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蜀大地的诗句

网上有关“关于巴蜀大地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巴蜀大地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描写巴蜀的诗句

1、明·史鉴《送人游巴蜀》

原文选段:

雪消巴蜀水初生,此日逢君买棹行 。

释义:

巴蜀的大雪融化了导致水面开始上升,这个时候刚好赶上你要买船出行。

2、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原文选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释义:

您问什么时候回来,这个真的很难说得准。巴山连夜下着暴雨,涨满了秋池。什么时候回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告诉你,巴山夜雨况味。

3、唐·杜甫 《天边行》

原文选段: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释义: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耕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4、唐·杜甫 《上兜率寺》

原文选段: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释义:

兜率知名的寺庙,真理都汇聚在这个法堂之中。江山里有巴蜀地,栋梁之才自然很多。

5、唐·杜甫 《天边行》

原文选段: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释义: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骛后面飞着鸿鹊。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2.赞美巴蜀的诗句

赞美巴蜀的诗句

1,《送人游巴蜀》明代 史鉴

雪消巴蜀水初生,此日逢君买棹行

译文:巴蜀地大雪融化水面开始上身,这个时候刚好赶上你要买船出行。

2,《重阳前二日合川淩泽欣兄邀登龙多山得诗四首 其一》当代 陈仁德

登山拨去几重云,巴蜀苍茫此界分。

译文:登上山峰拨开几层云雾,巴蜀之地苍茫景色在这个地界甚是分明。

3,《天边行》唐代 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译文: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4,《寄行简》唐代 白居易

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

译文:去年的春天我还在西边征战,在巴蜀之地当官做事。

5,《上兜率寺》唐代 杜甫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译文:兜率知名的寺庙,真理都汇聚在这个法堂之中。江山里有巴蜀地,栋梁之才自然很多。

3.有关巴蜀的诗句

《寄行简》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

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

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

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

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一室》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一室他乡远,空林暮景悬。正愁闻塞笛,独立见江船。

巴蜀来多病,荆蛮去几年。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

《天边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4.有谁知道有关描写巴蜀山水的诗词

巴蜀竹赋

渝西永川,茶朱竹翠;川南宜宾,水碧山青。四闻八名,游士如云。绵绵兮五千载,巴蜀竹海;济济乎无数众,华夏骚客。北有西安古都,南下昆明美市,西抵成都悠城,东接重庆江州。风光赚天府之国,物化天宝;良才称古今之奇,地杰人灵。古始巴蜀,今至川渝,皆盆地一家,倚四面山川,秦岭横断,河汉灿烂,奇花异石,以竹君子。看茶山竹海,十面埋伏;端蜀南竹海,四方蜀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沙积塔成。厉精图治勤播种,呕心沥血苦耕耘。愚公能移山,精卫有填海。巴蜀淳朴卓萦,竹海遐迩闻名。雅文昭昭,车载斗量启能尽;贤人厚情,累牍连篇讵可吟。

茶山竹海,茶香竹幽,空气清新,天然闲居,金盆净湖,翠竹山庄;蜀南竹海,溪甜泉甘,烟波浩渺,飞瀑高悬,曲径通幽,古刹梵庙——皆秀色可餐矣!

银河泻碧水,瑶池降广坪,怀珠蕴玉,飞火流金。危楼百尺不见竹,崇山千丈竹以荫。上可竹尖破天宫,下有竹根动地冥。古之有云,天下粮仓在巴蜀,粮之不尽;今者有言,华夏竹海有川渝,竹者是君。情乎!山水之间巴蜀情!美乎!草木之上竹君美!雄乎!华夏之内天府雄!

夫春风温暖,夏雨滋润,秋日艳阳,冬雪晶莹。梅兰竹菊,谓之四君子,梅以傲雪不逊之,兰以幽雅清高之,菊以冒霜吐颖之,唯竹以正直有节之!

