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洪山镇的洪山镇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洪山镇的洪山镇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概况:
淄川区洪山镇位于淄川东部城区,是世界短片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的故乡。全镇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辖25个村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名胜景区聊斋城和国家大型企业集团淄矿集团坐落在镇域内。
洪山镇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全镇现有企业175家,其中规模企业33家,基本形成了服装、机械加2大支柱产业。去年,全镇累计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9亿元、工业增加值8.8亿元、利税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2%、49.2%、37.7%。洪山工业园是全镇重要经济发展平台,工业园规划面积3.67平方公里,东至五松山,西至湖南路,南至贾石村,北至洪峨路。近年来,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园内“两纵三横”五条道路,园内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非常齐全。先后已有崇正水泥、先河机电、杜高化工、星极玻璃、天地行木业、天正机械等30余家企业入园发展。
洪山镇旅游资源丰富,以聊斋文化旅游为龙头,整和淄矿集团人文景观、五松山“农家乐”特色餐饮乐园、土峪“石头村”生态旅游等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尤其是聊斋文化旅游作为全市三大旅游名片之一,已成功举办4届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详情:
沿革初以北临“黉山”取名,1930年建黉山镇,1937年改用洪山镇。1949年洪山镇隶属淄川县第一区,辖三民、太和、东工、北工、杜坡5村。1955年4月,隶属淄博市洪山区洪山办事处。1956年原马家乡马家村、庵子崖村、涧北村和双省乡解庄村划归洪山镇,辖9村。1958年3月,撤销洪山区,洪山镇划归淄博市淄川区。是年8月,洪山镇所属各村与原车宋乡车家、宋家、十里、董瓦、贾石、东省、西省村联合成立洪山人民公社,辖16个高级社(村)。1959年5月,原寨里人民公社蒲家、杨家、小梁家和蓼坞人民公社土峪、田庄5村划归洪山人民公社。庵子崖与马家村合并为一个核算单位。1960年6月,与淄博矿务局联合组建洪山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2月,恢复洪山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社设洪山镇。
地理位置洪山镇位于淄川城东,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临黑旺镇,西接淄川般阳办事处,南靠龙泉镇,北与寨里镇接壤。般阳东路、洪峨路横穿东西,湖南路(聊斋路)纵贯南北,镇内现有铁路支线一条。
自然状况该镇地处山地和平原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东西最大距离9.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9公里。全镇总面积31.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0公顷。镇内地下蕴藏煤炭、铝钒土、陶土等矿产资源,淄矿集团、洪山铝土矿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座落镇内。主要山脉有五松山、北玉山、玉顶山。其中玉顶山最高,海拔648.8米。河流有般河,境内流长1.3公里。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种小麦、玉米及各类蔬菜。经济作物有大豆。
2002年,全镇辖18村、6个居委会,4.6万人(含淄矿集团),人口自然增长率11‰。计划生育各项人口指标落实率达100%。全镇有王、张、李、高、蒲、肖、冯、马等60个姓氏,其中王姓最多。洪山镇蒲家庄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先生故里,是淄博市文化交流、旅游胜地。
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13.1万元,1978年627.5万元,1988年成为超亿元乡镇。1992年12月,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百名经济强乡镇,排名第78位。2000年获省级小康镇,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个体私营经济强镇”。2002年地方国内生产总值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税收148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76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6:55:39。
