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临安在哪个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临安在哪个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今浙江省临安市
基本介绍
邮编:311300 代码:330185 区号:0571 拼音:Lín ān Shì,Lin'an Shi 临安市位于浙江省西部,北纬30°14′,东经119°42′。总面积3126.8平方千米。2005年底,总人口51.9万人。 临安市辖4个街道、15个镇、7个乡:锦城街道、玲珑街道、上甘街道、青山湖街道;横畈镇、於潜镇、藻溪镇、太阳镇、昌化镇、龙岗镇、岛石镇、湍口镇、三口镇、高虹镇、河桥镇、潜川镇、太湖源镇、清凉峰镇、大峡谷镇;板桥乡、千洪乡、横路乡、乐平乡、马啸乡、新桥乡、西天目乡。市人民政府驻锦城街道衣锦街398号。
区域概况
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杭州后花园”,“绿色硅谷”“生态.科技市”等称号,两次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今年被列为浙江省十七经济强县(市)之一。临安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森林覆盖率达74.9%。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天目山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还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数十处名胜景点。湖光、山色、巨树、溶洞、峡谷、飞瀑、温泉等形成了临安独特的自然风光。 临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县建制,是吴越国王钱镠故里和墓葬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宋代大文人洪咨夔,清代数学家方克猷,革命烈士来学照,爱民模范赵尔春,高原赤子陈金水等都是临安的杰出人物。 秀丽的山水吸引来众多名人墨客。谢安、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郁达夫、周恩来等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文,给临安的山水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临安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西汉佛教初传中国时就有印度僧人入天目山播教,天目山被尊为韦驮菩萨的道场。历代高僧辈出,在东南亚尤其是日本影响深远。 生态旅游景点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现已开发建成的有:天目山、青山湖、钱王陵、玲珑山、太湖源、浙西大峡谷、白水涧、天目石谷、瑞晶洞、西径山、大明山、石长城、柳溪江、浙西天池、神龙川、东天目、天潭公园等十七个景点。临安的真山、真水、真空气、真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2001年度接待了游客200万人次,2002年则达到235万,显示出临安旅游的蓬勃生机,且接待量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临安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是距沪、宁、杭大都市群落最近的生态示范市,杭州至黄山最近陆路黄金旅游线的中点,随着杭徽高速公路的开通,将大大改善临安旅游可进入性,并纳入华东旅游网络之中。目前临安有旅行社(国内)六家,宾馆饭店床位近万张,已具一定的接待规模。临安餐饮业强调特色,开发了一批以土特产为主的特色菜。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充分发挥临安特有的鸡血石、山核桃、茶叶、笋干、竹制品等旅游商品丰富的优势。形成以锦城为中心,昌化、於潜为次中心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商品市场。 临安旅游业正朝着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突破交通“瓶颈”,打响“天目生态”和“吴越文化”的品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单一型向综合型,各自为政向区域联合转变的方向发展。
区域人口
临安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端的一颗绿色明珠,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经118°51'---119°52'北纬 29°56'-30°23',东临杭州市余杭区,南连富阳,桐庐和淳安,西接安徽歙县,宁国和绩溪,北靠安吉。东西相距100公里,南北宽达50公里,土地面积3126.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人口51.03万市人民政府设在锦城街道。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临安市辖4个街道、15个镇、7个乡:锦城街道、玲珑街道、上甘街道、青山湖街道;横畈镇、於潜镇、藻溪镇、太阳镇、昌化镇、龙岗镇、岛石镇、湍口镇、三口镇、高虹镇、河桥镇、潜川镇、太湖源镇、清凉峰镇、大峡谷镇;板桥乡、千洪乡、横路乡、乐平乡、马啸乡、新桥乡、西天目乡。