巴 蜀 行 吟

蜀 道 难 行 蜀 僧 行,

蜀 相 开 国 蜀 女 倾。

治 乱 兴 亡 多 少 事,

自 有 英 雄 唱 大 风。

5.描写川蜀的诗句

1、《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在巴蜀作客其间所作。奔流不止的长江好像因为我的悲伤而停了下来,而我这个远游万里之人正在想着早日回到家乡,更何况现在已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季节了,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2、《寄虞山王石谷》

清·恽格

东望停云结暮愁,千林黄叶剑门愁。

最怜霜月怀入夜,鸿雁声中独倚楼。

日暮黄昏十分,像东面望去,之间那云朵凝结,日暮诗人哀愁,在这剑门山上,成千上万可树木,树叶已经变得枯黄,最使人感到悲凉的是,那微寒的月光照向身体,在这哀鸣的大雁声中,独自倚靠着楼阁。

3、《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是以转述的口吻描写巴蜀的景色。我听得别人传说,四川地方,每多极狭极小的路,又是高高低低,很不容易行走的。那里的山,好似从人面前突然耸起;山上的云,又好似靠着马头上发生出来。还有那茂盛的花树,笼罩着陕西栈道;春天的流水,围绕着四川城垣。要知道人的命运,原有定数,何必前去问卜,找寻那严君平一流的人物呢!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首联便点出自己被贬谪到巴蜀之地,几十年来都没有离开,抒发了内心的不平,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词汇,渲染自己压抑已久的激愤心情。

5、《蜀道难》

噫吁,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噫吁:见物惊诧而发出的叹声,蜀地方言。多么高大险峻啊!蜀道的艰难,比上青天还要难啊!诗人凭空起势,用惊讶的口语唱出了对蜀道艰险的感叹。后人常引用这几首诗,描绘蜀道的险峻艰难,或借以夸说某种事情之难。

6、《幸蜀西至剑门》

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四川剑门地方,山峰像剑一般,横亘在云霄里,形势险峻得很,我因为避安禄山的乱事,出来巡狩,现在已经平静,可以坐着车子回来了。仍从这条路上经过,见山和翠色屏

6.关于大地的古诗有哪些

1.《无题》

年代:近代 作者: 鲁迅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2.《偈颂一百零二首》

年代:宋 作者: 释慧远

山僧有个不是,丧尽衲僧巴鼻。

惊回陕府铁牛,吞吐山河大地。

3.《清平乐·人间喘汗》

年代:宋 作者: 刘克庄

人间喘汗。无计翻银汉。有个至人来震旦。宴坐补陀岩畔。吾闻福寿难量。待看海底生桑。乞取净瓶一滴,普教大地清凉。

4.《偈颂一百零二首》

年代:宋 作者: 释慧远

大地毗同岚起,人天觉树摧。

白云归大壑,惨雾结成堆。

淼淼江天门,声声唤不回。

5.《偈颂一百零二首》

年代:宋 作者: 释慧远

大地山河不现,虚空冷汗通身。

拄杖头边路绝,髑髅眼裹抽筋。

6.《颂证道歌·证道歌》

年代:宋 作者: 释印肃

证实相,无人法,

不用尺刀并寸甲。魔军尽总证菩提,

大地须弥一芥纳。

7.形容大地的诗句,1

1、春姑娘来了,她手携七彩瓶,飘舞于空中,一不小心,绿颜色泼洒了出来,于是,大地到处一片新绿。

嫩绿的小草,浅绿的柳芽,碧绿的菜地,油绿的田野,青翠的竹笋,苍翠的松柏……

啊,春姑娘,春天的使者,感谢你的不经意,带来了一片新绿,带来了美好希望!

2、我爱这土地

——艾青

(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我最爱的一首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

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远古的东夷人与蜀地的巴人是同一血脉的吗?

唐门所在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许多人只知道,那是一个半山腰,而唐门所在这座山的山顶有一个令人胆颤心惊的名字,——鬼见愁。

从鬼见愁悬崖上扔出一块石头,要足足数上十九下才会听到石落山底的回声,可见其高,也正是因为这十九秒,尚超过十八层地狱一筹,故而得名。

一名身穿灰衣的青年正站在鬼见愁顶峰,凛冽的山风不能令他的身体有丝毫移动,从他胸口处那斗大的唐字就可以认出,他来自唐门,灰衣代表的,是唐门外门弟子。

他今年二十九岁,因出生不久就进入唐门,在外门弟子的辈分中排名第三,因此外门弟子称他一声三少。当然,到了内门弟子口中,就变成了唐三。

唐门从建立时开始就分为内外两门,外门都是外姓或被授予唐姓的弟子,而内门,则是唐门直系所属,家族传承。

此时,唐三脸上的表情很丰富,时而笑,时而哭,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掩盖他的那发自内心的兴奋。