第一产业1949年粮田面积117公顷,亩产粮食85公斤。1956年亩产142公斤。1963年,马家蔬菜试验队成立。1964年,西省、马家、涧北大队联合建成涧北水库及配套灌溉工程。1967年,西省、贾石大队联合建成西省南沟斜井及配套灌溉工程。1968年,亩产粮食192公斤。1974年3月,马家大队划为淄川区蔬菜基地。1976年1月,建成容量30万立方米的“三源水库”和配套灌溉工程,完成太河水库一干渠洪山段和一干渠四支干渠工程建设任务,水浇面积506公顷。3月建洪山公社良种猪繁育站。1977年4月,投资5万元建成杜坡水库,容量3万立方米,水浇面积33公顷。至1978年12月,利用3年时间在本社范围内整修大寨田466公顷,建成太河水库一干渠四支干渠配套灌溉支渠,修建万方水池1个,扬水站4个和土峪、田庄、贾石、西省4眼机井。1980年,粮食亩产757斤。1981年,全社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9年8月,南风井矿水开发工程建成通水。1990年,全镇绿化荒山530公顷,杨家成为吨粮村,是年全镇粮食总产604万公斤。1999年,建成洪山松龄畜牧园,占地10公顷,养殖户50家,年创产值180万元。2000年4月,洪山村、太和村土地收归国家所有。2001年,投资120万元对三源水库进行防渗维修改造。2002年,对五松山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投资140万元,治理面积2平方公里,修建拦河坝12个,蓄水量3.6万立方米。至年底累计完成荒山拍卖366公顷,造林55公顷,植树10万株,粮食总产2337吨,养殖户206家。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545万元。
第二产业1949年,仅有石灰窑、小煤井及铁匠等零星手工业。1959年始,发展社队企业,建起洪山公社农具修配厂、煤井等14个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00人,固定资产20万元。1962年7月,社办企业除城镇居民办的外全部停办。1964年8月,建公社联合厂。11月,建公社联合煤井,由马家、宋家两处煤井。1966年3月,马家煤井上收区管,改名卫东煤矿。1971年2月建成五松山水泥厂,年产7000吨。下半年建成公社胜利煤井。1972年冬,成立红卫煤井,撤销联合煤井,成立公社联合矿。1978年社办企业总产值450万元,队办企业总产值300万元,从业人员2000人。1983年3月,公社联合矿改建为洪山镇煤矿。5月,水泥厂扩建新上回转窑生产线一条,年产3万吨,五松山水泥厂改名为洪山水泥厂。1984年6月洪山镇煤矿改建为洪山镇矿产公司。10月,洪山水泥厂生产的五松山牌水泥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85年3月,淄博鲁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1987年5月,淄川镁铝耐火材料厂建成。1988年12月,全镇工业总收入11484.27万元。1989年3月,投资1320万元建洪山水泥厂西厂生产线,年产8万吨。1990年3月,淄川碳化厂“淄龙牌”硫化碱产品出口,成为洪山镇第一家出口创汇企业。1993年5月,淄川德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6月,组建洪建实业总公司。8月淄博洪港食品有限公司开业,为洪山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1月淄博洪山压力容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月,洪山镇矿产公司改建为淄博宇星工业集团总公司。至此,镇办企业发展到22家。1995年9月,淄博宝艺服装有限公司成立。是年村办企业80家,从业人员3000人,固定资产8000万元,逐步形成以建材、化工、机械、服装为骨干的工业格局。1996年,洪山物资配套公司通过法定程序破产。1999年5月,洪山镇最大的工业企业洪山水泥厂,产权债务全额转移。11月,鲁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干燥塔球磨机系列设备获山东省首届私营企业专利高新技术博览会银奖。2000年1月,淄川镁铝耐火材料厂生产的镁质、铝质、定型不定型耐火材料,产品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3月,山东宇星集团公司改为股份制,至此镇办企业2家合并,6家破产,10家产权转移,4家组成股份制。2002年3月,规划建设淄博松龄工业园,投资1682万元,建成园内“两纵一横”(洪峨路洪山段,工业园东西、南北路)三条主干道及一干渠三座过渠涵桥,投资100万元架设工业园高压线路一条。12月,淄博宝艺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宝艺服装获山东省服装行业十大新品牌。淄博松龄工业园被批准为区级重点工业园,是年总投资1.2亿元的淄博崇正水泥有限公司30万吨水泥生产线入园建设。年底,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5117万元,利税4634.7万元,企业110家,从业人员5950人。
