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哈巴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 哈巴河景点看点有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哈巴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 哈巴河景点看点有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北屯旅游景点
1、北屯南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位于北屯市新城东部区域,景区开发项目主要包含大型山水红色兵团文化实景演出;大型五星级酒店组团;特色旅游小镇;南湖殊院、佛学院;游乐城、欢乐谷、南湖商业水街等。
2、西海风情园:西海风情园(一八八团布伦托海西海风情园)距北屯22公里,距阿勒泰市82公里,项目区总面积823.2平方公里,是布伦托海(小海子)淡水区与布伦托海咸水区的流口交汇处,为乌伦古海的尾闾,是北屯去喀纳斯的必经之路。
3、额尔齐斯河河谷林: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阿尔泰山南坡,沿阿尔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县以西进入哈萨克斯坦国,注入斋桑泊(现过境后即注入布赫塔尔马水库,斋桑泊已成为水库的一部分)。
4、鸣沙山: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
5、喀纳斯湖:喀纳斯湖景区由高山、河流、森林、湖泊、草原等奇异的自然景观、成吉思汗西征军点将台、古代岩画等历史文化遗迹与蒙古族图瓦人独特的民俗风情于一体,有驼颈湾、变色湖、卧龙湾、观鱼台等主要景点。
以上内容参考_百度百科- 喀纳斯湖
阿勒泰旅游怎么样,阿勒泰旅游好玩吗
阿勒泰附近有名的旅游景点就是:
1、喀纳斯。喀纳斯湖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高山湖泊,2009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湖泊”。
2、禾木乡。禾木全称“禾木喀纳斯乡”,位于新疆北部布尔津县境内,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接壤。布尔津是 一个非常整洁的边陲小城,额尔齐斯河缓缓流过,岸边有桦林和成片的向日葵,中间还夹杂着当地人洁白的毡房,让人仿若置身传说中霍比特人的家园——夏尔国。
3、白哈巴。白哈巴村(白哈巴景区)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有国防公路相通。白哈巴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之一,
4、可可托海和三号矿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
旅游景点
地理位置:龙里大草原上交通方便,龙羊公路、民高公路从草原的马郎王寨等6个坪子旁通过。电力、通讯也较方便。
景区简介:龙里大草原又叫龙里玛格诺吉大草原,总面积9万余亩,由五里坪,亮山坪等十多个大小草坪组成,其中千亩以上草坪9个,最大的亮山坪面积1.2万亩,五里坪有0.7万亩,草原地势平坦,天际线分明,为云贵高原第二平台,海拔高度在1500——1700米之间,年均气温13℃,年均降雨量1085毫米,无霜期280天以上。 龙里大草原除万亩草场外,均为原始草植被,还生长着数百亩成片的白杜鹃(木盖莲)、大白杜鹃、红花木莲等珍贵品种,数量最多、花期最长的要数罐茏花,花期从6月到11月,历时近半年之久,在草原的马郎坪上,可早观云海、看日出,还可看到不多见的佛光。天气晴朗的晚上,可在百泉山顶遥看贵阳灯火。
龙里大草原周边居住着万余苗族同胞,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炸哨的哨口、古营盘下的古战场记载着一件件辛酸的往事,也记载了苗族先民们抵御外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草原上的岳家寨,还居住着部分自称为民族英雄后裔的岳姓汉族,其家谱追溯到岳飞,其服饰、习俗还保留有部分宋代遗风,至今还保存有两座武略将军墓。
龙里猴子沟
猴子沟位于黔中腹地的龙里县城南面13公里处,总面积200余平方公里,山奇、水秀、泉清、洞灵。
猴子沟风景区位于龙里县城以南13km处,西距贵阳53km。风景区主要由高原草场和森林峡谷两类景区组成,约160km2,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区的地质构造,处于扬子台褶带黔南凹陷褶断整中的龙里复背斜轴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和石炭系碳酸岩夹石英砂岩、页岩或夹砂页岩及无烟媒层。区内连续分布有面积广大的碳酸盐岩(石灰岩及白云岩),为喀斯特地貌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地貌上看,猴子沟景区主要包括台地和峡谷两类地貌形态。台地统称麻若平台,为一喀斯特断块台地,地面开阔平坦,起伏和缓,地势多在海拔1500-1600m之间。由于河流切割,台地又分割成几个小平台,如马郎坪、五里坪、王寨坪、亮山坪、谷郎坪等。台面上常发育为深邃的竖井、漏斗、落水洞等。景区内峡谷众多,峡谷深切成廊道式,主要是因地壳抬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在台地与峡谷之间,常形成许多长大的岩溶洞穴,洞穴内多地下暗河,暗河出口形成众多流泉飞瀑。
景区内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其天然杜被为亚热带常绿栎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还有竹林和天然台地草甸草原。据1993年初步调查,景区内有木本植物126科,216属,500余种,有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共25目,55科,122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苏门羚、林麝、水獭、大鲵、穿山围、红腹锦鸡和猕猴等,以猕猴最多,总数大约有500多只,故风景区称“猴子沟”。
猴子沟风景区主要有高原草场和森林峡谷两大景区。高原草场景区又由草原风光、王寨苗族村、古营盘遗址和炸哨山泉等景点组成。在高原草场上,嫩绿的草地无边无际,成群的牛羊散布在草原上,草场上的湖泊在阳光下银光闪闪。
森林峡谷景区又由猴子沟峡谷、宝和冲峡谷、国翁峡谷、鬼洞谷等景区组成。猴子沟地处深山地区,从龙里平山硫铁矿的简易公路可到达景区边缘地带,目前可进入性尚差。在猴子沟景区沿河谷而上,两岸是青翠的竹林,峡谷两边谷坡陡峭,峰丛石芽发育。在悬崖上有一根10m高的石柱,形似古代占将,名为“岳飞塑像”。贫河处住着几户人家,如在世外桃源。这一带景点众多,有“双峰絮语”、“碧螺跨涧”、“峭壁古松”。由岔河往东进入宝和冲峡谷,景点有“九叠泉”、“猴王拜师”、“定海神针”、“猴王把关”、“孔雀开屏”、“天台峰”等。由岔河往西可进入国翁峡谷,峡谷两岸是茂密的竹海,山由部是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栗中经常有猴群出没。国翁一带住有十几户人家,以造纸和种地为主,这里古老的造纸作坊把人们带回到古老的年代。国翁峡谷中的景点有“双龙飞瀑”、“仙人搭桥”、“千年茶园”、“楼梯岩”、“石门”和“巨鹰岩”等。
从贵阳到龙里一个小时。
到了龙里县城做车到汽车站。那里有人接应。
北疆旅游重头戏 喀纳斯湖
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黎松子
来北疆 旅游 重头戏必然是喀纳斯湖,北疆 旅游 重点打造的名片,喀纳斯湖非常秀美,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美翻了,四个字美不胜收。啥也不说了,先上地图,让台湾的朋友搞清楚方位先。
