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洪友士的代表论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洪友士的代表论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HONG Youshi, YE Yugong and XIA Xiaoxin, The Effects of the Size of the Second Phase Particl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Low Alloy Steel.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Materials, Proceedings of ICM4, August 1983, Vol.2, p.849-855.
2. HONG Youshi and LIANG Kaiming, An Investigation on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SCC) Behaviour of Cr-Mo Steels. Advances in Fracture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ICF6, December 1984, Vol.4, p.2403-2410.
3. HONG Youshi, W. R. Tyson and B. Faucher, Effect of Rare Earth Additions on Fracture Properties of 2.25Cr-1Mo Steels.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Ser. A, (1989), Vol.2, p.63-68.
4.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in a Weld Metal.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89), Vol.12, p.323-331.
5.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Short Fatigue Crack Behaviour in Iso-Stress Specimens. Acta Metall. Sinica. (English Edition) Ser. A, (1990), Vol.3, p.276-281.
6. HONG Youshi, K. J. Miller and M. W. Brown, Complex Stress Functions and Plastic Zone Sizes for Notch Cracks Subjected to Various Loading Condition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91), Vol.14, p.237-258.
7.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Orientation Preference and Fractal Character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in a Weld Metal. J. Mater. Sci., (1991), Vol.26, p.1821-1826.
8. HONG Youshi, M. W. Brown and K. J. Miller, Fatigue Crack Growth from a Circular Notch under High Levels of Biaxial Stres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92), Vol.15, p.1185-1197.
9. FANG Biao, HONG Youshi and BAI Yilo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Numerical Density Evolu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Acta Mechanica Sinica, (1995), Vol.11, p.144-152.
10. 洪友士,顾子晏,方飙,疲劳短裂纹萌生的损伤特征和计算机模拟,《机械强度》 (1995), Vol.17, No.3, p.88-93.
11. HONG Youshi, GU Ziyan, FANG Biao and BAI Yilong, Collectiv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 (1997), Vol.75, no.6, p.1517-1531.
12. HONG Youshi and ZHENG Xiuhua,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Evolution Process of Dimpled Fracture. Proceeding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April 1997, Vol.5, p.2441-2448.
13.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Stochastic Behaviour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Damage of Metals,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7), Vol.10, no.4, p.352-358.
14.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An Analysis of Collective Damage for Short Fatigue Cracks Based on Equilibrium of Crack Numerical Density,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98), Vol.59, no.2, p.151-163.
15. HONG Youshi and QIAO Yu, Analysis of Damage Moments in the Collective Evolu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1998), Vol.145-149, p.399-404.
16. 乔宇,洪友士,基于局域分析的裂纹群体损伤演化随机模型。《力学学报》(1998), Vol. 30, no.5, p.564-571.
17. HONG Youshi, QIAO Yu, LIU Na and ZHENG Xiuhua, Effect of Grain Size on Collective Damage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Life Estimation for a Stainless Steel,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1998), Vol.21, no.11, p.1317-1326.
18. WANG Huicai and HONG Youshi, Application of Enthalphy Method for Moving Boundary Problem in Laser Surface Melti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9), Vol.12, no.3, p.198-205.
19. HONG Youshi, QIAO Yu, LIU Na and ZHENG Xiuhua, Collective Damage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Life Estimation for Metallic Materials (Keynote paper), Fatigue ’99,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Fatigue Congress, Beijing, June 1999, Vol.1, p.337-344.
20.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Singularity Characteristics for a Lip-Shaped Crack Subjected to Remote Biaxial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99), Vol.96, no.3, p.203-214.
21. HONG Youshi and QIAO Yu, An Analysis on Overall Crack-Number-Density of Short-Fatigue-Crack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99), Vol.31, p.525-534.
22. YU Hualong and HONG Youshi, Collectiv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Voids Near the Crack Tip of Ductile Metal,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0), Vol.183-187, p.157-162.
23. FU Min, HONG Youshi, MA Youli and LI Shiqiong, Experiments and Analyses on Tensile Behaviour of a TiAl Alloy with Lamellar Struc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0), Vol.35, p.4937-4943.
24.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Microstructure of Zr-alloyed coating using pulsed laser,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0), Vol.132, p.194-197.
25.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TiC/Ni-alloy interfaces in laser-synthesized coatings, Mater Sci Eng A, (2001), Vol.318A, p.15-21.
26.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Fe-based thick amorphous-alloy coating by laser cladding,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1), Vol.141, p.141-144.