二十九年了,自从二十九年前他被外门长老唐蓝太爷在襁褓时就捡回唐门时开始,唐门就是他的家,而唐门的暗器就是他的一切。

突然,唐三脸色骤然一变,但很快又释然了,有些苦涩的自言自语道:“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十七道身影,十七道白色的身影,宛如星丸跳跃一般从山腰处朝山顶方向而来,这十七道身影的主人,年纪最小的也超过了五旬,一个个神色凝重,他们身穿的白袍代表的是内门,而胸前那金色的唐字则是唐门长老的象征。

唐门内门长老堂包括掌门唐大先生在内,一共有十七位长老,此时登山的,也正是十七位。就算是武林大会也不可能惊动唐门全部长老同时出动,要知道,这唐门长老之中,年纪最大的已经超过了两个甲子。

这些唐门长老的修为,无一不是已臻化境,只是转眼的工夫,他们就已经来到了山顶。

外门弟子见到内门长老,只有跪倒迎接的份,但此时,唐三却没有动,他只是静静的看着这些脸色凝重的长老来到自己面前,挡住了所有的去路,而在他背后,是鬼见愁。

放下三朵佛怒唐莲,唐三投下最后那恋恋不舍的一眼,嘴角处流露出一丝欣慰的微笑,他毕竟成功了,努力了二十年,他终于完成了这唐家外门暗器的巅峰之作,那种满足的成就,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此时此刻,唐三觉得对自己来说,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违背门规也好,生死存亡也罢,似乎都随着眼前这三朵盛开的唐莲而告一段落,佛怒唐莲,这世间最霸道的暗器诞生在自己手中,还有什么比令这浸*在暗器上一生的唐三更加兴奋的呢?

“我知道,偷入内门,偷学本门绝学罪不可恕,门规所不容。但唐三可以对天发誓,绝未将偷学到的任何一点本门绝学泄露与外界。我说这些,并不是希望得到长老们的宽容,只是想告诉长老们,唐三从未忘本。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

唐三此时的情绪很冷静,或许,这是他一生之中最冷静的时候。看着山腰处唐门那大片古香古色的院落,感受着这属于唐门的空气,唐三的眼睛湿润了。自从他懂事那天起,可以说,就是为了唐门而生,而此时,也该为了自己一生中的追求再为唐门而去了。

长老们都没有说话,他们此时还没能从佛怒唐莲的出现中清醒过来。两百年,整整两百年了,佛怒唐莲竟然在一个外门弟子手中出现,这意味着什么?这霸绝天下,连唐门自己人也不可能抵挡的绝世暗器代表的绝对是唐门另一个巅峰的来临。

看着长老们低头不语,唐三粲然一笑,“唐三的一切都是唐门给的,不论是生命还是所拥有的能力,都是唐门所赋予,不论什么时候,唐三生是唐门的人,死是唐门的鬼,我知道,长老们是不会允许我一个触犯门规的外门弟子尸体留在唐门的,既然如此,就让我骨化于这巴蜀自然之中吧。”

唐三那平静甚至有些兴奋的声音终于将长老们惊醒,当长老们抬起头看向他的时候,只见一层乳白色的气流瞬间从他身上蔓延开来。

“玄天宝录,你竟然连玄天宝录中本门最高内功也学了?”唐大先生失声说道。

轰的一声炸鸣,当众位长老同时后退以防不测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却是全身**的唐三。

唐三笑了,他的笑容很灿烂,“**而来,**而去,佛怒唐莲算是唐三最后留给本门的礼物。现在,除了我这个人以外,我再没有带走唐门任何东西,秘籍都在我房间门内第一块砖下。唐三现在就将一切都还给唐门。”

“哈哈哈哈哈哈哈……”唐三仰天狂笑,猛地向后迈开脚步,此时此刻,众位唐门长老突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得及阻止他,他那在白光笼罩中的身体,闪电般扑向前方的鬼见愁,高大昂扬的身躯腾空而起,朝那山间的云雾迈去。

“等一下。”唐大先生终于反应了过来,但是,此时他再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云雾很浓,带着阵阵湿气,带走了阳光,也带走了那将一生贡献给了唐门和暗器的唐三。

时间似乎已停滞,唐大先生双手颤抖的捧起面前那三朵唐莲,他的眼睛湿润了,“唐三啊唐三,你这是何苦呢?你带给我们的惊讶实在太多太多……”

“大哥。”二长老上前一步,“何必为这叛徒神伤?”