此图示明了北疆 旅游 的大部分景点,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大可以每个点都去踩一踩,总有让你惊喜的地方,如果没有,那毕竟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不是么,哈哈哈。
此图是喀纳斯大景区的示意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喀纳斯湖(Kanas Lake)是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号称中国最美湖泊,喀纳斯湖雪峰耸峙,绿泼墨林,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被誉为“人间仙境、神的花园”。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林津县北部,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5.73 2,湖泊最深处高程1181.5米,湖深188.5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是中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勒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内陆淡水湖。
喀纳斯湖跟英国的尼斯湖一样,也有湖怪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成吉思汗西征,途径喀纳斯湖,见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决定在这里暂住时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湖水,特别解渴,就问手下将领这是什么水。有一位聪明的将领答道:“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是可汗之水的意思)。”众将士便齐声答道:“这是可汗之水。”成吉思汗说:“那就把这个湖叫作喀纳乌斯。”于是在图瓦人的传说里,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成吉思汗驾崩之后,遗体就沉在喀纳斯湖中,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的亲兵,就留在喀纳斯湖中,世代守卫王陵。“湖怪”就是保卫成吉思汗亡灵不受侵犯的“湖圣”。据说经常有在湖边饮水的马被湖怪拖入湖中,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进入喀纳斯有两条徒步路线,看地图。
一条是从白哈巴村经过那仁牧场、双湖、白湖然后走到喀纳斯上游。
第二条是从贾登峪到黑湖、经过图瓦人的村庄走到喀纳斯下游。但很累,一般外地游客不徒步。
其次就是从西边坐车,一是从白哈巴村开车到贾登峪,贾登峪有区间车到游客中心。再次就是从东边坐车,从禾木开车到贾登峪,再坐区间车去游客中心,观赏神仙湾、卧龙湾等景点。但两种方式,到了贾登峪以后,都不能自驾车进入景区。
我们通常所说的喀纳斯景区其实是一个大概念,它涵盖了贾登峪(实际就是售票中心)、 喀纳斯 (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和观鱼台,观鱼台据说是最能看到湖怪的地方,也能纵览喀纳斯的整体风光)、禾木原始村落、 白哈巴原始村落。以贾登峪售票中心为基点,禾木在贾登峪的东北方向,喀纳斯和白哈巴在贾登峪的西北方向,无论是先去哪个方向,都要回到贾登峪,然后才可以再去另外一个方向。
白哈巴村和禾木村其实都非常值得一去,是少数民族图瓦人的村落,木质结构的房子很有特色。
首先是白哈巴村,白哈巴村(白哈巴景区)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在线,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有国防公路相通。《中国地理》把白哈巴村评为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之一,图瓦人独特的民族服饰、宗教崇拜及风俗习惯也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去白哈巴村会碰到这个石碑,中哈边界大峡谷,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
进入白哈巴村,就是这种木头房子,图瓦人属于蒙古族,建房爱就地取材,完全用木头
村落里小溪潺潺,森林覆盖率极高,空气品质相当优质
以上是白哈巴村停车场周围的风景,以及村口去贾登峪那条路上的风景,白哈巴村游乐项目比较少,主要就是观景,要不就是大口大口地吸氧,城市里可没这待遇
其次是禾木村,位于新疆布林津县喀纳斯湖畔,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禾木村的房子也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禾木村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一栋栋的小木屋和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雪峰、森林、草地、蓝天白云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
这些小木屋已成为图瓦人的标志,小木屋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挡这里将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严寒,特别地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体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
在禾木村玩儿可以漂流,禾木河漂流全长9公里,集“奇、峻、清、幽”于一体,从观景平台俯瞰,禾木漂流宛如一条玉带深阙峡中。住可以住禾木山庄。山庄坐落于禾木风景区禾木村东侧1公里处的山谷地带,被冰川、雪山、原始森林、草原花海所环绕,与“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的禾木图瓦村相邻。酒店的设施配置均为订制的具有浓厚图瓦风情的全实木家私,并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配置,距离哈登观景平台仅2公里。
这些木结构的房子是不是很有特色,原始又古朴
禾木山庄,禾木山庄很惊喜,这里,有老鹰在低空掠过,有云从窗外飘过
山庄木屋有大大的落地窗,窗外就是花海和雪山
静静发呆就很好
最后来到了重头戏——喀纳斯湖
去往喀纳斯湖的路上(从禾木这边去)
喀纳斯湖老村
喀纳斯湖本尊
Tips1:关于住宿
喀纳斯分老村和新村两部分,我们住的是老村。住宿条件很简陋,但是价格很高,村子里面随随便便一家很破的木屋都要五六百,而且没有暖气。跟禾木山庄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不管几月份去新疆,请一点带上羽绒服!当然也可以住在白哈巴村,白哈巴村稍微便宜一点,就看你从哪个方向进了。
Tips2:关于吃
去之前查攻略,都说得很夸张,有建议买一箱方便面的,有建议五六七八个馕上去的。但事实我觉得白哈巴村和禾木村消费是有点高,随便一盘大盘鸡都要上百,带点其他吃的是明智的。
Tips3:其他
2.进山的车中途不停车,直接到换乘中心。下山的时候依次停在神仙湾,月亮湾,卧龙湾,供游客拍照。要想走卧龙湾到月亮湾这段栈道的可以在下山时选一站下车,走到下一站再上下山的车就可以了。但要注意下山的车20:30是最后一趟,千万不要错过。坐区间车下山检票就视为出景区了,不能再往回坐,大家合理安排好时间。
3.到了换乘中心换坐去喀纳斯湖的车是免费的。去观鱼台区间车往返60。观鱼台体力允许的话建议要登顶。而且早上能起来的话,来这里看日出、看晨雾都将是终身难忘的美景。
南洛河(黄河支流洛河的古称)详细资料大全
1.瑞安罗凤驮山 历史
驮山岭古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的记载。