共有11个社区、15个居民区、651个行政村。 2000年,临安市辖16个镇、2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514238人,其中:锦城镇 110360人、玲珑镇 25211人、青山镇 21597人、三口镇 8178人、横畈镇 14680人、高虹镇 11128人、青云镇 14921人、於潜镇 31890人、藻溪镇 21119人、太阳镇 16387人、昌化镇 22507人、龙岗镇 10545人、湍口镇 8456人、颊口镇 12772人、顺溪镇 6773人、岛石镇 17419人、板桥乡 16188人、上甘乡 8375人、石门乡 3921人、杨岭乡 8511人、东天目乡 6811人、临目乡 3490人、绍鲁乡 6637人、西天目乡 12434人、千洪乡 6087人、横路乡 9329人、堰口乡 6310人、塔山乡 5031人、紫水乡 4731人、马山乡 3896人、乐平乡 9970人、河桥乡 11768人、石瑞乡 5105人、洪岭乡 3854人、马啸乡 9411人、新桥乡 6893人、上溪乡 4778人、龙井桥乡 3073人、鱼跳乡 3692人 截至2009年7月15日,临安市辖4个街道、15个镇、7个乡;锦城街道、 玲珑街道、 青山湖街道、 锦南街道 、 板桥镇、 三口镇、 横畈镇 、高虹镇 、太湖源镇、 於潜镇、 藻溪镇 、 西天目乡、千洪乡、横路乡、太阳镇、 潜川镇、 乐平乡、昌化镇、 龙岗镇 、河桥镇、 湍口镇 、清凉峰镇 、马啸乡、岛石镇、新桥乡、大峡谷镇。
历史沿革
临安市系原临安、於潜、昌化三县合并。汉以前三县均无建制。临安秦、汉时为会稽郡余杭县地,东汉建安 16年(211年)分余杭置临水县,县治在高乐。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临安县,隶属吴兴郡。唐属杭州余杭郡。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迁县治于西墅保锦山下,明洪武初(1368年)迁东市太庙山右。於潜、昌化秦属鄣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阳郡,领县有於潜,东汉更名为於潜县。昌化属于潜县境。晋时临安、於潜(含昌化)同属吴兴郡,隋时同属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潜置紫溪县,与临安、於潜同属杭州余杭郡。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称昌化县。 自宋以后,临安、於潜、昌化县建置和名称基本稳定。北宋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属杭州府,清因之。民国元年( 1912年)废府,直属于省。民国24 年(1935年),属浙江省吴兴行政督禁区。民国37年(1948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临安县衣锦镇。 1949年临安、於潜、昌化相继解放后属临安专区。1953年撤销临安专区改属嘉兴专区。1955年,於潜、昌化划入建德专区。1957年,临安县划入建德专区。1958年,撤销余杭县,并入临安县;撤销於潜县,并入昌化县;同年12月,撤销建德专区,临安、昌化划归嘉兴专区。1960年撤销昌化县,并入临安县,划归杭州市领导。1996年临安撤县建市。
自然地理
临安市域东西长达 100公里,中心城区偏于市域东部。其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差别悬殊。西部清凉峰与东部石泉,海拔相差1770余米,西北、西南部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而东部锦城镇以东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西北南三面环山,向东呈马蹄形开口。 由于水系的作用,形成了昌化、於潜、临安三大河谷平原,且串珠状河谷地呈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延伸。在这种地形条件以及区位因素、行政建置等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临安以市区为中心,於潜、昌化为副中心,二、三产业集中于市域东部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群及横贯市域东西的杭昱公路沿线一带的总体格局,且东部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临安市位于东经118°51'至119°52',北纬29°56'至30°23',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市。幅员31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24公顷,其中水田16909公顷。 土壤以红壤土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 58.94%,主要分布在海拔65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区,黄壤土占20.31%,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中低山区,岩性土占10.98%。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西、南三面环山,绵延百里;腹地和东西部,形成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相向排列,交错分布。境西北最高点清凉峰海拔 1787米,境东最低点青山街道石泉村海拔仅9米。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具有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全年降雨量 1628.6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6.4°C,全年日照时数1847.3小时,森林覆盖率76.5%。 临安境内地貌形态多样复杂,海拔从 9米到1787米,形成了种养业的多样化,粮、油、林、竹、茶、桑、果、菜、畜、禽、渔等多业并举,全面发展。
