中的“禹都阳城”记载,不论是古本《竹书纪年》,还是《史记·封禅书·正义》记载,都显示大禹在阳城建都,地理方位高度吻合。而且,考古发现距离王城岗遗址15里地方,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韩国阳城(出土文字记载),显然“韩国阳城”的叫法并非偶然。
二,安徽蚌埠市涂山南麓的禹墟遗址,与史书记载中的“涂山之会”高度相似。首先,两者都叫涂山;其次,涂山之会是诸侯大会,所谓禹会诸侯,此前是大禹治水和禹征三苗,此后大禹建都阳城。在禹墟遗址上,考古专家发现超大型祭祀平台,和35个参会诸侯插旗的坑洞。
三,河南的二里头遗址,被很多专家认为是“夏墟”,里面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等文物,风格与商朝大不相同,但可惜的是,二里头遗址没有出土文字,导致判断该遗址无法成为证明夏朝存在的关键证据。
这些遗址无论从时间和规模上,还是从建筑、文物等风格上来看,都与史书记载上的夏朝高度相似,但缺少文字证据的硬伤依然存在。
先秦都城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
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 (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武王克商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
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列国都城见附表)。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 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关于“夏朝在历史上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子虚乌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泪染倾城”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夏朝在历史上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子虚乌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夏朝在历史上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子虚乌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文章不错《夏朝在历史上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子虚乌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