唐大先生的目光瞬间变冷,全身寒气大盛,瞪视着二长老,“你说谁是叛徒?你见过一个叛徒在得到本门最高秘籍之后会不逃?你见过一个叛徒会以死明志?你见过一个怀有足以毁灭唐门任何高手的绝世暗器却将他作为最后的礼物送给唐门?唐三不是叛徒,他是二百年来,本门最出色的天才。”

二长老一呆,“可是,他偷学了本门……”

唐大先生骤然打断,“如果你也能做出佛怒唐莲,你偷什么我也可以不管。你错了,我也错了,就在前一刻,我们竟然眼睁睁的看着唐门再次辉煌的机会从眼前溜走。”

众位长老围了上来,他们的神色都很复杂,有困惑,有伤感,有叹息,更多的还是遗憾。

“你们什么都不用说了,传我令谕,命本门弟子全体出动,鬼见愁下寻觅唐三,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同时,从这一刻开始,唐三晋升为本门内门弟子,如果他还活着,将是我这掌门之位唯一的继承人选。”

“是,掌门。”众长老同时躬身遵命。

如果唐三此时还在这山崖之上,还能听到唐大先生的话,即使是死,他也一定会很欣慰,他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可是,这一切都来的太迟了一些。

鬼见愁,那扔下一块石头也要数上十九秒,似乎超越十八层地狱的存在,又怎么可能允许一个活人被云雾释放而归?唐三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另一次命运却刚刚开始。

试论秦唐时期都江堰的历史贡献?

当然,金沙遗址所显现的文明特征也有与三星堆文明不同之处。三星堆文明是以青铜器见长,而金沙遗址是以玉器见长。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晚期张仪筑“成都城”,但金沙遗址表明成都早有城市存在,却不为后人所知。根据出土的文物,可以断定古蜀国的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当时的金沙,已经是商周时期蜀文化中心遗址,分布面积在平方公里以上。同时,随着附近宫殿遗址的被发现,金沙曾是古蜀国的国都这一猜测也被证实。

金沙遗址曾是古蜀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然而,这样一个繁盛的王国的首领到底属于传说中古蜀王的某一位,还是另有其人?为何史料中竟无人提及?

古蜀国和古蜀人到底来自何处,千古以来都是一个谜团。在发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之前,人们曾发掘出宝墩文化遗址。宝墩文化是一种石器文化,而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是一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古蜀先民的生产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从石器发展到青铜器,这两种不同水平的文明是如何过渡的呢?从时间的延续性和文物特征的相似性上,已经可以确认金沙遗址直接承接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并发展壮大,三星堆和金沙先后都曾是古蜀国的国都。那么,古蜀国为什么要将都城从三星堆迁到金沙呢?

最为怪异的是,如此辉煌的金沙古城,为什么没有被任何一部史书记载?为什么史书中有古蜀国的信息,却没有它的城市的描述呢?

在历史上,对于古蜀国,西汉史学家用了八个字来描述: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八个字掩盖了历史真相,在人们的心目中,巴蜀之地是蛮荒,是不毛,是瘴疠弥漫的地狱,是虎狼横行的边陲。

幸好,逝去的古文明一个个被发现了,哪怕被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消失的古国景象也像潮水般不可遏仰地重现在今天我们的眼前。事实告诉我们,成都平原也是一个文明之花长久绽放的土地,拥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精神生活。

创造这个伟大文明的古蜀人,源自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流域上游的氐羌族部落,是与华夏族的祖先发源于同一地域的。他们在成都平原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早期城市,在城市周围进行农业耕作。在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的养育下,古蜀人经营着发达的种植业,发展着畜牧业,从事着工商业。

