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叶培忠的植物研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叶培忠的植物研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树木育种学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938年,叶培忠在四川农业改进所峨嵋山林业试验场率先在中国进行树木人工有性杂交育种试验工作。在中华民国时期,我国虽有少数林学家、园艺学家、植物学家做过一些树木育种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无人作过系统的研究,各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的必修课程中,也没有单独开设这门学科。叶培忠从华中农学院到南京林学院后,专心致力于树木育种的研究工作,查阅外国有关文献,收集整理自己和国内其他学者在树木育种方面的研究资料,废寝忘食地编写树木育种学讲义。这部讲义集以往树木育种研究之大成,开后世树木育种研究之先声。1956年,他率先在南京林学院开始讲授树木育种学。1960年他主编的《树木育种学》(教学参考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历史上树木育种方面第一本系统、完整的教材。叶培忠除为本科生讲授树木育种课程外,还担负培养树木育种研究生和进修生的任务。他亲自培养的研究生和进修生有好几十人。树木育种专家陈岳武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中国杨树杂交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始于1946—1947年。叶培忠是这项工作的开创者。40年代,他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时,首次利用当地河北杨与山杨、毛白杨、响叶杨进行杂交育种,获得了优于亲本的杂交苗木。尽管当时试验规模小,但积累了宝贵的试验资料,为中国以后开展杨树杂交试验开辟了道路。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职工为纪念叶培忠在天水的功绩,把他培育的杨树新品种中的一个,起名为“叶氏白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各地杨树杂交育种工作,基本上是在叶培忠4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进行了400个杂交组合,既有种内、种间杂交,也有派间、属间和复式杂交,其中生长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包括叶培忠亲自培育的银毛杨、小意杨、赛山杨等约有40个。这些杨树杂交品种已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繁殖。50年代末,他在南京林学院树木园内建立了杨树引种区,引种国内外杨树200多个无性系,成为国内杨树育种研究试验基地之一。
1972年,以梁昌武、吴中伦为首的中国林业代表团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第七届林业会议后,考察了意大利林业,带回一批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插穗。吴中伦将这些插穗送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学院、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4个单位分别引种试验。南京林学院引种的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有I—63杨、I—69杨、I—72杨、I-214杨等4个品系61根插穗。由于插穗经旅途耽搁,已开始变色发黑,处于垂死状态。叶培忠在接到这些插穗后,立即组织树木育种教研室部分教师进行抢救。他们把插穗扦插在校内苗圃地里,经过科学培植和精心管理,这些垂死的插穗竟奇迹般地被培育成苗,当年成苗49株,株高二三米。以后他们又用这些苗木进行无性繁殖,到1974年年底共培育大苗1000株,引种试验成功。叶培忠及其助手并没有将引种研究停留在校园里,而是把这些优良无性系在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参照这些优良无性系原产地(美国南部)的气候生态条件,他们选定江苏北部平原地区进行小片试种,效果显著,二三年生胸径可达20多厘米。此项成果于1979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末,这4个杨树优良无性系已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广为栽植。据不完全统计,栽植面积达520万亩以上,年净收益超过5亿元。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引种栽培的成功,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打破了南方不能大面积栽培杨树的传统观点,丰富了林木引种的理论。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叶培忠十分重视杉木的遗传改良工作,从60年代初期开始就指导陈岳武进行研究。为了改良杉木品种,他们深入闽、赣、湘、川、黔等省各个杉木林区,调查杉木生物学特性,选择杉木优良类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杉木自然类型的划分、优树选择方法、早期选择、遗传型与环境互作,以及遗传稳定性、种子生活力的变异、种子园遗传增益等方面做了大量而系统的育种试验。运用选择、引种、杂交授粉等技术,培育了一些杉木优良新品系。1966年,他们在福建省洋口林场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杉木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用第一代种子园的子代造林,其产材量比一般商品种子增产15—20%。此项成果对中国发展杉木速生丰产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以后又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的农林科技推广奖。此外,叶培忠在长期研究杉木遗传改良工作中,于70年代初发现杉木花粉在一般贮存条件下,能保持生活力达17年之久。由于杉木花粉能长期保存生活力,可以向外地寄送,因此,能简便地引用外地花粉进行杉木杂交育种,对今后杉木引种繁育具有重要意义。