27. HONG Youshi, ZHENG Liang and QIAO Yu,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of stochastic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ctive short fatigue cracks of steel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2002), Vol.25, no.5, p.459-466.
28.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XU B, LU Jian, LU Ke. Micro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echanically-Induced Ultrafine Grain in Surface Layer of Al-Alloy Subjected to USSP, Acta Materialia, 2002, Vol.50, no.8, p.2075-2084.
29. HONG Youshi, AN Zhongsheng and WANG Huicai,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emperature Field Evolution of Metallic Alloy Surface due to Pulsed Laser Treatment,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3), Vols.243-244, p.481-486.
30. HONG Youshi, ZHAO Yibing, AN Zhongsheng and WANG Huicai, Surface Layer Rapid Melting-Solidification due to Pulsed Laser Irradiation and Its Impact on Microstructure and Fatigue Resistance of Metallic Alloy, (Invited plenary lectur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terogeneous Material Mechanics (Program and Book of Abstract), Chongqing, June 2004, p.122.
31. HONG Youshi and ZHOU Cheng-en, Characteristics of Very-High-Cycle Fatigue for a High Carbon Low Alloy Steel,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Warsaw, Poland, August 2004.
32. DENG Zhongmin, ZHAO Yibing and HONG Youshi, Influence of Microstructure on Materials Fatigue Life with Different MSZ Coverage Rates under Contact Load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3), Vols.243-244, p.219-224.
33. 安中胜,王会才,赵亦兵,洪友士,脉冲激光导致不锈钢表层温度场演化的模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 Vol.20, no.3, p.309-315.
34. 洪友士,赵亦兵,安中胜,王会才,脉冲激光致合金表层快速熔凝及其对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强韧化设计》主编:黄克智,王自强,p.215-245, 清华大学出版社,Springer,北京,2003年7月。
35. 周承恩,谢季佳,洪友士,超高周疲劳研究现状及展望。《机械强度》(2004), Vol.26, no.5, p.526-533.
36. 洪友士,脉冲激光熔凝的不锈钢表层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纪念文集》(材料科学分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编,p.25-29, 北京,2004年9月。
37. 周承恩, 洪友士, GCr15钢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实验研究。《机械强度》(2004), Vol.26(S), p.157-160.
38. 邓忠民,刘敬,赵亦兵,洪友士,激光毛化技术对18-8不锈钢疲劳性能的研究。《机械强度》(2004), Vol.26(S), p.154-156.
39.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LIU G, XU B, LU Jian and LU Ke, Strain Induced Grain Refinement of Cobalt during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Acta Materialia, (2005), Vol.53, 681-691.
40.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B, LU Jian and LU Ke,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and Twinning Deformation in fcc Cobalt during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Scripta Materialia, (2005), Vol.52, No.7, p.547-551.
41. Wu X, Tao N, Hong Y, Lu J, Lu K. Localized Solid-State Amorphiz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 in Nanocrystalline Al Solid Solution Subjected to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05), Vol. 38, p.4140-4143.
42. Hong Youshi and Zhao Yibing, Microstructure and Fatigue Resistance of a Stainless Steel with its Surface subjected to Pulsed Laser Treatment, in G.C.Sih and T .Vu-Khanh eds. Materials for Safety and Health, Mesoscopic and Multiscale Consideration in Moder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 p.351-357.
43. 谢季佳,上官丰收,武晓雷,洪友士,确定断裂表面晶体学取向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电子显微学报》(2005), Vol.24, no.6, p.547-550.
44. Zhou Cheng’en, Qian Gui’an, Hong Youshi. Fractography and Crack Initiation of Very-High- Cycle Fatigue for a High Carbon Low Alloy Steel.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Vols.324-325, p.1113-1116.
45. 张骥, 董满生, 葛斐, 洪友士, 计及轴向压力的方管节点塑性铰线模型。《固体力学学报》(2006), Vol.27(2), p.127-134.
46. 董满生, 葛斐, 洪友士, 曲线形水中悬浮隧道的温度内力研究。《工程力学》(2006), Vol.23, Sup.1, p.21-24.
47. 葛斐, 董满生, 惠磊,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锚索在波流场中的涡激动力响应。《工程力学》(2006), Vol.23, Sup.1, p.217-221.
48. Xie J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Shear Bands at the Fatigue Crack Tip of Nanocrystalline Nickel. Scripta Materialia (2007), Vol.57, p.5-8.
49. Lan Jiaoxia, Hong Youshi. Micromechanics Modelling of Strength for Nanocrystalline Copper.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2007),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432-0681).