在驮山岭古道山顶段北侧,相望约一里许距离,高高的山巅之上有一座石构城墙。《瑞安市地名志》载:“李山:……海拔537.3米。
有土寨。据《瑞安县志》载,其西南李山寨,又名龟居山,系李山右翼,形势险要。
为古关隘之一。”据《瑞安市志》卷二十三“古寨堠”篇记载:“宋宣和二年(1120)瑞安知县王公济为拒方腊义军,令境内筑关隘10处,并在全县征乡兵4万,分守。”
其中就载有驮山岭古道旁的李山寨:“李山寨,在今仙岩镇西李山上,沿南塘驿路(温瑞驿路)通温州。”可见,在距今近900余年前的北宋时期,驮山岭古道已是瑞安中西部与温州交通的一条重要驿道,并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
2.温州的历史古建筑有哪些
温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海楼(含孙诒让故居)
瑞安市城关镇道院前街
清
蒲壮所城
苍南县蒲城
明至清
浙南石棚墓群
瑞安市篁屿乡石村棋盘山石棚墓
商、周
平阳县钱仓镇垂杨村龙山头石棚墓
苍南县钱库镇桐桥村桐桥石棚墓群
刘基庙、墓
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华盖山南麓、西陵村坟前山
明、清
永昌堡
龙湾区永中镇新城村
明代
南阁牌楼群
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
明、清
四连碓造纸作坊
瓯海区泽雅镇石桥村
明代
高氏家族墓地
乐清市北白象镇高岙村
明代
仕水矴步
泰顺县仕阳镇溪东村
清代
利济医学堂旧址
瑞安市城关镇公园路4号
1885~1902年
圣井山石殿
瑞安市大南乡圣井山山巅
明至清
顺溪古建筑群
平阳县顺溪
清
赤溪五洞桥
苍南县赤溪镇过溪村
宋
芙蓉村古建筑群
永嘉县岩头
明至清
泰顺廊桥
泰顺县
清代
曹湾山遗址
鹿城区上戌乡渡头村
新石器时代
国安寺塔
龙湾区瑶溪镇皇岙村五峰山下
宋
观音寺石塔
瑞安市安阳街道办事处周湖村万松山南麓
宋
护法寺桥和塔
苍南县望里镇护法寺村望洲山山坳
宋
乐清东塔
乐清市乐成镇东侧东塔山之颠
宋
八卦桥和河西桥
瑞安市陶山镇陶峰村、花园村
宋
栖真寺五佛塔
平阳县敖江镇罗垟村罗垟山栖真寺前
宋
真如寺石塔
乐清市磐石镇重石村真如寺前
宋
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
永嘉县岩头镇上村、花坦乡花三村
明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
永嘉县碧连镇、花坦乡、潘坑乡
明至清
五尺乡、东皋乡、渠口乡、大若岩镇
玉岩包氏宗祠
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
明至清
雪溪胡氏大院
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石门楼
清
泰顺土楼
罗阳镇、三魁镇、仕阳镇
清至民国
万排乡、东溪乡等乡镇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永嘉县五尺乡五尺村
1930年
3.瑞安的民间小故事地名故事 瑞安的地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瑞安地名有的与瑞安历史人物有关,有的与瑞安历史事件有关,有的地名含方位词,有的含形容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如果按取名缘由加以分门别类的探究,从中不但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还会享受到一定的乐趣。
一、与瑞安历史人物有关联的部分地名: 1、陶山 《词源》“陶”字条下有《陶山》与《陶弘景》两目。“陶山:山名。
在浙江瑞安县西。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曾居此,因名。
道书以此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字通明。
初为齐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今镇江西南)句曲山(即今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佐萧衍夺齐帝位,建梁王朝,时谓山中宰相。著《真灵位业图》、《真诰》等道教经籍。
晚年受佛教五大戒,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曾遍历名山,寻访药草,著《本草经注》、《肘后百一方》等。
谥贞白先生。 从以上内容看,陶山因名人陶弘景曾居此,以他的姓名山,后又以山名地,有陶山区、陶山镇等。
当地还留有部分纪念他的祠宇和民间传说。陶山镇大坟村有一自然村名“药齐”,传说陶弘景曾于此采集草药,配备齐全,故名。
此外,陶山福泉山顶有片平地名“种玉畦”,传说是陶弘景曾在此修炼,并种白谷,故名。吴鹏《种玉畦》诗云“陶公仙去玉畦空,剩有白云护垄东”。
2、紫霞山(即今市区西山,又名西岘山、秀砚山、鳌山) 梁朝道士马湘曾居此炼丹,山上旧有炼丹台和观潮、鳌山两阁,山麓有二十八井。传说因山上常有紫色云霞覆盖,故名。
今康乐街(瑞安剧院一带),古名“紫霞坊”,也是因山名街坊。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倭寇由闽北犯县境,瑞安守备刘隆曾督兵西山,题名于原石刻“紫霞山”三字下,今题名已剥蚀。
3、周正议巷(即今所坦街其中一段街) 北宋周泳从祖居地湖岭迁居瑞安县城慕贤坊。周泳于皇佑五年(1053)进士、官正议大夫,故名。
其子周行己,元佑六年(1091)进士、官太学博士、温州教授(府学官员)、齐州教授,为“温州元丰九先生”、“瑞安元丰四先生”之一,晚年曾在温州城内筑浮沚书院、教授生徒,传播中原文化,对南宋永嘉事功学派诸儒影响较大。周行已中进士时,京师贵族争欲以女妻之,但他因母亲有意,毅然辞婚回里娶姨母盲女为妻,受到时人赞誉。
慕贤坊的名字疑为明清时取,慕周行已之贤。 4、花园村(今属陶山镇) 清嘉庆《瑞安县志》载,村多张姓,自唐开元以来,也有冠冕;自宋元丰至开禧,第科目者13人。
其中张声道(1150—1220),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官莆田知府,精医学。为皇族一郡王的驸马,奉诏建御凤楼为郡王公主回瑞探亲时居住。
楼边并建花园、围域垣,今残存遗迹依稀可辨。后城垣内为居民聚落,以园名村。
5、探花楼(即今瑞安中学新校舍内) 清乾隆间瑞安桐田里(今属碧山镇)学子孙希旦和另一位瑞安学子林露,少年时曾在县城西门外陶尖读书。后来,孙希旦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殿试第三名及第。
第三名进士又称“探花”,所以当地群众称其读书楼为“探花楼”。林露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进士,是希旦的妹夫。
探花楼在瑞安北郊以愚溪为中心的风景区一带,历来为瑞城文人学士春秋郊游的雅集处。瑞安中学建新校舍时,遗址还在校园内,便按原貌重建,以激励学子上进。
6、大隐庐、师姑娘巷(分别为今市区虹桥路南段和城心巷) 大隐庐原为明末清初瑞安人林增志(1593—1667)的住宅。林增志于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
崇祯死后,清兵入关,林增志到南京与史可法佐南明福王共图抗清。后又随南明唐王移宋延平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
唐王死后,林增志归里,被入瑞的清兵所执,不屈下狱,受酷刑,得邑人王履昌疏通狱卒逃遁。清顺治间朝廷征召他为官,以僧服 *** ,得放还,归隐故里9年,其间辗转密印、雪窦诸寺。
后来,民间嘉其节操,名其故居为“大隐庐”,以庐名街。林增志下狱后,传说其婢惠莲仍留主家每日为其送饭、送药不辍。
后亦出家为尼,民间以其庵名巷,称“师姑娘巷”,庵边有井俗名“师姑娘井”,遗址尚存。 7、鹿木乡 明朝崇祯死后,南京国子监贡生、“复社”骨干邹元椒(1615—1696),江西吉水人,后迁居南京。
先隐居金华山洞中,为躲避清廷征召又于顺治九年(1652)辗转来到瑞安五云山麓胡岙(疑为今鹿木乡河岙村,《瑞安地名志》作岙底村,待考)耕隐,创草堂名“鹿木居”,取“与麂鹿为伴,与树木为伍”之意。清廷多次征召不赴,曾徒步赴北京祭拜明帝陵墓。