随着人口增多和生产力发展,古蜀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古蜀国。在这个国度里,宗教的地位至高无上,每一个蜀王本身也被传说赋予神秘的力量。大量国力运用于宗教事物,祭祀的花销惊人。

古蜀国文明繁盛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同时期黄河流域文明大不相同。古蜀人穿着左衽的细苎麻布衣或丝衣,有的衣服上还绣有龙、云、人面、回字的图案,衣服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长,像长着尾巴一样;他们梳着高高的椎型发髻,贵族还戴着莲花高冠。他们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中装盛酒浆。他们将海贝作为法定货币进行买卖,而且还把海贝作为财富的象征,或收藏或陪葬。

当成都平原古文明到达它顶点时,古蜀国北控汉中地区,在汉水上游与楚、秦、巴角逐;南包凉山州及云南北部,役使着氐羌及西南夷众多部落;东边称霸川东,与巴、楚相抗衡。而当时开放的文明中心成都,就像太阳一样,向东亚大陆的西南隅放射着文化的光芒。

发型与古蜀政坛的风云变换

古蜀国人的政治生活是怎样的,在众多遗址被发掘之前,没有人知道。人们只是通过传说知道有古蜀国的存在,知道有几位具有神话色彩的古蜀王曾在这里领导他的臣民。而其中的细节,无从猜想。

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一斑以窥全豹的机会。

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两种青铜人头像,一种留着长长的辫子,一种则把头发盘在脑后。在古代,不同民族的发型一般是不相同的,在三星堆出现的这两种青铜人头像,难道也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民族吗?留着不同发型的青铜人头像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唯一的线索是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像提供的。1986年,从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数十件青铜人像:有断为两半的青铜大立人,也有只残存头部的青铜人头像。在青铜器时代,青铜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这些青铜人无疑拥有着辉煌的历史。在能辨认出发型的64件青铜人像中,发型只有两种:一种长长的辫子拖在脑后,考古学上称之为“辫发”;一种头发卷起来,用笄系在脑后,叫做“笄发”。三星堆人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的“笄发”花样颇多,有的在头顶上扎了个蝴蝶结,有的把头发盘在前额像羊角一样高高耸起,青铜大立人梳的就是“笄发”。当以祭祀坑为单位统计他们的发型时,又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号祭祀坑辫发铜像有9个,笄发的有4个;二号祭祀坑有辫发的铜像则是38个,笄发的是13个。为什么祭祀坑中“辫发”铜像与“笄发”铜像数量不相等呢?

要了解两种铜像各自所代表的含义,就必须想弄清哪些民族爱留辫发,又有哪些民族爱梳笄发。但是,辫发和笄发是古人经常梳理的发型,单凭发型,想确定古人的身份都难上加难,何况要确定青铜人像的发型所代表的含义!

不过,青铜人的姿态却泄漏了“秘密”。梳着笄发的青铜人像,常常显示出神秘的气息,几乎全部跟宗教有关:那身着华丽服饰、高高站立在祭祀台之上的青铜大立人,双手无限夸大举在胸前,仿佛正陶醉于盛大的仪式之中;头戴鸟头冠、下穿鸟足裤的青铜立人,似乎正在云蒸霞蔚中飞翔;青铜神坛上的四个大力士,身着太阳彩衣,手中紧紧攥着一根神秘的树枝。这些铜像无一例外,都是“笄发”的,他们无疑都从事着与祭祀活动有关的职业。

那些梳着辫发的青铜人像,神情则闲适、安逸得多。因为身躯已经毁坏,很难从中看出更多细节。但从表情来看,他们与笄发青铜人像是不同的身份。他们是一些什么人?属于古蜀国哪个阶层?既然是青铜雕像,那么,它们所代表的群体必然不会是平民与奴隶。有人认为,跟那些与祭祀有关的笄发青铜像不同,辫发青铜像代表的是一个世俗的权力集团。这个集团掌握政治权利,也就是王权。他们是一个世俗而显赫的阶层,是3000多年前古蜀国统治阶层的缩影。