50. Hong Youshi, Shangguan Fengshou, Xie Ziling. Grain Refinement and Hardness Increase of Copper Subjected to High Pressure Torsion. TMS 136th Annual Meeting & Exhibition, Orlando, USA, February 2007, p.121.
51. 上官丰收, 谢季佳, 洪友士, 高压扭转致纯铜试样晶粒细化及与应变的关系。《材料研究学报》(2007), Vol.21, No.1, p.72-76.
52. 谢子令,武晓雷,洪友士,微纳米晶金属的应变率敏感性及应变硬化行为分析。《固体力学学报》(2007), Vol.28, no.1, p.43-48.
53. 葛 斐,惠 磊,洪友士,水中悬浮隧道锚索在剪切流中的涡激响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 Vol.24, No.3, p.351-356.
54. 谢季佳,何发泉,洪友士,确定ZnO晶体生长方向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电子显微学报》(2007), Vol.26, No.1, p.14-18.
55. DONG Man-sheng, GE Fei, ZHANG Shuang-yin, HONG You-shi. Dynamic Equations for Curved 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7), Vol.28, No.10, p.1299-1308.
56. 董满生, 葛斐, 惠磊,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研究进展。《中国公路学报》(2007), Vol.20, No.4, p.101-107.
57. 葛斐,惠磊,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锚索非线性涡激振动的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2007), Vol.20, No.6, p.85-89.
58. 谢季佳,段桂花,武晓雷,洪友士. 电解沉积纳米镍退火析出相的EBSD分析.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7), Vol.12, No.4, p.250-253.
59. 葛斐,惠磊,洪友士,水中悬浮隧道在波浪场中非线性动力响应的研究。《应用力学学报》(2008), Vol.25, No.2, p.207-211.
60. 惠磊, 葛斐,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在冲击载荷下的计算模型与数值模拟.《工程力学》 (2008), Vol.25, No.2, p.209-213.
61. 葛斐,惠磊,洪友士. 波浪场中水中悬浮隧道动力响应的研究. 《工程力学》, (2008), Vol.25, No.6, p.188-194.
62. Wang Zh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Torsion Fracture Behavior of Drawn Pearlitic Steel Wires with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8), Vol.33-37, p.41-46.
63. Xie J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Study on fatigue crack nucleation of electrodeposited nanocrystalline nicke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8), Vol.33-37, p.925-930.
64. 兰姣霞, 王志甲, 洪友士. 高能气动喷丸致纯铜细晶化的实验与模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 Vol.25, No.2, p.172-176.
65. Hong Youshi, Wu Xiaolei, Liu Junliang, Wand Junyi, Shen Wei, Wang Zhijia and Xie Ziling. Investigation of Torsion Ductility Degradation of High Strength Steel Wire. Baosteel BAC 2008, Shanghai, China, September 2008. 66. 洪友士,钱学森物理力学思想与力学所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p.184-189,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
67. 洪友士(主编),《应用力学进展(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9月。
68. 洪友士,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 Vol.19, no.6, p.468-471。
69. 洪友士,郑哲敏对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贡献。《力学进展》(2005), Vol.35, no.1, p.1-4.
70. 洪友士,力学研究所五十年。《力学进展》(2006), Vol.36, no.1, p.1-6.