临安山水
天目山脉 天目山脉为浙江省主干山脉仙霞岭北支,由江西怀玉山,经安徽黄山逶迤入境,横亘境内西北部,总体走向从西北向东南,西起浙皖边界清凉峰(海拔1787米),东至临安与余杭交界的窑头山(1094米)。其主脉自清凉岭峰开始向东北逶延,有龙塘山(海拔1586米)、长坪尖(海拔1226米)、马啸岭(海拔1502米)、百丈岭(海拔1334米)、纤岭(海拔1014米),其主脉向东北有千顷山(海拔1347米)、照君岩(海拔1449米);支脉纵横,有柳岭(海拔730米)、芦塘岭(海拔885米)、尖山岭(海拔853米)、康山岭(海拔948米)、滴水岩(海拔1217米)等。主脉经道场坪(海拔963米)向东北后,地势下降,有桐关岭 (海拔536米)、千秋关(海拔398米),至老虎坪地势回升,即为并峙市境北的东、西天目山。西天目山(海拔1506米)和东天目山(海拔1479米)双峰之北,与安吉交界,东去有龙王山(海拔1587米)、仰天坪(海拔1248米)、平顶山(海拔1109米)、茶叶坪(海拔1141米)、草山(1122米)、大山岭(海拔988米)、木公山(海拔1059米)、红桃山(海拔1029米)、窑头山(海拔1095米)等,山势向东趋低,自与余杭区交界的径山起,山势渐成尾闾,消失于杭州湾和杭嘉湖平原之间。 昱岭山脉 昱岭山脉在境内西南部。自清凉峰始,沿浙皖边界向南延伸,经石耳尖(海拔1172米)、过昱岭(海拔508米)至搁船尖(海拔1477米)折东,有雨伞尖(海拔1459米)、大塔岭(海拔1446米)、牵牛岗(海拔1489米),大塔岭至牵牛岗一线北侧,在市境内有大明山千亩田,主峰海拔1280米,北坡为七峰尖。自大明山东去,山势稍降,散布为海拔1000米以下山峰。至洪岭、马山之间,有和尚坪(海拔1082米)、扁担山(海拔1061米)、留尖山(海拔1135米),从西向东呈带状隆起,绵延4公里后,山势趋缓,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 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在市境中部、南部、东部,为天目山脉和昱岭山脉的延伸,南苕溪、中苕溪、天目溪、昌化溪切割而形成大片低山丘陵。 南苕溪流域:为市境内主要低山丘陵区。干流自太湖源镇的临目、杨桥、浪口以下;支流锦溪自玲珑街道的夏禹桥以下,地势开阔,山丘低缓;也有平地拔起的如大王山(海拔560米)、米济山(海拔407米)、九仙山(海拔392米)、玲珑山(海拔358米)等;锦城街道横溪、横潭以下,至青山湖街道,为全市最大的河谷小平原,沿溪有华石岩(海拔125米)、功臣塔(海拔157米)、安国山、石镜山(海拔92米)、琴山(海拔139米)、鹤山(海拔236米)、公山(海拔311米)、母(姥)山(海拔171米)、青山(海拔150米)、大涤山(海拔299米)等。 中苕溪流域:高虹镇的高乐、横畈以下,亦属低山丘陵,并有河谷小平原。高虹镇与锦城街道之间有双林山(海拔413米)。 天目溪流域:各支流自西天目、藻溪、太阳以下,经於潜镇郊至潜川、乐平,形成大片丘陵宽谷与河谷小平原。有於潜的甲子山(海拔419米)、鹤山(海拔453米)、绿筠坪(海拔140米)、凰山(海拔298米)、地风山(海拔261米)、方元的乌金山(海拔368米)、西菩山(俗呼仙人岩,海拔417米),乐平的白云山(海拔711米)等。 昌化溪流域:自龙岗经昌化至河桥一段,两岸稍阔,多海拔200米~300米低山丘陵。闻名的有昌化镇北的武隆山,海拔340米。 境南低山丘陵与淳安、建德、桐庐延伸而来的千里岗低山丘陵连成一片,岩性主要为砂岩、页岩、石灰岩、石英岩等,因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亦多奇峰异洞。 南苕溪 位于市境东部,为东苕溪主源,属长江水系,发源于太湖源镇临目马尖岗,主峰海拔1271.4米,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比降12.3‰;境内段长55公里,流域面积620.8平方公里,青山水库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14.5立方米每秒。南苕溪主源浪(阆)口溪,自溪源水竹坞至双溪口为西坑溪(西坑水),双溪口汇东坑溪后称浪口溪,南流经里畈水库,至浪口汇后称南苕溪。南流至胡芦岭西汇泥沟溪,甘塘堰上汇潘溪;折东流至长桥上汇马溪,青龙口汇锦溪后入青山水库。青山水库南有横溪、灵溪汇入,北有双林溪汇入;出青山水库东流至油车头右汇研溪,至鲍家滩汇斜阳溪,东流至汪家埠出境。1950年后,实施南苕溪综合治理,1964年建成大型防洪工程青山水库;1973年兴建、1993~1995年扩建中型防洪蓄水工程里畈水库;1975~1980年,里畈水库至长桥24.5公里溪岸建成防洪堤34738米。1995年后,南苕溪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为20年一遇。 中苕溪 位于市境东北部,为东苕溪主要支流,属长江水系。发源于高虹镇石门与安吉县交界的青草湾岗。主峰海拔1073.9米。溪源自美岭坑起,东南流经石门、高虹、横畈,于下塘楼出境,又东流经长乐至汤湾渡由左岸汇入东苕溪。全长47.8公里,比降17.9‰,流域面积185.6平方公里。1999年12月,上游水涛庄村兴建中型防洪工程水涛庄水库,总库容2888万立方米。