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王维和遣唐使晁衡的交往:诗词见证的友情

网上有关“李白王维和遣唐使晁衡的交往:诗词见证的友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白王维和遣唐使晁衡的交往:诗词见证的友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沈鸿鑫/文

贞观开元时期是唐朝盛世,日本为学习中国文化依旧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派遣遣唐使,这些遣唐使中有一人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就是晁衡。晁衡和李白、王维友谊深厚,李白和王维都曾题写诗词赠予这位日本友人。

盛唐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的有识之士有意效仿和吸收中国的文化,七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开始在派遣遣隋使、留学生、学问僧到隋朝学习中国文化,到了唐朝,这种活动就更加频繁。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唐时译作仲满,他的父亲是中务大辅船守。在元正天皇灵龟二年(716年),十六岁的阿倍仲麻吕作为遣唐留学生到达中国,抵达长安时在717年,即唐玄宗开元五年。阿倍仲麻吕始入唐太学读书,由于他聪颖好学,才思非凡,尤工诗文,不久中了进士。他与王维、李白等中国诗人交谊颇深,过往甚密,他送过衣裳给李白,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中曾有“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的诗句,在“日本裘”句后并有注云:“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晁衡深得唐玄宗的赏识,曾授与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官职,后来又授予秘书监兼卫卿等要职。阿倍仲麻吕在中国改汉名为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还入了唐朝的国籍。他在中国一直生活了三十余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长期旅居中国,也常常怀念故国,他在一首题为《长安望月》的诗中写道:

 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

 诗中的“春日”是地名,指奈良市东部的春日山、高圆山的西麓一带。三笠山是日本的山名,一说为现今之若草山。这首诗抒发了他追思故国家园的浓重情怀,也表露了他迫切的归国之心。

 唐天宝十年(751年),晁衡在长安遇见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随藤原回国探亲。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准许。他写了《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首诗抒写了晁衡既怀念故园,又流连大唐的矛盾心理。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二。

 晁衡临行时,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玄宗、王维、包佶等人还作诗赠别。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诗相赠,诗曰: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岛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件生死难以预料的冒险行为,王维在诗中就写出了他的迷茫和担忧,字里行间漾溢着他对晁衡深厚诚挚的友情。

 在《全唐诗》里,我还查到了诗人包佶的一首送别诗《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包佶在诗中对晁衡的才学、人品称赞有加,对他渡海一事,包佶要比王维乐观一些,色彩也较为明丽,还希望晁衡探亲后,早日回到唐朝。

 藤原与晁衡先由陆路从长安到苏州,然后在苏州乘船出发回日本。不幸船至琉球,海上忽遇风暴恶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公元753年,在长安误传出他们所乘舟船倾覆遇难的消息。李白等朋友们听到晁衡遇难的噩耗后,十分悲痛,李白写了一首《哭晁衡》的诗,诗云: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

 诗中的“蓬壶”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明月”是比喻晁衡品格的高洁。“苍梧”,山名,传说在东海中。这首诗言辞哀婉,情恳意切,表达了李白对这位诗友深切的追怀与哀悼之情。古代讯息闭塞,类似此类误传时常发生,郑板桥就听到过误传袁枚去世的消息,特地作诗悼念,后来袁枚与郑板桥在邗江相见,袁枚赠诗中有“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的诗句。晁衡后来活着又回到长安,朋友们惊喜交集,破涕为笑。晁衡于代宗大历五年在长安去世。日本也给予他正二位的官衔。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镇江市对外友协、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在镇江北固山上树立了一座大理石的诗碑,碑上镌刻着晁衡的《望月望乡》诗,由赵朴初题写碑额,书法家沈鹏和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书写诗文。这座诗碑成为这段佳话的记录和见证。(沈鸿鑫)

江南的青山秀水蕴育了无数才子佳人,同时也留下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晁采与文茂诗词传情,终结百年之好,就是这些故事中极为美丽的一个。

话说唐代大历年间,江南吴郡有一晁姓人家,世代书香,诗文传家。男主人长年在江北做地方官,女主人因留恋故土不愿随去,带着唯一的一个女儿住在家乡。晁家女儿名唤晁采,出落得如同江南山水一般的秀丽可人,而且天资灵慧,性情温雅,被晁母视为掌上明珠。晁母是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颇通文墨,知书识礼的人,她对女儿除了保护备至外,还十分注重女儿的教育。在母亲的训教和熏陶下,晁采自幼就能吟诗颂词,棋琴书画样样都能拿下。晁家母女成了远近皆知的才女。