邓小南的研究领域
敦煌变文选注 巴蜀书社 1990年2月
敦煌文学丛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4月
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0月
敦煌诗歌导论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3年5月
敦煌歌词总编匡补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5年1月
寒山诗注 中华书局 2000年1月 宋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7月
敦煌文学作品选 中华书局 1987年12月
随唐五代文学史(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3月
苏轼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94年4月
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4年7月
随唐五代文学史(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论《庄子》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 1979年第三期
苏诗比喻琐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6辑《苏轼研究专集》 1980年11月
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四川大学学报 1981年第2期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 中华文史论丛 1981年第4辑
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词典研究丛刊(第4辑)1982年3月
卢仝诗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 1982年10月
敦煌变文校勘商榷 中国语文 1982年第4期
敦煌变文字义析疑 中华文史论丛 1983年第1辑
《伍子胥变文》补校 文史(第十七辑) 1983年6月
《维摩碎金》探索 南开学报 1983年第2期
《补全唐诗》二种续校 四川大学学报 1983年第3期
读《纪评苏诗》 《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说东坡柯丘海棠诗 《东坡诗论丛》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游侠诗人刘叉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第21辑 《唐宋文学论丛》 1983年11月
变文字义零拾 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辑
敦煌本《孝子传》补校 敦煌研究3期(总5期) 1985年
《庐山远公话》补校《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
《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1辑
读《管锥编》札记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2辑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 《古籍整理研究》 1985年5月
《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
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中国语文 1985年第4期
苏诗中的行业语 《东坡研究论丛》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
王梵志诗释词 中国语文 1986年4期
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2辑
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补校 文史(第二十六辑) 1986年5月
《破魔变文》补校 敦煌学辑刊 1986年2辑
《降魔变文》补校敦煌研究 1986年4期
《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72期) 1987年3月7日
王梵志诗校注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敦煌文学杂考 《1983年全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
敦煌文学研究漫谈 文史知识1987年第12期
王梵志的一组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究 1988年1期
敦煌变文字义续拾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
《敦煌变文集》校记散录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
苏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诗校注 《南天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
王梵志诗论 文史(第三十一辑 ) 1988年11月
列1456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1辑
唐宋新诗话(三则) 《百家唐宋新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敦煌本《燕子赋》札记《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 《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
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本事考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2期
《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上)《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6月
《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
令章大师李稍云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小说 菩提 1991年第10期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一) 文史(第三十五 辑) 1992年6月
S5588号写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辞总编》[求因果]匡补 九州学刊 1992年第4期
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段唱词的校释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二) 文史(第三十六辑) 1992年8月
敦煌变文语词校释 《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三) 文史(第三十七辑) 1993年2月
敦煌本《行路难》之再探讨 《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
寒山诗校勘札记俗语言研究1993年12月创刊号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四) 文史(第三十八辑) 1994年2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五) 文史(第三十九辑) 1994年3月
敦煌写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诗校注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六) 文史(第四十辑) 1994年9月
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诗《弟兄同五郡》诠解 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
《熟悉的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 《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年7月
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 1996年
寒山诗籀读札记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1996年11月
寒山拾得佚诗考 《周绍良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 1997年
《老子化胡经·玄歌》补校 《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4月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1日
寒山诗籀读札记 新国学 (第一卷) 1999年12月
中国通史(隋--清,历史系主干基础课),
宋辽金史专题课(本科高年级选修课),
唐宋妇女史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宋代史籍导读(有关研究生必读,读书课),
宋代政治制度专题(宋史专业研究生必修课)。 “中国近世的家族与社会”(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主持合作项目);
“丝绸之路——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与耶鲁大学合作,美国路斯基金项目);
“祖宗之法”与宋代的官僚政治和制度”(中华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中央考察地方官员的信息渠道(中华社科基金项目);
华北地区水资源管理与民间社会组织(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项目);
《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重点科研项目)。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唐宋女性与社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9月;
《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朗润学史丛稿》,中华书局2010年6月。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试论宋代资序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及其交游圈》,《国学研究》第五辑,1996年3月;
《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前期昆山士人家族的交游与沉浮》,《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8年6月;
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 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1999 (美国《亚洲研究》)。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中国的历史世界:统合体系与多元发展》,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出版会,2002年2月。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 ,《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关于宋代政绩考察中的“实迹”:要求与现实》, 《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Autorite imperiale et gouvernement dans la Chine medievale ,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s,59 annee n3, mai-juin 2004 (法国《年鉴学报》)。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09期。
《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史学月刊》2005年7期。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文史哲》2005年第5期。
《沈括研究的新突破——读祖慧传沈括评传》,《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7期。
《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读书》,2005年10期。
The “Ancestors’ family instructions”:Authority and Sovereignty in Song China,Journal of Sung Yuan Studies V.35, March, 2006。
《宋代历史再认识》,《河北学刊》,2006年5期。
多面的な政治业绩と调查宋代の情报处理システム,《宋代社会の空间とコミユニケーション》页97~130,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6月。
《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窥——以中日韩学界对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 》,《历史研究》2008年3期。
《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河北学刊》,2008年5期。
《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史学月刊》,2009年1期。
《掩映之间——宋代尚书内省管窥》、《宋代的讯息传递与政令运行》专号导言(与黄宽重合写),台湾《汉学研究》27卷2期,2009年7月。
《出土材料与唐宋女性研究》,发表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贞德主编《中国史新论·性别篇》,联经出版社,2009年5月。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再出发”》,《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南宋地方行政中的文书勾追——从「匣」谈起》,朱凤玉、汪娟编《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关于“洪友士的代表论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婉仪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洪友士的代表论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洪友士的代表论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HONG Y...
文章不错《洪友士的代表论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