中苕溪主源猷溪自美岭坑向东南流经大山村、石门、水涛庄,至高乐汇仇溪,称中苕溪。猷溪长22.5公里,处中低山深谷区。大山至龙头舍间,溪底巨石相接;龙头舍至拜节庙间,溪宽约30米,两岸崖石壁立;拜节庙至大仁寺间,谷形狭窄蜿蜒,惟水涛庄段河谷宽阔,在55米至200米之间。下城折经安村,至勾山脚汇白水溪;东流于下塘楼出境。 天目溪纵贯市境中部,为分水江主要支流,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西天目山北与安吉县交界的桐坑岗,主峰海拔1506米。自西天目乡牯牛塘起,由北向南,流经西天目、绍鲁、於潜、堰口、塔山、紫水,于紫 溪汇昌化溪,南入分水江。溪长58公里,流域面积761.5平方公里,比降21.8‰。 天目溪主源东关溪长36公里,比降33.7‰,集水面积173.3平方公里。自牯牛塘南流经平溪、后院,至钟家村汇西关溪,至白鹤村汇正清溪;经交口、绍鲁,于双溪口汇丰陵溪,下称天目溪。过於潜镇,至摇车桥汇藻溪,南山坞汇太阳溪(交溪),龙头畈汇古竹溪,逸村汇竹岭水,小溪口汇竺溪,麻车埠汇中塘水,至紫溪汇昌化溪后入分水江。 昌化溪 位于市境西北部,为分水江主源,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笔架山,主峰海拔1385米,于新桥乡西舍坞入境。干流流经新桥、岛石、鱼跳、龙井桥、龙岗、昌化、河桥、马山、紫水。紫溪纳天目溪后至七坑段,称分水江(原称天目溪)。昌化溪全长106.9公里,比降8.6‰,流域面积1440.2平方公里,其中境内长93公里,流域面积1376.7平方公里。青山殿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45.4立方米每秒。 主源昌北溪(昔称后溪、巨溪),溪源自安徽省山支岭流至新桥乡西舍坞入境,至倒龙山称后溪,汇仁里溪后称昌北溪。至呼日塘汇银坑溪,至兔川稍下汇上溪;东南流至太平桥汇桃花溪,荞麦岭脚汇柘林坑溪,东南流至地塔村合溪汇入;至汤家湾汇昌西溪,下称昌化溪。昌北溪全长67.9公里(境内长54公里),比降12.3‰,集水面积385.5平方公里(境内330.5平方公里)。 汤家湾东南流至九坑桥汇龙潭坑溪,白牛桥汇沥溪;至七里桥汇黄干溪,油车里汇平渡溪;流经昌化镇东汇虞溪,童婆桥汇紫溪,至云浪下汇锦坑溪;至白下有昌南溪汇入,东南汇至坑口汇悉山水,青山殿阴山汇马山溪,至紫溪与天目溪汇合,下称分水江。1957~1995年青山殿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720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5日),最小流量0.95立方米每秒(1978年9月8日),最高水位64.51米(1969年7月5日,吴淞高程系,基面52米),最低水位52.11米(1971年7月29日)。 正源昌化溪,支流天目溪。昌化溪与天目溪于紫溪汇合口至乐平七坑,为分水江境内河段。紫溪东南流至倒水坞纳紫坊水;至乐平下纳沈家、里坞水,七坑上纳七坑水,东南流出市境。全长8公里。河道平坦、开阔,落差2米。昌化溪和天目溪会合口河道宽171米。七坑以上集水面积(含昌化、天目溪)2275平方公里。支流有紫坊水、里坞水、沈家水、七坑水。
临安旅游
全市自西向东百余公里内分布有龙塘山、大明山、瑞晶溶洞、湍口温泉、西天目山、东天目山、越王坪、玲珑山、钱王陵、功臣塔、洞霄宫、青山湖、彭祖遗迹等旅游景点与景观,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15处。临安市的游客人数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2000年游客人数为110万人次, 门票收入2297.7万元;2001年游客人数为134万人次, 门票收入2945.12万元。 临安市旅游区划可分为六个旅游区,即天目山自然生态宗教文化旅游区、太湖源生态旅游区、青山湖休闲度假区、锦城吴越文化旅游区、大明山自然风光旅游区和昌西北自然生态绿色长廊旅游区。已形成“一、二、三”旅游区格局,即一个文化旅游区(锦城)、二个自然与文化兼容的旅游区(天目山、青山湖)、三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太湖源、大明山、昌西北)的总体格局。
临安特产
临安特产众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山核桃了。 山核桃
地处浙北天目山麓的临安,生产加工山核桃已有500年悠久历史,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60%和70%以上。在全世界17种山核桃中,数临安山核桃成份最高,口感最佳,山核桃是临安“老三宝”之一。山核桃果肉中有7.8%-9.6%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达25%,其中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占7种;山核桃果肉中含有22种矿物元素,其中对人体有重要作用的钙,镁,锌及磷,铁含量十分丰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有润肺强肾,降低血脂,预防心病之功效。长期食用,还对癌症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山核桃又名“小胡桃”,生长在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的自然环境中,属纯野生果类,是集山地之灵气哺育而成,无任何公害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也是众多中国干果中品味最高的品种之一。 