后民间以其居草堂名村,又以名乡。 8、君子石、玉海楼、花信楼 这3个地名中虽没有直接包含瑞安历史人物的名字,但与人物关联甚为密切。
君子石在市区与塘下镇之间的员当 山上。北宋“温州皇佑三先生”之一的林石(当时著名的《春秋》研究者)在塘岙(在今塘下镇小南山西面塘岙底)办塘岙书塾,教徒学习《春秋》,并奉养老母。
常率生徒来到 员当山巅一群巨石中赏景讲学。这群巨石中有一巨石直立,旁边数巨石环拱。
后人为纪念这位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学者,取名“君。
4.枫林镇的历史文化枫林原名丰里。
明朝时,因村南前山遍布枫香树而易名为枫林。枫林建村久远,聚居人口众多,文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素称东瓯名镇。
据历史记载,乾隆年间枫林已称镇,清与民国,枫林镇名一直沿用。枫林古镇,坐东朝西,前人描述这里的地理形势,有“前岩纱帽,后峰笔架,狮水潆洄,象山耸立,左蟾跃,右鹰翔,龙盘虎踞,景无所匹。”
之说。枫林是楠溪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中心,素有“楠溪第一村”和“小温州”之称。
枫林古镇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东晋时期,就有中原士族迁入开发枫林这片土地。
初唐时期,枫林村落已经初具规模,村西就是楠溪江中游重要的水运码头昭浦,航运的发达促成浦亭街的繁荣,进而吸引许多名门望族来此居住,共同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根据有关史料表明,宋朝以前迁居枫林的姓氏就有30余姓,永嘉学派学者中,就有丁昌期、刘安节、刘安上、徐自明等人的家族聚居于此,各姓进士共有20余名。
南宋孝宗癸未元年(1163)状元、礼部尚书木待问故居旧址位于枫林古镇东南角,占地7600平方米,其后裔至今还有木贤好一户人家居住枫林。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他少年时期就曾经在枫林档溪村的温州学正刘进之创办于家乡的法慧书院里读书。
叶适晚年为刘先生的儿子刘子怡这位少年同窗写墓志铭时提到,他师从刘进之求学之时,楠溪枫林一带的文风鼎盛,足以与温州城并驾齐驱了。此时的枫林已经有“枫叶地,称乐土”的美誉。
徐姓是枫林古镇后来居上的楠溪名门望族。公元1106年春天,枫林柯家牡丹盛开,邀请四方文人墨客举行牡丹诗会,饮酒赋诗长达一个多月,徐姓始祖徐公仪乘着酒兴题《牡丹诗》说:“魏紫姚黄未足夸,元龙百尺有王花。
一枝丹萼开连理,两朵红云捧日华。”受到柯家主人赏识,就招赘为女婿,耕读传家,成为书香门第。
900年来,枫林文人学士辈出,遗存文物古迹众多。枫林因山水环绕,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近代史上的浙南军政重镇。
明洪武二年(1369),设枫林镇以防倭寇入侵。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立永嘉县丞署,管辖永嘉县瓯江北岸的十都二社,与瓯江南岸的县城鹿城相呼应。
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在枫林惠日寺整编为红十三军,已经记载于《中国红军发展史》、《 *** 浙江党史》和《 *** 温州党史》等史册。抗日期间,驻有浙江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浙瓯日报》江北分社、 *** 浙江永嘉县党部、县 *** ,并驻陆军21师和暂编33师师部,兵员最多时达8000人。
1945年10月,驻浙江省第二保安队司令部。1946年,驻 *** 括苍(浙南温、台、处七县)绥靖处。
1949年4月1日,枫林提前解放。1949年9月,为永嘉县人民 *** 驻地。
明清时期,徐氏宗族有各类生员400余名,举人11人,武举人3人,进士1人。科举废除后,钦赐师范科举人2人,辛亥科孝廉方正1人。
科举人士,或埋头治学,或由儒生进而行医,或弃儒从商,或积极参政,使枫林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生员社会,在培养人才、建设经济、自治地方、兴办公益事业诸多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受到朝廷的表彰和乡间群众的爱戴。晚清民国时期,楠溪高等小学、永嘉县私立济时中学和永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先后在这里创办。
枫林镇位居永嘉县中部,楠溪江东岸,镇东境为山区,西境为一溪谷高地,孤山溪自东流西注入楠溪江。诸永高速穿镇而过并在此设出口。
辖区东与乐清市交界,南与沙头镇接壤,西临岩头镇,北靠鹤盛镇。据旧永嘉县志载:枫林旧名丰里,明朝时,因村南前山遍布枫香树而易名为枫林。
全镇面积为73.60平方公里,镇 *** 驻枫林。枫林镇现境内明清时分属清通乡四十二都、仙居乡四十七都,民国时期属第八区枫林镇、溪岸乡(1949年改称包档乡)、孤山乡,解放后建政为枫林镇、龚垟乡、孤山乡、汤岙乡;1956年2月娄山村划给孤山乡,汤岙乡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孤山乡、枫林镇,西岸乡与龚垟乡合并为溪垟乡;1958年设立岩头人民公社枫林、溪垟、孤山管理区;1961年调整为枫林公社、溪垟公社、孤山公社;1984年改设枫林乡、溪垟乡、孤山乡;1985年复设枫枫林镇;1992年孤山乡、溪垟乡撤销,孤山乡与溪垟乡楠溪江东岸所属行政村并入枫林镇。
枫林镇辖1个居民区即圣旨门:45个行政村:枫一、枫二、枫三、枫四、枫五、东升、西(土幽)、新坊、垟、镬炉、镜架山、徐家塆、兆潭、狮溪、大门台、后山、湖西、孤山、陈垟、新强、娄山、里龙、老庵、新竹、福田、高塘、金南、大木 垟、汤岙、田寮、乌弄、垟山、下港、陈田、垟山头、田东、龚埠、内档、外档、外垟、包岙、金山、凤岙、朱山头、金山头。枫林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1985年,被命名为永嘉县“武术之乡”和“象棋之乡”。2000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 *** 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留有大批名人遗迹与古建筑,有圣旨门、御史祠、徐定超故居与墓、建于民国初年的天主教堂、木待问墓、七宅房、醉经堂等。
枫林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也很是奇特,其中以孤山北坑景区为著名,其以瀑、潭为特色,景色迷人。
5.温州瑞安市的历史是怎么样的瑞安为东瓯古邑。最早于新石器晚期,飞云江下游两岸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建立聚落。夏、商、西周、春秋为扬州之域瓯地。其后受时局变化,朝代更迭,行政所属动荡变化,直到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始建县治,迄今为止已有175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南境置罗阳县,属会稽郡,设县治于北湖鲁岙(西岙、河埭桥一带),为瑞安建县之始。
太平二年(257),罗阳县属临海郡。
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为安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为安固县。
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境南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为平阳、苍南县及泰顺县一部)。
东晋太宁元年(323),安固县治迁邵公屿。
隋开皇九年(589),省横阳入安固县,县属之。
开皇十二年(592),省安固县入永嘉县。
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县置东嘉州,析永嘉县置安固、横阳等4县。