远古古代,国家权力并不是统一的,这与原始社会的影响有关。在原始社会,最大权利的拥有者是主持祭祀仪式、负责占卜吉凶的人,他们并不负责管理氏族的日常生活,不去做带领成员狩猎、指挥战斗等“琐事”。受原始社会的影响,早期奴隶社会的统治阶层一般也分为宗教与王权两个部分。青铜人像的两种发型无疑透露了古蜀国内部的政权模式:笄发铜像代表的是一个神权阶层,控制着古蜀国人的精神,充当着人与神灵的联系者与媒介;梳辫发的人们则奴役着古蜀国人的身体,驱使他们劳作、征战。按这种猜测来看,古蜀国的政权是一分为二的,两个阶层中,一个占有所谓的神权,另一个则把王权收入囊中。

那么,这两个阶层各是什么身份呢。

按照常理推测,远古时代,掌握至高无上的王权的,应该是土著民族,而掌握神权的,则可能是实力强大、让土著民族不得不做一些让步的外来民族。也许,这个外来民族就是来自于中原!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3000多年前,一支来自中原的民族来到了成都平原。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明。经过了几次接触,古蜀国对他们表示了欢迎。中原民族神秘、虔诚的祭祀仪式被古蜀国人毫不排斥地接受了。他们担当起了古蜀国的巫师。古蜀国统治者用青铜为他们锻造出一种虚无而神秘的力量。中原民族取代了古蜀国本土巫师,攫取了古蜀国的神权,古蜀国中出现了神权与王权并驾齐驱的情况。

祭祀坑中,辫发铜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笄发铜像。但数量与权力的分享是没有太大联系的。这些青铜人像中,有4个戴着黄金面罩,这也许代表着两个阶层之间的秘密协议。青铜时代,青铜固然珍贵,但黄金更为贵重。这4 个青铜人像应该代表了古蜀国的最高权力。他们中两个梳辫发,两个梳笄发,数量恰好相等,似乎是制作者在刻意维持某种平衡。

在出土的一把金杖上,刻着这样一幅神秘的图画:4根羽箭平行射穿两颗人头,箭头分别穿入两条鱼的头部,箭尾则是两只展翅的飞鸟。有人认为,两颗人头代表着梳笄发和梳辫发两个阶层,鱼和鸟是它们各自的图腾,羽箭则相当于誓言。这可能是两个阶层刻下的契约,代表者庄严和肃穆的誓言。

然而,神权与王权终究不能长期分庭抗礼。对权利的渴望注定会让两个分享神权和王权的民族爆发冲突。这种事并不罕见在商朝早期,商王的权力不是至高无上的,一个叫贞人的神职集团决定着卜筮权,假借鬼神的意志聚顶国家的方向。他们被所有臣民尊敬、信仰,是比商王还有权力的统治阶层。商王武丁继承王位后,王权才慢慢压过了神权,贞人才逐渐消失。商朝的情况跟古蜀国不会有太大区别。因此,可以这样猜测:在某一个时期,古蜀国的王权和神权是分属两个阶层,互相依存的。但慢慢的,拥有世俗世界最高地位却要向拥有神权者低头的王族们不满的情绪日益严重。他们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神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让自己的权力更大呢?!

那么,权欲进一步膨胀的王权拥有者展开行动了吗?这个猜测正确吗?三星堆遗址没有给我们答案。但这个答案在金沙遗址中找到了!

在金沙遗址出土的一条金腰带上,同样有人头、鱼、鸟、羽箭,但人头图案却从两颗变成了一颗。权力拥有的两者间,是不是有一个消失或衰落了,剩下的一个成为古蜀国真正的统治者?金沙遗址确实也找不到梳着笄发的青铜人像了,只剩下辫发铜像,王权拥有者们似乎不仅继续掌握着古蜀国的王权,还得到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神权。

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个小铜立人,梳着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像一样的辫子,腰间插着一根短杖。他头上戴着象征着太阳的高冠,手却像青铜大立人一样无限夸大举在胸前,依稀有笄发铜像的影子。

古蜀人在一场灾难中逃离三星堆,来到金沙,而这个过程中,王权拥有者趁乱抢夺了神权。

历史的真相也许就是是这样。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秦唐时期都江堰的历史贡献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千古屹一堰,万众惊双目。历史上,西蜀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后方、粮食基地,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西蜀的贡献中,都江堰又起了关键作用。艰于篇幅,本文试对秦——唐代,都江堰的历史贡献略作论述,敬请指正。