第三产业建国前,洪山、车宋、东省3村有集市,各类店铺50家。1953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办起洪山、马家、车宋、东省供销合作社。1954年4月,成立洪山农村信用社。1966年12月,成立洪山公社劳动服务中队。1978年,恢复车宋集市,设立太和、马家、解庄、东工商业网点。1985年1月,建柳泉商场。1991年,太和建沿路商业门头30家。10月,投资500万元建洪山商场,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1993年8月,淄博发达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加油站,淄博发达物资配套供应股份公司成立。1995年,洪山村三年建沿路商业门头125家。1999年5月,设北工大集,恢复东省大集。2002年1月,“宝林斋”食品厂生产的“宝林斋”牌系列产品获第二届中国(淄博)名优商品博览会金奖。全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7848万元,从业人员2200人,利税1200万元。
旅游业1955年2月,蒲松龄故居修整竣工,对外开放。1990年3月“柳泉艺术陈列馆”和“狐仙园”落成对外开放,园内聊斋宫等30处景点相继建成,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24公顷。2001年8月,聊斋城开工奠基。是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聊斋城迎宾路、停车场及环村道路修建绿化完成。柳泉古道、宦娘琴缘、百子嬉乐园等景点建成开放,完成聊斋城一期工程建设任务,总投资3000万元。是年4月30日—5月7日举办首届中国淄博聊斋文化旅游节。建城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0万人次,门票收入5000万元。洪山镇党委、政府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单位”。至2002年末,车宋、土峪村发展“农家乐”餐饮部30处,生态游开始形成。
村镇建设1973年4月,翻建涧北公路大桥。1976年10月,建解庄至车家,董瓦至贾石两条乡村公路。1978年12月,拓宽修建解庄至五松山、五松山至土峪田庄、解庄至车家、董瓦至贾石乡村公路。1984年6月,建成镇政府办公楼。1985年9月,镇政府下发《洪山镇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1991年9月,聊斋路、蒲家村仙乡(迎宾)路建成通车。1992年始,洪山村4年,建般阳东路洪山段沿路商住两用房14674平方米,实现淄洪相连。2月,镇政府制定《洪山镇规划建设与建筑施工管理暂行规定》;9月,般阳东路洪山段拓宽改造竣工;1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镇。年底7620平方米农信营业楼建成,太和村建起般阳东路东首沿街商、住两用房5100平方米。1993年,建邮电大楼。拓宽改造洪山大街道路210米,路面由8米拓宽至20米,建商住两用楼44800平方米。 1999年投资57.6万元拓修杜坡山路北工段1200米为水泥路面。2001年,对全镇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建休闲广场2处。2002年,对洪峨公路洪山段拓宽改造,对般阳东路洪山段进行罩面。是年,蒲家、车宋、十里、北工、西省、杨家村,投资400万元新修、硬化道路41600平方米。
1990年始,太和村首先实行旧村改造工程,7年建居民楼20000平方米。1991年始,解庄村8年内建居民楼21000平方米,建成解庄花园小区。1996年始,北工村6年内建居民楼31400平方米,建成配套工程齐全的杜坡山花园小区。1997年始,蒲家村5年旧村改造及新建居民楼2089平方米,2002年建成迎宾路两侧商住两用房13000平方米。
文教体育科技卫生1950年10月,淄川县第十一小学在车宋村建立;1952年所辖20个村办初级小学15处,完小3处,在校生2000名。1964年10月,建公社农业中学。1971年12月,公社农中撤销;1977年9月,洪山二小更名为洪山中学,设高中班一年,洪山一小更名为洪山小学; 1985年,全镇有联办初中3处,30个班,在校生1888名;小学14处,81个班,在校生2913名。1989年,镇政府投资300万元建松龄中学。1990年,3处联办初中合并为1处,有26个教学班,在校生1298名,小学14处,在校生2563名。是年被市政府验收为淄川区首批九年义务教育达标乡镇。1993年,建洪山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997年,洪山小学被市教委验收为市级规范化学校。1998年8月,洪山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创建为山东省成人教育规范化学校。1999年建中心(太和)幼儿园。9月,松龄中学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2000年5月,改建或扩建幼儿园4处,通过市政府幼教示范乡镇验收。2001年4月,蒲家小学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2002年12月宋家小学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年底全镇有初中1处、26个班,在校生1478名,完全小学4处、教学点2处,39个班,在校生1444名。