山核桃油,油味清香,似芝麻油,有润肺滋补功效,其酸值低碘价高,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8-96%之间,高于世界著名食用油——油橄榄油,饱和脂肪酸及廿碳以上难以消化脂肪酸含量极微,是易于消化,可以预防冠心病的优质食用油。 无核方柿 无核方柿是临安市昌北山区特有的优良柿种,因呈方形又无核而得名。世代相传已逾二百余年,全区最高年产可达50余吨,株产可达500-1000公斤。昌北无核方柿经济价值很高,全身是宝。柿果色泽美丽,甜美爽口,涩味极轻,有降压止血,清热滑肠之功效,其维生素A、C的含量比苹果、梨高。焙制的柿霜,治咽喉干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咯血等症。刈取这柿汁用米汤或牛奶调服可作高血压中风倾向时之急救。柿蒂可治因寒凉引起的打呃不止。柿叶中维生素C含量,每一百克鲜叶含2700毫克,比枣、柑桔、猕猴桃高10-50倍,经加工制成柿叶茶,可防止动脉硬化,治神经衰弱失眠。柿皮烧成炭用植物油调和治烫伤有奇效。柿花还是良好之密源,柿木细而坚硬,可制优质家俱。夏日,柿树叶大茂密,可遮阴纳凉,是绿化的理想树种。 繁殖方法是以丁香树为砧木进行嫁接,三至五年即可见果,农民很有好感。 白果
白果,是人称“活化石”银杏的种仁。白果核仁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还有少量的钙、磷、铁、钾等成分。与肉煮为“长生肉”,与枣烧称“长生饭”。白果性凉,可炒食或作甜食,是清凉饮料的原料,它能生津止渴,消暑舒神。在酒宴席上,白果羹、白果鸽蛋、白果水鱼、白果炖鸭等都是色美味香的佳肴。因临安多产杏树,故在1986年杏树被定为县树。
猕猴桃 猕猴桃尚属野生状态水果。1982年对本市猕猴桃资源调查,有12个品种万斤的年产量,因为猕猴桃内维生素C的含量甚高,国外视为水果珍品,可大力种植,出口创汇。近年已在玲珑林场等地人工栽培,并已结果应市。
临安荣誉
国家级荣誉称号 1986年9月,临安县被国家教委公布为全国100个基础教育先进县之一。 1988年11月,临安县被国家教委宣布为全国扫除文盲100个先进县之一。 1993年12月8日,临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 1993年,临安县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1994年,临安县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1996年3月,临安县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 1998年7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临安市“中国山核桃之乡”称号。 1996年7月,临安县被林业部列为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 2000年4月11日,临安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00年4月,临安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山核桃之乡”。 2000年12月,临安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1年8月,临安市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2001年9月,临安市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 2003~2006年,临安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2006年8月2日,临安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2006年8月15日,临安市被命名为“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 2006年10月,临安市再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 2007年5月9日,临安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2007年11月21日,临安市被中国科协列入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08年4月20日,临安市被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评审委员会、中国金融网、中国金融研究会、搜狐财金4家单位评为2007年度中国“金融生态市”。 2008年12月17日,临安市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09年9月7日 临安被授予“中国山核桃之都” 2009年9月19日 临安荣获“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城市” 2009年12月23日-24日 临安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考核验收,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市” 2010年2月24日 临安荣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浙江省临安市申报的“钱王传说”入选,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创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唐宋时期,杭州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特别是诗词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大量吟咏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
