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唯仁者能好人,能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唯仁者能好人,能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在孔子看来,只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最公正的,这样的人没有私心。因为大公无私,所以能够真正知道好恶,因而会有正确的爱和恨。而不仁之人心存私利,其所好者往往未必是善的,而其所恶的未必是恶的,不能真正做到好善恶恶。
“好人”和“恶人”合在一起,是成为“仁人”的条件,仁者既能够看到他人的闪光点,也敢于指出坏人的缺点。
我们在对他人做出评价时,不能因为个体间的差异,或是自己的喜好而对他人做出有差别的待遇或评价。只有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尽量不要将个人的感情色彩掺和进去,多从客观方面入手,才能做出准确评断。当然,若想做到这一点,我们还应从自身做起,内心要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识,以符合道义的标准待人接物,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
我们时刻保持着用公正的态度去评价他人,弘扬正义和大道,表扬善行,揭穿虚伪,就是在培植正直向上的风气。对别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别人就会认为我们公正,就会信任我们。绝对不能颠倒黑白,把别人的缺陷也当作优点进行赞扬,那样的话,别人以为你就是阿谀奉承的谄媚之徒,最终遭人唾弃。
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第四》)即是说,只有仁者能公正无私地去喜爱人、憎恶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孔子立身处世的信条。人如果不能公正地去爱人,善恶不分,不能算仁者。“仁”在孔子心中,不仅包括“爱人”,而且还包括“恨人”。在别人看来,仁者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即无分别心。既然没有了分别心,能以一种平等的心面对一切,那爱与恨之间就没有界限了。然而孔子的着眼点并不在此。如果仁者无爱无憎,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存在正道与邪道的区别了,这样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现象将必然会无处不在。孔子认为,人若仅有爱而无恨,不算是仁者。但是从宋儒到现在的人们,几乎都把孔子的爱憎理解错了,认为爱与恨必然是泾渭分明的,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后人的误读而已。孔子很敬重老子,向来视老子为师,曾请教过老子一些问题。有人问孔子,老子说过“报怨以德”,你觉得怎么样呢?孔子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应该以公正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问的人本以为孔子是“仁爱”论者,一定会说用恩德来回报人的仇怨,这样做才是严己宽人,达到他所谓“仁爱”的境界,孔子肯定会同意的。但他却没有想到,孔子又是一位“以礼节和”论者,主张什么事情都要受礼的节制,做到恰到好处,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如果大家都来以德报怨,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就只能助长作恶者的气焰,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危害社会。这样一来只会让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没有人会有“仁德”了。人们都想着,不管我做了什么,别人都会以\"德\"来回报\"怨\",那我就做只对我有益的事就行,也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其结果必然民风不正,恶意肆掠。这是孔子所不愿看到的。明代有一个“中山狼”的寓言,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有一个名叫东郭先生的读书人,要到北方的中山去找个官做。他赶着自己那一头跛足的小驴子,驴背上驮着一袋书,在清晨赶路时,不料迷失了方向。正在他惊惶失措时,遇到了一条被晋国大夫赵简子打猎射伤的恶狼,而且正被赵简子紧紧追赶。狼哀告求救,并说了一些有恩必报的娓娓言辞。因此,东郭先生动了“仁爱”之心,让狼钻进他装书的口袋里躲藏,用一番谎言骗过了怒气冲冲赶来找狼的赵简子。没想到等赵简子走远,这条恶狼从口袋里被放出以后,竟凶相毕露,要吞噬东郭先生来果腹。可怜的东郭先生无奈地骗狼说,此事要按民间习惯请教“三老”评理定夺。东郭先生和狼先是问了老杏树和老牛,都没有结果。最后请教了一位须眉皆白的长者,这位老人假装不相信他们的申述,要狼再钻进口袋试试,使狼中计受缚。老人要东郭先生用佩戴的短剑刺死恶狼,可是东郭先生却说:“这不是要害死狼了吗?”老人不禁又好气又好笑,哭笑不得地说:“禽兽忘恩负义到这种地步,你都不忍心杀它,你这是仁慈到愚蠢的程度,可不是君子所为。”东郭先生在老人的帮助下,终于将这条恶狼杀死了。
关于“唯仁者能好人,能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汤献伟”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唯仁者能好人,能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唯仁者能好人,能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在...
文章不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