1957年,建洪山镇广播站。1960年,有线广播入户。1973年成立农民篮球代表队,曾先后参加市区比赛并获冠军。1975年建文化站。1991年10月,洪山广播站更名洪山广播电视站。1992年底建成3366平方米广播电视楼。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镇。解庄蝴蝶舞、东省闹狮等多次参加全区元宵节扮玩演出。1994年3月,淄川区第八届元宵灯会暨第二届商城灯会上,洪山镇获一等奖。5月,《中共洪山党史大事记》内部发行。1996年10月,设在车家村的淄川区盆景根雕艺术家协会盆景作品获全国第三届赏石大展一等奖4件,二等奖12件。1997年3月,获淄博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2000年至2002年广场文化活动活跃,建2个老年活动站,举办10次文艺演出比赛。
1958年9月,成立公社科学研究委员会。1975年11月,成立公社农科所。1988年3月,成立洪山镇科学技术委员会。1989年4月,设科技副镇长。1990年黉阳化工厂生产20%复方三唑铜悬浮剂获淄川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底持证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系列2名,经济会计系列61名,工业工程系列45名。1991年12月,淄博发达实业公司生产的家用甲醇灶获国家专利。1993年3月,黉阳化工厂生产的苗病灵拌种剂、15%三唑铜、锌乳粉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销洽谈会金奖。4月,建25个村企科技服务组,成员153人。任命村科技副主任20名,企业科技副厂长(经理)5名。6月洪山镇科技工作顺利通过区级达标验收。1997年持证农民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332名,其中助工以上职称291名。2002年有2个科技示范村、2个饲养科技示范户、企业科级服务队5个。
1955年,建立洪山地区卫生院,占地1100平方米,房屋814平方米,职工15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病床10张。1956年,建双省、车宋、蒲家3个门诊所。1960年建大队卫生室5处,农村卫生员10人。1972年,20个大队全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1992年11月洪山镇投资52.8万元建镇卫生院1564平方米门诊楼;1994年10月,市卫生局批准为淄博市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1997年10月,投资82万元建1563平方米的病房楼;1998年12月,获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爱婴卫生院称号;1997年—1999年获全省百佳医院称号;2002年底有职工65名,专业技术人员61名,房屋3127平方米,设科室20个,病床50张。村级卫生室20处,乡村医生48名,中级职称人员2名,个体诊所6处,单位保健站12处。
人民生活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逐渐好转。1951年2月,土改结束,仅蒲家、马家、西省、三民四村统计没收地主富农土地1081亩,房屋417间,分给750户贫雇农,县政府统一颁发土地房产证。1958年,人均收入39元,农民以小麦、玉米、瓜干为主粮。1968年人均口粮155公斤。1971年12月,五松山深水机井建成,解决车家、宋家、十里、董瓦、解庄吃水问题。1978年2月,全镇村村通电,30%家庭已用上电视、冰箱、洗衣机。1987年7月,建镇敬老院。1993年3月,全镇(土峪、田庄、贾石除外)社会化供水,通过达标验收。1994年2月,车宋、洪山、杨家、解庄、西省、红卫等6个村被区委、区政府命为“小康先进村”。2001年建成电话镇。2002年底电话装机总量10217部,装机率78.6%。有线电视普及到户,户均洗衣机0.63台,电冰箱0.53台,摩托车0.73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71元。
中共地方组织1949年冬,党组织活动公开,建东工村党支部。1951年4月,建洪山镇、马家乡、双省乡、车宋乡、蒲家乡、土峪乡6个乡(镇)党支部。1956年9月,建中共洪山镇总支委员会。1958年8月,建中共洪山人民公社委员会。1959年9月建15个基层党支部。1960年6月,建中共洪山城市人民公社委员会。1962年2月,恢复中共洪山人民公社委员会。1969年11月,中共洪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1971年10月,恢复中共洪山人民公社委员会。1973年1月,成立公社工办党总支,组建工业办公室7个下属党支部。1982年1月建中共洪山镇委员会,5月,建镇街办党总支委员会。1986年12月,建中共洪山镇纪律检查委员会。至年底,镇党委辖2个党总支,35个党支部,725名党员。1987年5月,建中共洪山镇离退休人员总支委员会和下属13个离退休人员党支部。1995年5月,建中共洪山镇北工村总支委员会。1997年5月,建蒲家村、车宋村党委。2002年,镇党委辖2个村党委,2个党总支,21个村(居)党支部,6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4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党员1164名。