贞观元年(627),省横阳入安固。
大足元年(701),复析安固县置横阳县。
唐天复二年(902,一作天复三年),安固县改瑞安县。
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统瑞安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两浙东路改江淮行省,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县属之。
元贞元年(1295),以瑞安县超五万户升州。
明洪武二年,降瑞安州为县。
景泰三年(1452),置泰顺县,割瑞安义翔乡5都12里属之。
中华民国35年置文成县,析瑞安西部大峃、龙凤、金樟、峃口等10乡属之。
1949年5月10日,瑞安解放;5月14日,成立瑞安县人民 *** 筹备委员会;9月5日,瑞安县人民 *** 正式成立。
1955年10月,改瑞安县人民 *** 为瑞安县人民委员会。
1955~1957年,北麂、北龙二乡曾—度划属洞头县。
1958年10月14日,文成县并入瑞安县。
1961年8月10日(上级发文时间),文成县从瑞安县内析出。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 *** )迁到仓前街134号。
1969年1月,改瑞安县人民委员会为瑞安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撤瑞安县革委员会复置瑞安县人民 *** 。
1987年4月15日(国务院文件4月15日下达,7月1日召开撤县设市庆祝会,全市即日启用新印鉴)撤县设市(县级),置瑞安市人民 *** ,管辖范围不变。
1949—1996年,瑞安市(县)先后隶属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浙江省第五专区、浙江省温州专区、浙江省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浙江省温州地区、浙江省温州市人民 *** 。
1999年1月,市人民 *** 从仓前街搬迁到安阳新区新市政大院办公。
2001年仙岩镇、丽岙镇划属温州市瓯海区,塘下镇的梅头办事处划属温州市龙湾区。
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即上古时期河洛地区的洛水。南洛河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称。源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与蓝田县、临渭区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流经陕西省东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义市注入黄河。河道全长447公里,陕西境内河长129.8公里,河南境长366公里。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
洛河水利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河南省境内,《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是形成古代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理条件。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特别是建国后,形成了以伊河陆浑灌区、伊东灌区、洛宁县引洛灌区、宜阳引洛灌区等分布广泛在完善灌溉体系。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很大。
洛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黄河交汇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洛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南洛河 河南段河长 :王炯? 干流概况,河流走向,河道特征,水文特征,流域概况,流域地理,流域文明,主要支流,水利开发,陕西省境,河南省境, 干流概况 河流走向 南洛河是黄河右岸支流,古称雒水。从河南偃师市支流伊河河口杨村至巩县南洛河口一段又称伊洛河。位于陕西地区东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是陕西省东南部唯一入黄河支流。 南洛河巩义 段 南洛河源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与蓝田县、临渭区交界的秦岭海拔2028.4米的龙凤山东南侧箭峪岭侧木岔沟(岔沟脑)即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山海经》曰:“灌举之山(今冢岭山),洛水出焉。”《水经注》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灌举山,东经熊耳山北(今河南卢氏县境),《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即此。”一说源于洛南县洛源镇龙潭泉。 南洛河东南流入洛南县,横穿中南部,经洛源、眉底、尖角(县城正北)、柏峪寺、灵口及庙湾等乡镇,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卢氏县境;经洛宁县、洛阳、偃师等县(市),由巩县东北注入黄河。 洛南县境内,源于洛源镇龙潭泉,流经张坪、保全、眉底、白洛、祖师、尖角、官桥河、柏峪寺、黄坪、灵口、庙湾等12个乡,于王岭乡兰草河口进入河南卢氏县后在河南巩县北流入黄河。县境内流程129公里,流域面积2681.7平方公里,占全县河流流域总面积的96.1%,比降7.04‰,多年平均径流量8.19亿方立米。 洛河发源于秦岭山脉东侧的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木岔沟流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在本县岳滩村东约1公里处与伊河相汇,向东北经巩县神堤村北注入黄河。偃师段则崖望村至杨村长31公里,占洛河全长453公里的6.8%,流域面积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其河床宽0.5-1公里,最宽处(西石桥)2.2公里,最窄处(喂南)0.32公里,河床纵坡度约1/2400。洛河与伊河汇流后称伊洛河,其纵坡度约1/4000。河床由卵石、泥沙构成,渗水性较好,水浅多洲,不能通航。 1954年至1985年(白马寺水文站观测资料),洛河最大流量7230立方米/秒,相应海拔133.32米(1958年7月17日);最小流量0.39立方米/秒,相应海拔128.45米(1960年6月22日);最高海拔133.72米,相应流量5380立方米/秒(1982年8月1日);最低海拔128.42米(1978上5月24日)。年平均含沙量7.10千克/立方米。1965年至1978年平均径流量19.15立方米。 自西向东该河北北岸主要村庄有龙虎滩、小湾、鱼骨、和村、古城、城东、前纸庄、新寨、塔庄、西寺庄、东寺庄、许庄、魏窑、山圪垯、台沟、忠义、寺沟、石家庄;南岸有崖望村、西新庄、西石罢、孙家岗、河头、大郊、关庄、北许、二里头、喂庄、郭家滩、何家地、后马郡、岳滩。 河道全长447公里,陕西境内河长129.8公里,流域面积314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83亿立方米。(一说陕西境内流长124.6公里,集水面积3110平方公里),为河流上游段。河南境长366公里。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河南境内流域面积为157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3.5%。 河道特征 陕西省境内,洛河河谷形态可分三段:发源地至保全为上游狭谷段。山高坡陡,水流急湍,海拔高度由1600米降至1100米,流程28公里,平均比降17—9‰;保全至庙湾,为较开阔的中游川原段。