一个夏日的上午,晁家母女正在房前庭院内休闲纳凉,一位尼姑化缘来到门前。晁采这时正倚在院中的鱼池边,右手攀着池边的翠竹,左手轻持兰花绢扇,神情专注地欣赏着池中嬉戏的游鱼。尼姑见她秀图含笑,朱唇微嘬,不施丹铅,但眉目比画过的还清爽醒目。心如止水、六根清静的修行人,这时却为一个清俊透逸的小女子惊叹不已,甚至忘了自己化缘一事。晁采赏鱼赏到悠闲心怡时,嘴里轻轻哼起了“竹枝小词”,声音虽低,但沁人心腑,清丽婉转,宛如黄莺出谷初试啼声,尼姑听了直叹此音天下少有,因此直称她为“试驾”。这尼姑见过晁采后,心中一直赞叹不已,直认为她是瑶台仙女下凡,能一睹芳容真是自己三生有幸。后来,随着尼姑云游各地,她忍不住常向人宣扬晁采的风韵,因此,晁采的芳名传遍了江南一带。吴郡的年轻男子都知道晁采貌美才佳,虽不是人人都敢与她匹配,但谁都想见她一面,盼望能一睹她绝世的风采。然而晁母礼教极严,从不许女儿在人多处抛头露面,免得惹事生非,因此,那些把晁采视为偶像的翩翩少年大都只能在梦中勾画着晁采的形象。

但并非从没有少年郎接触过晁采,文茂就是一个暗熟晁采风貌的幸运少年。文茂是晁家邻居的孩子,年龄与晁采相仿,两人自幼一起长大,因两家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常让他俩在一起结伴玩耍,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的一对。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渐渐体会出男女之别来,心中时时期盼着对方,见面时又隔着一份羞涩,再不像少年时的那般两小无猜。两家父母为避嫌隙,也命他们断绝往来,于是两人近在咫尺却不能相会。但这时,两人早已把心暗许给对方,对方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两人的脑海中。虽然断了来往,但他俩常有书札相通,晁采的侍女小云成了他们殷勤忠实的信使。虽不见面,两颗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除诗词书画外,晁采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看云。一有闲暇,她就在窗口或庭院中仰头凝视着天际,看朵朵浮云变幻游移,长时间不知疲倦。她看着白云,常把清秀的那片云想象成自己,把硕壮的那片当成文茂,等啊等啊,她呆呆地等着两片云飘到一处,最终溶为一体,再也不分开。因为爱云,所以她给自己的居室取名为“窥云室”,书房取名“期云馆”,就连她的侍女也唤作“小云”。

一天,期云馆外兰花开得正浓,晁采站在花丛中体味着兰花的幽香。晁母走出来,慈爱地对她说;“你既然爱兰,何不咏一首兰花诗?”晁采知道母亲是考自己的才思,立即应声吟出:“隐于谷里,显于澧浔,贵比于白玉,重匹于黄金,既入燕姬之梦,还呜宋玉之琴。”

晁母见女儿诗来得这么快,而且用典贴切,含义深远,心中十分赞赏,嘴里却没说什么,只是含笑点点头,又回屋去了。

晁母进屋后,晁采却仍端视着兰花回味着自己的诗,兰花盛开时我来赏兰,而自己正值花期,心上人文茂却不能来品赏。想着想着,不由得黯然神伤。

春风送暖,夏雨落红,一个夏雨阵阵的响午,晁采坐在“期云馆”窗前,看着窗外被雨水打得零乱不堪的兰花,心中倍感寂寥,感叹着韶光易逝,花落难再,思绪郁结,难以遣散。为了渲泄心臆,她顺手拈过一张素笺,提笔书成一首七言绝句:

晚来扶病镜台前,无力梳头任髻偏;

消瘦浑如江上柳,东风日日起还眠。

写成后,她觉得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让文茂知道,于是托小云把诗笺偷偷送给文茂。

文茂拿到诗笺,心中砰然一动。展开细阅,闺中人儿为情所苦,如痴如病,憔悴悒郁,百无聊赖的心情跃然纸上。文茂此时也正对雨愁怅,因此对晁采的感受深有体会,立即提笔以诗作答:

旭日瞳瞳破晓霞,遥知妆罢下芳阶;

那能化作桐花凤,一嗅佳人白玉钗。

文茂的诗中强烈地呼喊出他心底的愿望。晁采得诗,细细揣味,深知文郎的情意。她冒雨来到院中池塘边,精心摘下池中莲蓬上的十颗青莲子,用一块锦缎包好,又遣小云送给文茂,包中还夹着一张纸片,写着一句话:“吾怜子(莲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