基层政权建设1951年4月,建洪山镇人民委员会。1955年10月,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成立政社合一的洪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59年4月,建车宋、东省、解庄、北工、马家5个大队(管理区),辖15个核算单位。1960年6月,建洪山城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设钢铁、厂里、农业3个管区。1962年2月,恢复洪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3年2月,建东工、北工、三民、太和、矿务局机关5个居民委员会。1967年3月,成立洪山人民公社革命生产委员会;4月,成立洪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2年1月,撤销东工居民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洪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年1月撤社,建洪山镇人民政府。1984年8月,撤销生产大队,建村民委员会。1986年10月,建涧北居民委员会。2001年3月,洪山村、太和村、洪山居委会、太和居委会、北工居委会、涧北居委会分别更名洪山社区居委会、太和社区居委会、大街社区居委会、南工社区居委会、北工社区居委会、涧北社区居委会。
群众组织1958年9月,建立共青团洪山人民公社委员会、洪山人民公社妇女联合会。1965年2月,洪山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协会成立。1970年5月,建洪山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0年,贫协撤销。1983年4月,建洪山镇科学技术协会。1987年1月,淄川区盆景根雕艺术家协会在车家村成立; 1988年6月,建洪山镇老龄工作委员会。1990年11月,洪山镇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2月,撤销老龄委。2001年7月,洪山镇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2002年下设48个基层工会。
洪山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故里,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4.6万人,辖24个村(居)。近年来,洪山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环境立镇”战略,全镇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镇综合实力进一步得到提升。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上交国家税收185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3万元。 洪山镇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民营经济发展活跃。以崇正水泥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外经外贸呈现新亮点。2003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47亿元,外贸出口强劲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 加快建设聊斋文化旅游名城,以蒲松龄生活、《聊斋志异》故事为主线,相继建成了聊斋城50多个景点,2003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淄博)聊斋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洪山的对外形象。立足城郊优势,洪山镇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朴的民俗风情,开发的“农家乐”生态游项目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新选择,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全镇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充分展示了洪山镇的新兴魅力。
放眼未来,洪山镇确定了实现“一个目标”,抓好“两个重点”,强化“三个战略”,实现“四个突破”,加快建设“经济强镇、旅游名镇、绿色城镇”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全镇上下将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新的作为建设洪山更加美好的未来。
西街村位于哪里