该段河道宽阔,间有滩湾,流程75公里,海拔高度由1100米降至750米,平均比降4.7‰。南北地貌形态差异较大。南部蟒岭横断,以风化片麻岩为主,河短水小,推移质多,大量粗沙粒堆积河床,北部以石灰岩为主,风化小,推移质少;庙湾至兰草河口为下游狭谷段。流程26公里,海拔高度由750米降至679米,平均比降3‰。夹岸有石质山地,谷坡陡峻,悬崖壁立,沟深水急。 水文特征 南洛河灵口站,集水面积24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278.4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6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深随地形升高而增加,并自西向东削减。河谷沿岸为低产流区,年均250毫米以下,以此为轴向南、北二岭中部递增,变化范围在250~327毫米之间,为中产流区,秦、蟒岭中高部位为高值区,北部面积大于南部,最高区在石门河流域北部,径流深297毫米。灵口、庙湾一带由于蒸发量大,年均径流深约在220毫米以下,为低产流区。 灵口站地下水补给量7.92立方米/秒,占年径流总量的34.7%。 南洛河径流变差系数(Cv)0.60,呈丰、平、枯水年周期交替。灵口站实侧最大径流量为17.45亿立米(1964年),最小径流量为2.535亿立米(1973年),丰枯比为6.86:1。 南洛河灵口站年平均输沙量173万吨,平均输沙模数70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含沙量2.11公斤/立方米。 南洛河灵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均值787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370立方米/秒,发生于1965年7月。 流域概况 流域地理 南洛河陕西段,处在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与秦祁地槽的东秦岭褶皱系交界带,多灰岩、页岩地层,河道以砾石质结构为主。地势北缘秦岭(草连岭海拔2646米)、华山(海拔2165米),南顺蟒岭(最高处1744米),中间为南洛河河谷,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形成三个小区:一是干流以北广大山地区,山高坡陡,沟深流急,仅一些较大支流沿岸有少量川地。二是干流两岸及永丰、景村、古城、三要等乡镇一带的浅山川原区,有较完整的三级阶地构成的大片川原,拥有“四十里梁原”和古城川,土层深厚肥沃,为洛南县的主要产粮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南洛惠渠以及星罗棋布的库塘,为川原耕地提供了灌溉条件,有“小关中”之称。三是面积较小的南部蟒岭花岗岩流砂丘陵区,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干流文峪河口以上为山溪性河流,比降达12.5‰,全河平均比降为3.7‰,官桥河以下曲流发育,形成许多“鸵胫”、“驼背”河道。雨量750毫米左右,年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57年灵口最大流量3030立方米每秒,最小2.58立方米每秒。年输沙量476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530吨。 流域文明 洛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洛河交汇处的广大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而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被称为河洛文化。这一地区是“中国”名称的来源。 伏羲长期在河洛一带活动,受“河图”启发画了八卦。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化为洛神。再如黄帝也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县的青要山即黄帝密都之所在。还有帝喾也曾生活在洛阳偃师境内。 河图洛书传说,就发生在河洛地区。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此“图”和“书”,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 河洛地区长期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的国家制度和都城制度,基本都在河洛地区发轫和完成。古代两次大的社会制度变革,即奴隶制的确立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都与都城洛阳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河洛地区是五大学说流派的建立平台和发源地。 司马迁在洛阳受命写《史记》,班氏兄妹在洛阳著《汉书》,陈寿在洛阳撰《三国志》,司马光在洛阳完成《资治通鉴》。《尚书》开中国散文作品之先河;《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洛阳人虞初著《周说》,被誉为小说的开山之作;汉代词赋、建安文学、汉魏文章、唐诗宋词,都成就了河洛文学的辉煌。 科学技术发明荟萃河洛地区。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是迄今最早的一批青铜器;夏代杜康在洛阳发明酿酒;东汉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创制了“蔡侯纸”;魏晋发明家马均发明了龙骨水车、水转百戏。 河洛教育向称发达。偃师二里头夏都,有最早的“庙堂式大学”;东汉著名的洛阳太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和研究生院;东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专科艺术学校;隋代炀帝于洛阳创科举取士之制;唐代武则天首创殿试并设武举。 河洛地区产生的对社会历史有影响的名人有伏羲、黄帝、帝喾、大禹、商汤、伊尹、周公、老子、苏秦、白圭、贾谊、刘秀、班超、班昭、张衡、蔡伦、王充、华佗、马钧、曹操、曹丕、曹植、司马懿、陈寿、裴秀、左思、孝文帝、隋炀帝、韩擒虎、宇文凯、唐太宗、武则天、狄仁杰、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贺、吴道子、李龟年、玄奘、神秀、一行、赵匡胤、赵普、吕蒙正、欧阳修、司马光、邵雍、二程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主要支流 陕西省境内直接入洛支流24条,其中百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0条,主要有文峪河、石门河、石坡河、县河、东沙河等,河系呈不对称叶脉状,左侧支流长大,多常流水,右侧支流短小,多季节河。 蒿坪河,源于华州,自武家院进入洛南境内后,流经乱石坪、蒿坪至保全街西汇入洛河。境内长29公里,流域面积127.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为29.9‰,河流落差753米,常流量0.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689万立方米,枯水流量0.41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6579千瓦。上游山高、谷狭水急,下切力强,下游谷川相间。 文峪河,源于华州水仙台,流经金堆城,自石嘴入县境后,穿瓦子坪至眉底注入洛河。境内长32公里,流域面积11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4.9‰,河流落差567米,水势湍急。多年平均径流量3430万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024千瓦。山高川平,落差较大。 