文茂慢慢咀嚼着送来的青莲子,在苦涩中竟渐渐品味出一丝清香甘甜来,他顿时悟出了苦尽甘来的道理,似乎看到希望就在前面,因而心头为之一振,豁地站起身来,不料却把放在膝头的一颗莲子弹出,落下了窗外盛水的盆中。他走出来正想去捡,刚巧一只喜鹊飞过,不偏不倚屙下一团粪便在盆中,真让文茂气恼,只好把盆中的水和莲子一同倾在院里的水池中。

过了一段时间,文茂发现他家原本未植莲的池中竟然长出一枝莲来。开头很感讶异,仔细一想,那长莲处正是前些日子自己倾水的地方,那颗晁果送来的青莲子竟在文家生根发芽了。又过了几天,莲花开了,居然还是一株并蒂莲花。一枝茎上相并盛开着两朵娇灼的红莲,它们相互依偎着,似乎有说不尽的爱恋。见此景,文茂心中大喜,连忙写书信向晁采传达喜讯。

晁采见信,同样是喜不胜收,她暗想:并蒂莲开,欢好永谐,这一定是好兆头。欣喜之余,又找来朝鲜茧纸,在两面画上鲤鱼图形,鳞甲闪烁,栩栩如生。在鲤鱼腹中藏上一帧诗笺,送给文茂,上面写着:

花笺制诗寄郎边,鱼雁往还为妾传;

并蒂莲开灵鹊报,倩郎早觅卖花船。

并蒂莲开送吉兆,鲤鱼传书共心声。虽然并蒂莲开对晁采和文茂都是莫大的鼓舞,殷勤的小云频频为两人传送诗文,沟通了缕缕情思,但这些毕竟还是望梅止渴,两个相爱的人儿不能相见言欢,终究是莫大的遗憾。

时光悠悠,酷暑渐尽,转眼已是秋凉。秋风过处,黄叶翻飞,凄清满目,夜来秋月澄冷,更增添了不能见面的情人的思念之情。这天晁母要到外地一亲戚家探视,路远需隔天才能回来,留下晁采和小云看守门户。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仔细思量,不禁怦然心动,霎时红晕浮上面颊,心头犹如小鹿乱撞,但今天若不趁机见上文郎一面,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相会。想到这里,她下定了决心,悄悄叫来小云,要她把消息秘密传给文茂。

这夜月色朦胧,清风剪剪。待夜深人静时,文茂乘着月色越墙来到晁家院中,风摇花影,惊得他心神不宁。蹑手蹑脚登上“窥云室”,晁采正坐在镜前等他,只见她身着杏黄薄衫,脸上并不施脂粉,含羞藏喜斜倚在梳妆台旁,就像一朵正开的兰花;这边文郎,比往日益显英俊,身材修长、神情俊雅、布衣儒巾,那身影既熟悉又陌生。两人都怔了一下,很快就不约而同地扑向了对方,似乎为此都已等了一千年。两情缱倦,万般风流,两人长久的相思与系念,都消溶在这一夕的温柔之中。窗外露出了微曦,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相互整好衣妆,晁采从头上剪下一束青丝,用丝带系好,送给文茂。并深情地望着他说:“好藏青丝,早结自首。”文茂含泪接过,道别时,两人都已说不出话来。

回到家后,文茂把青丝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的枕头下。每天睡在枕上,他总嗅到枕下飘出阵阵如兰的幽香,引动他无限的遐思,也更加思念晁采了。一夜思绪缠绕使他无法入眠,索性披衣起身,就着孤灯写下一首七绝,聊以寄托情怀:

几上金猊静不焚,象床独卧对斜曛;

犀梳金镜人何处,半枕兰香空绿云。

一夕欢会之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文茂因秀发的芳香不时由枕底透出,从而撩起对心上人儿刻骨铭心的思念。在萧瑟的秋风里,心情郁结,人也渐渐变得懒散不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来,甚至数日不理功课。晁采在闺阁中也是如此,空对罗帐,懒于杭汝,每日望着天边白云,思君断肠,也是借诗抒怀:

枕簟生凉夜漏余,梦中忧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白浪寄诗。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知。

清冷的秋夜,两人隔墙同听雨打梧桐的声音,但咫尺天涯,有情人只能在梦中相会,醒来时只有空闺寂寂,孤灯相伴。此时见到晁采言愁之诗,文茂更深生怜爱之心,挥笔饱醮深情,写下一诗,为两人的未来,钩勒出一幅幸福甜密的幻景:

忽见西风起洞房,卢家何处郁金香;

文君未奔先成渴,颛顼初逢亦自伤。

怀梦欲寻愁落叶,忘忧将种恐飞霜;

唯应分付青天日,共听床头更漏长。

若能得到双方家长的赞同,两人共结连理,前景自然美好。只是儿女之事,两个少年人都羞于向父母启齿。他们所接受的礼教都认为,婚姻应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订终身是大逆不道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他们一时难以冲破。顾虑重重,美梦难以立刻成真,画饼充饥终归无用。日日夜夜的刻骨相思紧紧包围着少男少女,满怀的幽情无计排遣。只见她日益消瘦萎顿,原本瘦削的腰肢,已不盈一握,就像一条能随风摇荡的弱柳。寒夜漫漫,孤枕难眠,更残漏静,忧思不绝,乃漫吟着长诗“子夜歌”:

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夜夜不成寐,拥枕啼终夕;

郎不信依时,但看枕上迹。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

剪之持寄郎,聊当携手行。

绣房拟会郎,西窗日离离;

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金盆盥素手,焚香诵佛门;

来生何所愿,与郎为一身。

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眠;

晓起遣问郎,昨宵何以过。

得郎憔悴音,令人不可睹;

熊胆磨作墨,书来字字苦。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

郎欲系侬心,依思著郎体。

晁采信口吟唱着“子夜歌”,聊以藉慰自己的相思情怀。她心想:不知此诗为何人所作,词意竟与自己的情况不谋而合,天下为情所苦的人原是那么的相通啊!唱着唱着,不禁泪珠满腮,相思之苦借泪水聊作无奈的渲泄。

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正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书往来愈频,反而愈增添相思之苦。日日愁思,夜夜不眠,晁采最终忧郁成疾。聪明的晁母察觉女儿的病有些蹊跷,于是找来侍女小云,严加询问,见晁母并无恶意,小云将事情和盘托出,特别强调**与文茂相爱已久,不能分开。晁母又爱又怜地叹息道:“才子佳人,本应成双;古人多有斩断儿女情思之母,我一定要成全他们。”晁母是一个明礼之人,本对文茂十分赏识,因此并不追究两人的儿女私情。她深知心病还需心药医,女儿的病用药是治不好的,于是托了媒人说合。文家父母自然是欣喜不已,连忙应承下来。于是择一良辰吉日,一对相爱至深的有情人,终于结为百年之好。婚后两人,互珍互爱,已能朝夕相伴,但时时还互以诗词传情,不忘过去那段苦恋的时光。

第二年,文茂要赴京城长安参加会试,临别时两人缠绵难舍,晁采写下一首“春日送文茂之长安”诗表达惜别之情:

思君远别妾心愁,蹈翠江边送画舟;

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问西留。

文茂走后,晁采日日牵挂,常对着西北的天空呆望,心里盘算着文郎此时行到何处?一路风霜,不知冷暖如何?晁采养有一只白鹤,名叫素素。一天细雨迷朦,晁采隔帘凝视窗外的绵绵雨丝,想起赶路的文郎,不禁愁思满怀,于是转头对素素念道:“过去王母有青鸟名诏兰、紫燕,都能运飞送书,你难道不能吗?”素素伸长了脖子迎向晁采,俯首若待命状,晁采明白了它的意思,忙找到纸笔,写成绝句两首:

其一:

牖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

何事玉郎久别离,忘忧草树岂忘忧。

其二:

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她把诗笺仔细裹好,系在白鹤足上,白鹤冲天而起,直往西北方向飞去。

不久,文茂在京城顺利地通过了进士会试,录为进士及第,再经吏部复试,授职为淮南道福山县尉。金榜题名后,文茂衣锦还乡,携带送信的白鹤素素回来家中。晁采喜出望外,自然又和文郎有一番新婚般的温存。后来,晁采随文茂往淮南赴任,协助文茂治理一方。这对才子佳人终成恩爱夫妻,亲朋故旧与乡邻,都盛赞他们是“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关于“李白王维和遣唐使晁衡的交往:诗词见证的友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帖俊杰的头像
    帖俊杰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帖俊杰”

  • 帖俊杰
    帖俊杰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白王维和遣唐使晁衡的交往:诗词见证的友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白王维和遣唐使晁衡的交往:诗词见证的友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 帖俊杰
    用户080511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李白王维和遣唐使晁衡的交往:诗词见证的友情》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