人物原型是原永宁县委副书记、兼闽宁镇委书记李双成。李双成为让扬水站早日竣工,他啃干馍、睡渠背,日夜奋战。2004年,年仅51岁的李双成在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殉职。在送葬会上,闽宁镇自发赶来送别李双成的群众达到2000多人,整整坐了20辆中巴车,就为了看他们的好书记最后一眼。
一:人物简介李双成1953年3月出生于银川,是中共党员,1971年参加工作,生前为永宁县常委、纪委书记。
李双成出生于银川郊区八里桥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边上学边劳动,锻造了勤劳朴实的品性。他天性聪颖,好学上进,1972年光荣入伍,参军的第一年就入了党,第二年荣立三等功,第三年提干,成为了400名银川新兵里第一个提干的人。
2004年12月10日,李双成在工作的途中遭遇了交通事故不幸殉职。
二:工作经历1971年李双成参加工作;
1993年6月,李双成任中共银川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
2000年3月,李双成任中共永宁县委常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4年3月,李双成兼任永宁县闽宁镇党委书记;
2004年11月,李双成任银川市政府研究室(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2004年12月10日,李双成在工作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殉职。
三:人物事迹李双成曾当过农民、供销社售货员、部队战士、公安干警、纪检干部。所以当他当上领导之后,他密切的联系群众,勤政为民,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地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品质获得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特别是兼任闽宁镇党委书记后,认真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了闽宁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李双成同志一身正气,甘于奉献,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他把维护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的行动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李双成是新时期全区广大***员的优秀代表,根据生前的一贯表现,宁夏自治区党委追授李双成同志为优秀***员。
西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以北l4公里,口镇镇政府南部。村东部与南、东、北三街犬牙交错,西、南两面分别与太平、冶庄二村相邻,口姚公路穿其北境而过。现有人口2648人,耕地1752亩,是莱芜市经济强村。
西街以地处口镇——吐丝口,又名土子口,东西大街西部而得名。西街村现有42姓。据史料记载,土子口建于周朝,则西街村的先民们早在2000多年前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明嘉靖年间已有西街之名。1939年,李光亭任村长: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西街村建立了人民政权,杨西俊任支部书记,王宪法、赵继泽、申淑端先后任村长。1955年,西街建立初级社;1956年春,全村加入高级社,西街、北街两村合办一个社,取名“新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由魏学业任书记,王宪法任主任;1957年春,西街和北街两村分社,西街村称“新华社”,杨西俊任书记,王宪法任主任;1958秋成立人民公社,村实行军事化管理,西街、南街、冶庄3个村为一个营,教导员申可玉,营长王宪法,副营长韩传喜;西街下设5个连,每连一名书记。1960年口镇“四街一村”为一个大队——口镇大队,1961年恢复西街大队;1984年改称西街村民委员会。1995年西街村建立村党委,这是莱芜市第一个村级党委。一直属口镇管辖。
西街村占据吐丝口的西半部,面积大,历史久,人们为了交待清楚某个地方的位置,或以建筑或以自然景观或以传说或象形等方式命名了许多小的区域,如西门里,三里庄,西南园,桥头,“牛角子”,盐店十几个区域。这些区域的范围虽不很精确,但为人们所熟知。其中以“南阳沟”最为著名,1947年2月20日,口镇攻坚战便从这里打开缺口,消灭了-军2万人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口镇“清咸丰年间筑石寨,称博济寨”。寨墙年久失修,民国初年,赵家村绅士宁子彬主持重修,重修后的寨墙上窄下宽,墙基宽约10米有余,顶部宽约5至6米,墙上设有墙垛,墙垛上面有枪眼,每隔百十米便有一岗楼,岗楼略探出墙外尺许,三面设有枪口、炮眼,这增强了其防御能力,可三面迎敌,且为防攀墙而上增加了障碍。圩子墙外有一圩子濠,通过五个城门与外界相连。寨内有“义务丁”(当时家中拥有五亩地者须出一丁一枪,义务防守,是为义务丁。归寨主宁子彬调遣)和“保卫团”防守。坚固的城墙,严密的防御措施,使吐丝口多次免遭匪患。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地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清末民初口镇商业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时期,“商业为莱芜之最”。西街村因其地处西通泰安,东达博山的要道两旁,更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商业繁华一时。