麻坪河,源于华阴市肉架子沟,自栗峪乡斜岭村北部燕石沟进入洛境后流经栗峪、麻坪、孤山至石门峪口注入石门河。长38.2公里,流域面积184.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9‰,多年平均径流量5081万立方米,常流量0.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45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529千瓦。上游山高谷狭水急,下游宽谷与狭川交替。 石门河,源于黄龙山道沟,流经陈墹、石门,于石门峪口汇入麻坪河至尖角注入洛河。长43.9公里,流域面积353.1平方公里,比降16.1‰,多年平均径流量10608万立方米,常流量1.88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89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87千瓦。上游山高河狭,中游川宽地阔,下游谷窄,水势急湍。 石坡河,源于驾鹿火龙关,自西北向南流经巡检、石坡、李河,于梁头塬王村注入洛河。上游名高山河,中游称禹坪河,下游为石坡河。流程56.2公里,流域面积662平方公里,比降20.4‰,多年平均径流量18403万立方米,常流量3.27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3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9961千瓦,可开发5889千瓦,占全县可开发量15.8%。中游的纸房、罗窑、石坡、李河均建有水轮泵站和小水电站。 周湾河,(西抚河)源于驾鹿五道沟,流经驾鹿、窄口河至石坡,汇入石坡河,全长38.6公里,流域面积117.1平立公里,比降20.7‰,多年径流量3161.7万立方米,常流量0.56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396千瓦。 桑坪河,上游名寺耳河,下游名桑坪河,源于秦岭八套山麓,流经寺耳、桑坪至李河口汇入石坡河。流程35.1公里,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7‰,多年平均径流量5033万立方米,常流量0.8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7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83千瓦。 西峪河,源于陈耳大王西峪,上游称陈耳河,中游称田门河,下游称西峪河,于河口注入洛河。长40.8公里,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6.7‰,多年平均径流量4427万立方米,常流量0.7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389千瓦。 龙河,源于庙台寺沟,上游在庙台境内称补珠河,南流至浮庄口纳浮庄河,至大庄口又汇合大庄河,南流至后碥汇入洛河。下游统称为龙河。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9.9‰,每年平均径流量3264万立方米,常流量0.58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4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573千瓦,河道弯曲,地势宽坦。 县河,系洛河二级支流。旧志载有3名,即“武里水”、“清池川”、“里清川”。自隋大业十一年(615),因县治由武谷川(古城)移此而得名。源于马河乡境内的埝浪,上游名叫洗马河(即大渠川),又汇秦王川(即黄柏川)再汇小渠水,沿西南转向东北流向,经马河、谢湾、城关,于城关陶川村碾子沟口注入洛河。干流长31.4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07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00万立方米,常流量0.7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8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73.4千瓦。 西沙河,(景村沙河)亦称庙坪河。源自油泉分水岭,经景村至下墹双桥汇鹿池川河,流经茶臼山西纳鏊峪河,于薛楼入洛河。干流长35.5公里,流域面积123.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23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087万立方米,常流量0.5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5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860千瓦。因上游花岗岩和红色沙砾层风化剥蚀严重,故下游河道细沙淤积。 中沙河,(古城沙河)源于蟒岭北侧老君峪流岭槽,北流经沙坪纳小秦峪河、高河、蒋河至页山再纳韩西沟河,于沙河口入洛河。干流长35.5公里,流域面积157.9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49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47万立方米,常流量0.68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04千瓦。其特点是季节性河多,久旱即涸。洪水暴发时,黄沙淤积,冲压沿岸村庄良田。建国后,创办国社合作及集体林场,植树造林,封沟打坝,治理小流域,兴修基本农田,支流建有朱沟、贾沟水库,在古城境开凿红惠渠,引水灌溉,使沿岸成为主要产粮区。 东沙河,(三要沙河)位于县境东南。其上游为姬家河,自寺坡何村以东称东沙河,沿东流经寺坡、三要折向东北,于土家嘴注入洛河。长41.2公里,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59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47万立方米,常流量0.5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9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908千瓦。其特点是流沙淤积,泥沙混流,泄流滑坡现象严重。 姬家河,发源于古城马连滩卧牛石沟,沿东北流至寺坡何村,下游称沙河。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8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52万立方米,常流量0.1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36千瓦。 兰草河,位于县境东南,源自河南省兰草薛沟,为过境客水。向北流经王岭至兰草河口入洛河。在县境内长17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河流落差96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2万立方米,常流量0.204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51千瓦。其特点是:上游为石灰岩地貌,山高谷深,流水湍急;下游弯道中有成片农田。 河南省境内,伊河是洛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张家村,经嵩县、伊川、洛阳市,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道长265公里,流域面积6029平方公里。 水利开发 陕西省境 灌溉工程 伊洛河洛惠渠灌区,分布于洛南县县城西北部40里梁塬。自保全区张坪乡磨沟口引洛河水至城关镇张曹村,全长63.2公里。灌区辖保全、永丰、兑山3区和城关镇、卫东镇计9乡(镇)52个村。