一、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公元前316年秦人统治巴蜀之前,巴蜀地区一直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之邦,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

《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一般认为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作品。该书把全国划分为九洲,巴蜀地区被划入梁洲。该书认为梁洲“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即说这里的土地是一片黑色,土质是下上等(第七等),应缴纳下中(共分九等,下中为第八等)三错(第七等、第九等也可以)的赋税,巴蜀地区的土质和赋税差不多都是最差的。它如实的反映了在修建都江堰之前,西蜀地区在全国所外的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

都江堰水利系统建成后,成都平原在短期内便跃升为秦的重要粮仓,使巴蜀真正变成了秦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过去秦、楚、齐三强长期并驾齐驱的局面。秦逐渐抛下了齐、楚,独领风骚。故司马迁说:蜀即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唐人虞世南引《风俗通》说: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倾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北堂书钞》卷74《太守上》)宋人郭允蹈说:秦于是灭六国而一天下,岂偶然哉,由得蜀故也。(《蜀鉴》)

我们这还可从秦朝廷对李冰所建三庙的态度上看出秦王朝对李冰、对都江堰的嘉奖。《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天下之后,曾下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各地所信奉所祭祀的、并有利于秦统一的名山、大川之鬼神编排为序,上奏朝廷,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和祭礼。当时全国四十六郡,经朝廷议定通过的,只有十八座,其是蜀郡就占了二座:“渎山,汶山;江水,祠蜀”。古代蜀文化属“西南夷”文化范畴,大量考古、民族资料证明,早期西南夷文化中的祭祀,都是野祭(即设祭神于野外丛林之中、坟墓之旁、山洞之中),而不庙祭。蜀王开明九世吸取了秦文化的因素,设“青、赤、黑、黄、白帝”五庙,仅限于宗庙,末及山川鬼神。《封禅书》所载渎山、江水二祠,显为秦人蜀后新立;并从它们能顺利地得到中央政府承认这一点看,当为官府所立。从文献记载看,在秦统治蜀地期间,仅李冰时立祀三所,可进一步认为《封禅书》所载蜀中渎山、江水二祠皆系李冰所立。据笔者研究,这三祠分别是祭汶山、即岷山山神的渎山祠、祭江水水神的江水祠、祭蜀王杜宇的望帝祠。

大家知道,秦末全国各地起义烽直云涌,而唯独巴蜀地区不见一支义军;甚至可以说在秦末大乱中,巴蜀是秦的最后堡垒。当秦王朝已经崩溃后,巴蜀地区还控制在秦人手里,当时的蜀郡守还带兵去前去抵抗欲入蜀境的刘邦军队,结果被刘邦部将林挚斩杀(《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这表明在秦末暴政及大乱时期,都江堰水利系统发挥了稳定蜀地、稳定统治的巨大作用。

二、在汉王朝建立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西汉早期(武帝之前),以成都平原为代表的巴蜀地区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秦末继陈胜、吴广之后,义军并起。刘邦率军攻入关中之前,诸军相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因兵众势大,背约不尊刘邦为关中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其中,汉中郡十二县,巴、蜀二郡共二十九县。刘邦十分气愤项羽的背约行径,欲起兵相攻。谋臣肖何劝道:今兵力不如项羽,与其相战,百战百败,只有死路一条;《周书》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臣希望大王去当汉中王,养其民以致贤人,收巴蜀之地,用巴蜀之民,还军攻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这才接受了封号,率三万军队进入汉中。当时人普遍视刘邦入汉中为“入蜀”。如《韩信传》说“汉王之入蜀”、“(汉)王失职之蜀”。刘邦为汉中王时,统治区域内最为富饶的地区便是李冰修建了都江堰后的成都平原。刘邦进入汉中后,即派将军林挚带领一军来收取蜀郡和巴郡。当时巴、蜀二郡仍被秦将控制,林挚斩蜀郡守,很顺利拿下、并控制了巴、蜀二郡。不久,刘邦接受了韩信的建议,开始着手出击“三秦”的准备工作,派出大量人马到巴蜀内地招兵买马,筹集粮食。毫无疑问,成都平原是重点,贡献最大。