西博济寨办公驻地位于西街隅头子的西北角上,园内旗杆高耸人云。博济寨以“艺赡”为商号办有铁工厂,木工厂,丝工厂,布工厂等事业,当时在莱芜是第一家。铁工厂和木工厂在西街隅头子(“隅首”的俗称)以西的街道两侧,铁工厂以生产生活用品如铁壶、铁锅等为主,可以造枪,当时“义务丁”所用0基本上都是铁工厂生产的,53块银元一杆。西街申孝端等在里面做过工。木工厂在路南侧,聘请博山焦鲁彬师傅传艺,西街赵继泽、韩玉民等都从中学过手艺。
除以上公办厂子外,更多的是个体私有经济,位于西街的商号、店铺占了整个吐丝口的一半。当时章丘、宁阳、博山、胶东以及莱芜境内其他地区的很多人都来此开设商号做买卖。莱芜县立东盐业公司(老百姓称“盐店”。1935年后改为义东盐业公司)是外地人在西街开的最大的商号,立东盐业公司老板姓孙,是南方的大资本家,当时盐店拥有上百间的房屋,上千万的家财,宁子彬主持重修博济寨时,所需钱款盐店便出资一半。盐店上通官府,家中养有军队——“盐巡”,设有旱牢、水牢各一座,用以查私盐,垄断盐的经营权,整个莱芜所需盐都要从这里购买,每天赶着毛驴,提着布袋,挎着篮子排队买盐成了当时口子街的一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盐店停业,1945年,日本人占领口镇,拆了盐店的房子修了东门里的炮楼子。
“复兴”是西街村人开办的最大的一个商号,创始人申荣光,当时是莱芜县第二区区长,财政局局长。“复兴”拥有酒店,油坊,铁器铺,药房,酱园,钱庄等商业,生意兴隆,后由申荣光的5个儿子申玉昌、申玉润、申玉华、申玉莹(字秀甫)、申玉琪共同经营,其中申玉莹是总掌柜,他还担任着吐丝口镇长。“复兴”七代未分家,店铺、宅院散居西街各处,家宅和店铺皆盖楼房,现在位于隅头子以西路南还保留有当时“复兴”所盖的砖木结构楼房1座,这座楼房本用来开“洋油公司”的,但未及正式开业,即爆发了卢沟桥事变,随即停业,虽历经百年,这座楼仍十分坚固,现在已成为村民耿元华的酒楼。
申氏几代人富有经济头脑,懂经营,善于把握商机。申氏家业第一次迅猛扩张源于申荣光,其时盛传钞票要贬值,吐丝口商家纷纷囤货,坐以观望。身为区长、财政局局长的申荣光以其敏锐的政治和经济视角认为钱只能会实,决不会贬值,于是将其所有店铺全部敞开供应,并不断从外地引进货源,买卖甚是红火,其他商店的老板很多这时还将自己手中的钞票到“复兴”店铺中兑成货物,想等到钞票贬值后捞一笔。一年后,就在复兴大赚特赚时,钱越发实了起来,申氏就这样积累了经营的资本。在经营上他们讲究以诚为本,薄利多销。80多岁的韩传吉老人回忆说,那时去复兴酒店打酒,复兴给称9斤8两,回家称称就10斤一、二两;卖给复兴粮食,在家称50斤,到复兴里一称就涨好几两。正因如此,复兴商号的生意做的如火如荼,以酒店为例,别的商号每个月只蒸一两天酒,而复兴每个月都蒸二十七、八天。可能与门第有关,现在申氏家族的后代很多人仍以经商为主,买卖干得不错。
在西街当时其他商号还有“顺香斋”南肠老店(清道光年间历城商人苏志廷所建)、“明德堂”(章丘曹氏所开)、“福聚堂”药铺,“会英居”饭店(西街韩诗传,魏巡仙,申云龙,黄五等合开),“源聚恒”酒店(韩裕仁、韩申书,郑西庆合开),“丰裕”钱庄(鹁鸽楼刘仲莹家所开),“人和”铁工厂(在西南园,西街许东来所开),“恒兴”铁工厂(牛泉上庄王玉章开办),“仁昌”窑货店(许同仁、许同礼兄弟合开,)“和盛”窑货店(方廷贵开办,还代理油果铺,兼制月饼、糕点等),“东(义)胜永”窑货店(李光庭、李光贵、李光襄兄弟所开)等。其中窑货店大都聚集在关帝庙至桥头以西的路段上,很是繁华,每逢二、七口子集,这里人山人海,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络绎不绝,有“聚宝盆”之称。当时有人以西门外5大亩水浇地换窑货市里3间屋的地处,屋主坚决不换。
与商号同碧生辉的是西街的旅店业。从窑货市往西,散布着邵家店,李家店、谷家店、黄家店、申家店、韩家店,还有南店、北店等。众多的旅店中李家店最大,邵家店、谷家店常年有回族人居住,以宰牛为业。众多的旅店为远道的经商者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西街人的收入。
沧海桑田,由于市场迁移,道路规划,这里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了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永久回忆。
在战乱中,西街的经济曾一度遭到破坏,停滞不前,但只要有良好的机遇,西街人总以其敏锐的经济意识走在潮流的前面。1949年春,西街成立了当时全县第一个供销合作社,有韩传法、刘思环、韩玉栋3人管理,韩传法任主任。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给以后全县供销社的发展起了示范带头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街村的经济更是一日千里,他们面对村中人口多,土地少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坚持工业立村的发展思路,在-杨全成的带领下,从1986年起,西街以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建起了24个经济实体,成立了全成实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到2500万元,上交税金1000多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烙火烧、贩青菜,搞屠宰,开饭店,办厂子,个体私营业户达到320余户。