吴越国时,杭州文化建设上以造像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烟霞洞内的十六罗汉和慈云岭南坡石壁上的7尊造像,雕刻精美,尤为著名。其风格上袭唐代,下启宋代,具有鲜明的江南特点。飞来峰造像也在杭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宋室南渡,汴梁等地的艺人云集杭州等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南宋杭州的绘画艺术,名家辈出,高手如云。成立于绍兴年间的南宋画院,集北宋南渡画家和江南绘画高手于一堂,宫廷绘画空前发展,造就了大批多才多艺的绘画人才,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南宋150年的历史中,有姓名可考的画院画家近120人,其中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号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时期,杭州刻书业也十分繁荣,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刻书和出版业的中心。城区鼓楼至众安桥一带是书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发行的主要场所。其时有国子监刻书,刻印精美,为全国之冠,曾刻有《周易传》、《十三经》、《史记》等十七史,计1662卷。宋元间,中国戏曲两大体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后在杭州得到发展,有杂剧、院本、唱赚、诸宫调、傀儡、影戏等,可谓百戏杂陈。专业性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大量出现,说明杭州戏剧演出的兴盛。
元代,杭州继大都(北京)之后,成为全国杂剧盛行的又一个中心。元代至明初,杭州涌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演员。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所作杂剧18种,以《倩女离魂》最有影响。曾任杭州路总管的杨梓,所作《霍光鬼谏》等3种均有传本。元曲大家关汉卿一度来杭,与杭州的书会才人广泛接触,进一步推动了南戏的发展。自温州传入的南戏,在杭州盛行二百余年,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历时三年画成一幅二丈四尺长的《富春山居图》长卷,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明清时期,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传奇剧盛行,杭州人洪升所作《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齐名。杭州还出现在宋代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包括长篇章回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放异彩。明清杭州藏书业甚为发达,至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藏书家层出不穷。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瓶花斋主吴焯,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杭州八千卷楼主丁丙是清代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总数达二十万卷。杭州文澜阁是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楼之一,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现藏有《四库全书》3461种,36,917册。这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均发生在杭州,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末,杭州城市人口增多,小市民阶层崛起,为杭州民族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地方戏曲遍地开花,杭州成为古运河畔戏曲流布、会集的中心。拱宸桥一带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畸形发展,继天仙茶园之后,又修建了荣华、阳春等茶园。这些茶园大多演出京剧,汪桂芳、谭鑫培、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名伶均曾在此演出。由于各剧种的彼此竞赛,相互交流,使杭州本地剧种也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民国12年(1923年),杭州的宣卷爱好者组织民乐社,排演西湖民间故事剧,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遂定为“武林班”,是为杭剧之雏形。到22年前后,杭州已有民乐社、同乐社、同民社等14个杭剧班社。