刘邦从汉中出击“三秦”时,留肖何镇守汉中,其主要职责便是“收巴蜀租,给军粮食。”“发蜀汉米万船,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刘邦夺得天下后,在分封功臣时,力排众议,以肖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有人不服,认为他未上前线,不宜居首功。关内侯鄂千秋却认为肖何确保了前线大军所需的粮草等,理当为“万世之功”、“当第一”。刘邦又赐肖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封肖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食邑(《史记。肖相国世家》、《汉书。肖何传》)。高帝十一年六月,刘邦还曾下令,凡是当年跟随他进入蜀、汉的士卒,皆复免终生租赋徭役;高帝十二年,刘邦再次下诏,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代代免除租赋徭役。在肖何的功勋中,成都平原和都江堰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西汉初期对稳定汉政权所起的作用高帝六年,割巴郡、蜀郡各一部分出来,另置一新郡,名广汉。

这郡名本身包含了刘邦对西蜀在汉王朝建立过程中所做贡献的赞许和希望。另外,治所设在紧临成都的雒城(今广汉),也反映出刘邦对成都平原的高度关注。一般来说,经济越发展,一个地区设立的县、郡就越多,广汉郡的设立,本身就是对成都平原经济发展的认可。

西汉建立之初,不得不实行大分封。汉初分封,有“王国”和“侯国”两级。大者为王(王国),其行政级别名义上相当于郡,实际上远大于郡,大体相当于古之诸侯;小者为侯,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县。汉初两次大封诸侯王。第一次封了八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封地占全国这半。但关中、巴、蜀、汉中之地却未分封他人。铲平异姓王后,刘邦又大封同姓王,当时全国五十四郡,封于王国者三十九郡。而关中、巴、蜀、汉中之地仍未分封他人,由朝廷直辖(仅有食邑性县一级的“侯”,约当秦之彻侯)。刘邦不愿把关中、巴、蜀、汉中之地分封出去,盖因此地是他打天下的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必须自己控制。在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巴蜀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再次供粮、供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汉早期,巴蜀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又是政府经常用以赈济饥民的大粮仓。高帝二年(公元前年),即刘邦由汉中出击“三秦”的第二年,关中大饥,一斛米竟卖到五千至一万枚半两钱。换言之,即市场上根本没有米卖,到处都能看见饿死的人。《汉书。食货志上》:“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为解决粮荒,刘邦一面下令从巴蜀汉中运来大量粮食,一面令大批饥民前往巴蜀逃荒。在战败项羽之初,关中、关东因长期战争,再次出现大饥荒,高祖再令从巴蜀运粮救济,再“令民就食蜀汉。”

《汉书。食货志下》武帝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下巴蜀粟以赈焉。”《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九月,“水潦移于江南,……饥寒不活,……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

四、三国时期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派兵丁一千二百人专职从事护堰和岁修等事务(《水经。江水注》注引《益州记》)。

当时,西蜀豪族经济高度发展,各有武装,争水事件经常发生。都江堰堰官手握兵权,一方面是针对当地豪族势力,另一方面也要预防西边民族势力的骚扰。蜀汉时期,都江堰灌溉水利系统一直运行良好,与此有关。其显著效益可从在郫县设大型邸阁看出来。《三国专。邓芝传》:说“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蜀汉在境内只设了两个邸阁,先在郫县设邸阁,后来北伐时又在斜谷设邸阁。郫邸阁是筹集基地的粮仓,而斜谷邸阁则是为保证前线用粮的大型粮仓。这表明蜀汉政府是以都江堰灌区为中心筹粮军粮。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个优质的粮食基地,蜀汉才能以小小的一州之地,与魏、吴长期抗衡四十余年,并多次南征北伐。

五、唐代唐代对都江堰的管理与维修十分重视。如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高士廉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时期,曾大规模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关于“关于巴蜀大地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墨城烟柳的头像
    墨城烟柳 2025年08月30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墨城烟柳”

  • 墨城烟柳
    墨城烟柳 2025年08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巴蜀大地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巴蜀大地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描写巴蜀的...

  • 墨城烟柳
    用户083005 2025年08月30日

    文章不错《关于巴蜀大地的诗句》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