现占地100亩的工贸个体私营园区和商业一条街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机械加工、稀土合金、木器加工、路桥工程、化工产品、养殖、饮食服务等一系列经济群体,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街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中开通了“两纵两横”四条水泥路,实施旧村改造,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两个居民楼小区,258户村民住进了小洋楼,省委书记赵志浩、-等***视察后,对西街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9月,西街全成实业公司顺利完成由集体经济到股份制经济的转轨,成立了山东省莱芜市全成实业有限公司,从而又一次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西街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政治要地。如前文所述,博济寨的办公地一直在西街。近代1948-1953年间,0莱芜县委及其所属机关如法庭、武装部西街第一居民区等便在今西街小学附近。50年代口镇公社设在西街和北街地域上,至今其办公处尚存。
1957年3月,在西南岭建立口镇兽医站,后改称口镇畜牧兽医站。1959年7月,口镇公社在兽医站南边建立民办中学一处,招生两个班,学生100人。山口陶洋、赵家村刘训东、太平陶振泮等在此任教。1961年3月迁往莱城,改名为莱芜技工学校。后口镇公社在这里建立拖拉机站,1981年4月,雪野灌溉局在韩家林建实验站l处。1999年,市林业局在西街村征地150余亩,建立莱芜市林果科技示范园。
西街村人自古重视教育。清朝韩阶平课子读收,捐资修学,创办英蓉书院,倍受县令纪淦赞誉。王文芹,苦苦以求,60多岁应考,感动了皇上,被敕为恩赐翰林的故事至今被人传为美谈。民国初年,韩裕让(字伯仁)、韩传训叔侄俩就先后留学日本: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街村委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仅1995年以来就为各级各类学校捐款达50万元。村0了185名大学生。其中,韩向敏清华大学毕业后,现留学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攻读化学博士。
西街村多忠义志士。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们都以满腔热血投入革命洪流中去。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西街就有60余人参军,并且多人立功,其中韩传烈在抗美援朝中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为国捐躯者达23位,其中韩玉学烈士,李光亭村长事迹更广为人知。勤劳朴实的西街村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自己祖国的热爱,1948年11月,韩布文、杨西俊、耿俊兴、亓连富等人带领西街村35人南下支前,历时7个月,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载誉归来。1953年,在统购统销中,西街村民勇跃交售爱国粮4万多斤,其中谷胜启带头交售爱国粮,郭庆元多交爱国粮还受到了县委领导的好评。近几年来,西街村人更是尽自己所能支援国家的各项建设。西街村富了,但西街人爱国情怀没有变。
现在许多西街村人由于工作的需要散居于全国各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他们之中有海军宣传部部长韩铁民,原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玉玺,地级干部韩乐三,申法端,中国保险报社总编室副主任韩国卿,山师大数学系教授李永生等。
西街村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光明的未来,在今后的岁月里他们定能创造更加骄人的成绩。
西街村附近有山口东岭扬水站、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关于“洪山镇的洪山镇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香旋”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洪山镇的洪山镇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洪山镇的洪山镇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概况:淄川区洪...
文章不错《洪山镇的洪山镇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