杭州的滑稽戏,初为说唱“小热昏”,逐渐发展成化妆表演,称为“独脚戏”;后受文明戏影响,形成滑稽戏,进上海后又有很大发展。越剧源于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落地唱书艺人在杭州辖县於潜乐平乡、余杭陈家庄率先登上舞台,以后在杭州及辖县广为流传。30年代,杭州成为女子越剧大本营。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兰、张桂凤等都曾在杭州登台演戏,并陆续从杭州进入上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将杭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杭州。杭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开始吸收外来的东西,在中西文化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步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留日中国学生组成的新剧团体春柳社先期回国的部分成员,组成春阳社、进化团来杭州演出,传播新剧的种子。民国6年(1917年),樊迪民组建杭州迪声新剧团,为杭州最早的话剧团体。五四运动以后,杭州话剧有了新的发展。17年,由田汉率领的南国社到杭州,在湖滨体育场连演5天。田汉还在杭州创作和首演《湖上的悲剧》。18年,由洪深率领的上海复旦剧社来杭州演出。这些都对杭州话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抗战初期,一批爱国青年纷纷组织话剧社团,宣传抗日救亡,播撒革命种子。
**艺术传入杭州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五月,拱宸桥阳春茶园公开放映“西洋电光影戏”。以后,基督教和青年会的外国传教士,也经常在杭州等地放映**。沪杭铁路通车以后,杭州商人在城站旅馆楼顶搭棚,开设楼外楼茶园(游艺场),放映**。民国10—26年,杭州设有大世界**场、杭州影戏院、东方大戏院、西湖大礼堂**院、联华大戏院等5处固定放映场所。30年代,杭州联华大戏院接连放映左翼进步影片《大路》、《桃李劫》、《渔光曲》以及苏联影片《夏伯阳》等,对唤醒民众,激励抗日意志起了重要作用。
西洋艺术开始影响我国美术领域。五四运动前,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教授绘画、音乐,开西洋艺术传入中国之先河。民国17年(1928年),在蔡元培倡导下,杭州成立我国第一所国立艺术院,提出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该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开创把中国画中的笔力线条,与西洋画中的色块、色调两种不同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他画的风景、静物、动物在国内外赢得很大声誉。曾在该校执教的教师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李可染、常书鸿、倪贻德、吴大羽、关良、李超士、蔡仪等,都是全国美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艺术大家。
五四运动后杭州发生的文学革命,不论文学理论或创作实践,都突出民主、科学的内容和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现代文学家。鲁迅、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郁达夫等都曾在杭州工作或创作。开印学史上一代先河的西泠印社,汇集了一大批在全国最负盛名的印学家和金石书画鉴赏、收藏家,把我国的印学和书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杭州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获得全面发展。虽然也曾有过曲折,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文化艺术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杭州的文化艺术事业迅速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文学创作得到较大的发展。50年代,各种文艺报刊纷纷创办,浙江日报的《副刊》、杭州日报的《初阳》、浙江省文联的《东海》、杭州市文联的《西湖》,先后问世。80年代,大型文学刊物《江南》诞生。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杭州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杭州市作家协会)先后成立。在省、市作协的推动下,涌现出大批文学创作人才,有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创作进入新的时期,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不断繁荣。