设施灌溉面积3.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2万亩。属全县规模最大、灌溉面积最多的水利工程。 “苦瓜梁塬黄柏川,人畜饮水都困难。”建国前,梁塬人民深受无水之苦,梦想洛河水上塬。1957年 *** 洛南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根据民众迫切要求,着眼洛南的经济建设,作出兴修洛惠渠水利工程的决定。经过勘测设计,上报省、地批准,于1958年9月5日动工。当时抽调干部40名、民兵3000名,以军事编制组成洛惠渠工程战斗团。由县长张东任团长,县委书记冯培智任政治委员,县武装部部长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员,并具体负责全部工程。战斗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攀岩凿壁,先后打通鸡关山、老虎岩、龙山岩、神仙洞等26座悬岩、29处峻岭,于1959年9月开通12.5公里石渠工程。10月26日又动员万名劳力、百名干部开辟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开通。12月16日在席洼工地举行通水典礼, *** 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到会祝贺,商洛专员公署专员郭茂生剪彩。《陕西日报》报导讯息并发表社论,西安**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 主渠建成后,又进行了4次续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塔沟段,开凿隧道934.6米,裁弯取直,甩掉了张塬一段渗漏干渠,缩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塔沟至鼓楼河隧道1826.8米,并修筑了排洪桥等配套工程,使鼓楼河水库死库变活库;1976年扩建中干渠,从辛岳水库至李湾8.3公里,南低干渠从焦村后峪至四皓中学11.6公里;1979年下半年,从龙山崖到水西峪的堡子沟又修筑了一条隧道,使总干渠缩短了2公里。 洛惠渠建成后,每年为鼓楼河、辛岳、李村3个总蓄水量590万立方米的水库和90个总蓄水量72万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时在下游打机井27眼,建抽水蘸20处、流动喷灌站63处。 该工程总投资8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1万元,社队自筹169万元,总投工131.5万个。在工程进行中张永银、姚生成、张吉才等16人光荣牺牲,阎孝敏等6人因伤致残。 1993年至1994年,又由国家立项,省、地、县共同投资,在灌区兴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修支、斗分渠道16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 防洪工程 民国年间,百里洛河任水漫流,蟒岭黄沙伴水压田,洪涝灾害经常出现。1956年,白洛乡杨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民众在洛河滩筑起河堤,植树万株,办起了林场,保护农田千余亩。保全乡黑潭村、灵口乡焦村等地仿效这一做法,沿河砌筑石堤,堤外栽杨柳,堤内栽桑树,兴利除害,一举两得。七十年代末,全县开展“向洛河要地”四大治理工程,组织力量对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统一规划,采取干砌(少数险段浆砌)石坝,坝外植树、坝内造田的方法组织沿岸民众施工,建成防洪堤坝1845处,总长210公里,保护、新造农田10万余亩。保全、眉底、白洛、尖角、柏峪寺、黄坪、灵口、庙湾等段河堤防洪工程坚固,在抗大洪、渡大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省境 洛河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清代洛阳县有周阳渠、五龙渠、通济渠、洛渠、伊渠、大名渠、新兴渠、永通渠、古红渠、任解元渠等。民国时,卢氏、洛宁、洛阳、偃师、嵩县、伊川6县共有灌渠49条,灌区多为数百亩,万亩以上的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协济渠、洛宜渠5处。6县共有灌溉面积19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洛河水利得到进一步开发。1949~1955年整理旧渠,开凿新渠;1956~1960年修水库、打井、开渠全面展开;1961年以后调整、巩固已有工程,走向稳步发展。1987年,包括支流伊河在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一类水库73座,小型二类水库179座,总库容16.5762亿立方米。
(一)伊河陆浑灌区,陆浑灌区因自陆浑水库取水得名。灌区分布在嵩县陆浑水库两岸、临汝县汝河以北、伊川县焦枝铁路以东和伊河西岸先锋、顺阳二渠以西及偃师县南万安山北麓。库区以上有伊北、伊南两渠,渠首分设在嵩县南纸房乡西伊河两岸,径引伊河水东北入陆浑水库两侧。库区以下有总干渠1条,分干渠3条,全长298公里。干渠和总干渠均为1970年修建,1974年放水,设计灌溉面积134万亩。80年代灌溉面积40万亩,最多达60万亩。
(二)伊东灌区,伊东渠原建于1924年,渠长9公里,灌地6000亩。1950年和1951年扩建后,渠长22公里,灌溉面积增至1.8万亩。1959年二次改建,渠长31.5公里,设计引水11.7立方米/秒,实引水8.5立方米/秒。灌区范围为干渠以北,伊河东、南,陶化店以西,偃师县伊河南岸河谷平原地。有耕地1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70年代实灌面积8万亩。
(三)洛宁县引洛灌区,分布于洛宁县境之洛河两岸,北岸原有干渠2条,1967年连二渠为一,总长38公里,重建长水渠首闸,总称洛济渠。南岸干渠1条,长41公里,称洛济南大渠。二渠分灌长水镇以下洛宁境内洛河两岸河川地,灌溉面积7万余亩。
(四)宜阳引洛灌区,灌区分布在县境洛河两岸,有干渠4条,总长72.1公里,总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灌宜阳县和洛阳市龙门5乡48村地5.08万亩。
(五)洛阳南郊南渠灌区,位于龙门以北、洛阳市区以南伊、洛夹河地区,有耕地面积约14.5万亩。灌渠多以洛河为源,主要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和伊渠,四渠总长34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大清渠为大新渠,把古洛渠并入大明渠,统称为洛南渠。灌溉面积1950年7万亩,1964年12万亩,1980年8.5万亩。
(六)中州渠灌区,959年开凿,渠长50公里,灌溉洛阳市郊、孟津、偃师8.4万亩。
关于“哈巴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 哈巴河景点看点有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丹岚”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哈巴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 哈巴河景点看点有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哈巴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 哈巴河景点看点有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哈巴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 哈巴河景点看点有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