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赴京演出经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人民日报为此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1958年,杭州越剧团带着《关不住的姑娘》、《一日千里》等节目进京演出,受到首都文艺界和群众的欢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0年,昌化越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杨立贝》在杭公演,3年中演出450多场,观众数十万人次。到1966年,全市共有11个剧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3个;有省和市属艺术学校各一所,同时建立戏曲剧目整理小组,涌现一批优秀的剧作和剧作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迅速改变演员青黄不接的状况,浙江省戏曲小百花会演在杭州举行。不久,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建立。此后,“小百花”在浙江、杭州到处开放,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桐庐越剧团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绣花女传奇》、《桐花泪》先后拍摄成越剧戏曲片;富阳越剧团晋京演出《金殿拒婚》。杭州歌舞团、杭州杂技团多次赴欧、美、日本以及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演出。一大批青年演员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事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58年成立杭州市**公司,各县相继成立**管理站,后又改为**发行放映公司。到1985年止,市区有专业**院、影剧院、会堂共21个放映场所,对内对外**俱乐部82个;杭州市所属7县先后建起县城、集镇、农村**院208个,农村放映队440个,个体**放映队16个,形成遍及城乡的不同层次的放映网络,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至1985年,全市有市级群众文化机构4个,城区、县文化馆13个,城区街道文化站30个,农村乡镇文化站395个,乡镇文化中心71个,工矿俱乐部2647个。这些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适应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群众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杭州的公共图书馆原来只有浙江省立图书馆一家。1958年杭州图书馆成立。 1982年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单独建制。至1985年底,杭州共有省、市及各县图书馆10家,以及众多的文化馆(站)图书室,党政机关、科研文化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图书室或资料室。
美术事业日益繁荣。浙江省、杭州市先后成立美术家协会,举办名家书画展览,书画活动频繁。1980年1月西湖画会成立,9月潘天寿纪念馆在画家故居落成。1983年浙江画院在杭州成立,1985年杭州画院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杭州美术事业的发展。
工艺美术在濒临绝境中得到新生。1960年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9月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开设石雕、木雕、竹编、刺绣四个专业,培养了一批民间工艺美术人才。1979年4月,在北京举办杭州工艺美术展览,展出作品 1384件。1983年6月,老艺人朱念慈的扇面书法《唐人绝句一千首》在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一等奖,由国家永久收藏。
综观杭州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历史悠久,自良渚文化起,经春秋末期的吴越文化、秦汉后的六朝文化、唐及五代吴越国文化、宋元明清文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艺术,历数千年而传承不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秀美,无论是戏曲、绘画、小说、诗歌,还是工艺美术、古籍出版,无不突现出可与西湖山色相媲美的意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书画家、作家、艺术家、藏书家层出不穷。这些都成为杭州作为文化之邦的深刻内涵,使杭州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于“临安在哪个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南派三叔”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临安在哪个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临安在哪个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今浙江省临安市基本介绍...
文章不错《临安在哪个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