叶培忠不仅在杨树和杉木的育种、引种研究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而且对马褂木、楸树、松树、墨西哥落羽松等树种的育种试验,也取得了具有开拓性的成果。例如,他将马褂木用中国马褂木与北美鹅掌楸进行正反人工杂交授粉,得到的杂种马褂木生长势优于亲本,株高和根颈生长比亲本马褂木分别增长42%和137%。杂种抗性较强,秋季落叶时间比亲本晚。楸树具有自花不孕性,年年开花,极少结实,大量繁殖造林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个问题,叶培忠用滇楸与楸树、滇楸与灰楸、灰楸与滇楸等3个杂交组合进行异花授粉,获得杂交种子1000多粒,这一成果解决了以往楸树不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问题,为推广这个优良树种创造了条件。他用13种松树先后选配了近30个杂交组合,选育出3个优良组合,即黑松与长叶松、黑松与云南松、黑松与混合花粉(湿地松十火炬松十云南松)。这3个杂交组合的第一代杂种长势都强于母本黑松自由授粉后代,株高生长分别超过母本55%、35%、69%,根颈生长分别超过母本44%、20%、34%。
1963年3月20日, 叶培忠用中国柳杉作父本,墨西哥落羽杉作母本进行属间杂交试验,后来奇迹般地得到了3个球果,经播种培育出12株杂交墨杉小苗。经过多年不断扦插扩繁,到1972年,南京林学院林场共培育出6000多株性能大大优于亲本的杂交墨杉幼苗。他将杂交墨杉幼苗分送给了上海、武汉等地很多林业生产部门试种。1978年叶培忠故世,该品种曾一度不为人们瞩目。多年后,该树种的速生、抗台风、抗盐碱、耐水湿、落叶期短、可净化空气等优良性状被上海林业总站总工程师叶增基和站长沈烈英等人发现并努力加以抢救、扦插和扩繁。他们培育的种苗在上海浦东川沙林场营造了一片近2000株的杂交墨杉种群。2003年8月,叶增基、徐炳声等人在美国的SIDA杂志发表论文,向世界介绍了这一新树种。根据植物国际命名法则,他们将杂交墨杉正式命名为“培忠杉”(xTaxodiomeria peizhongii),商品名为“东方杉”。2004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授予“东方杉”植物新品种权,上海市林业总站和南京林业大学是品种权人。2007年,美国联邦专利局邀请世界上同行专家审核,认可东方杉的国家知识产权属于中国,并颁发了证书,获得美国植物专利(美国专利号:United States Patent PP17767),这是我国木本植物新品种首次在国外获得专利,这一杂交新品种得到了国内外一致认可。 水土保持在我国作为生产实践自古有之,而作为专门学科研究,则始于40年代。
1943年春,叶培忠参加了以美国人W.C.罗德民(Lowdermilk)博士为首的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担任保土植物的考察任务。在4个月的考察期间,他采集植物标本2000多号,其中以西北的禾本科与豆科植物标本最多,较为齐全;采集抗寒耐旱的保土植物种子,计禾本科54种、豆科木本类14种、灌木类10种、其他17种。这些植物标本与种子,为开展西北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工作结束后,他被留在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在当时人手少、设备差的条件下,他同傅焕光(实验区主任)、任承统、蒋德麒等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艰苦创业。实验区的具体科研工作大多由叶培忠负责指导和处理。他经常顶烈日、冒严寒,奔波于实验区各个试验场圃之间。1945年6月,傅焕光赴美考察,由他接任实验区主任,从此他的工作更加繁重忙碌。
叶培忠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5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水土保持试验,诸如河北省苗圃牧草原种场的建设与育种、选种试验;保土植物试验;特用经济植物的引种与繁殖试验;荒山沟壑造林试验等。这些试验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譬如,他创建的河北苗圃牧草原种场,是当时国内规模较大的牧草试验基地,场内引种的品种300个左右,其中被选出推广的优良品种有草木樨、狼尾草、野牛草、苏丹草、二叶草、葛藤等。草木樨是他1946年引进美国品种培育的,已在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被誉为西北的“宝贝草”。狼尾草是全国有名的优良牧草,在西北地区已广为种植,被誉称“叶氏狼尾草”。他培育的野牛草,1959年从天水引种到北京,大量繁殖于“十大建筑”周围,成为北京草坪的主要草种之一。1945年由叶培忠鉴定的产于天水县李子园的天水葛藤,经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种植,较西南引种之葛藤耐寒抗旱;1948年寄往美国贝尔茨维尔(Beltsville)试种,能在-10°C低温下安全越冬,被美国作为推广之良种。此外,在荒山沟壑造林试验中,他还通过20多个树种试验效果的比较,发现刺槐作荒山沟壑造林树种,效果显著。刺槐被誉为天水三大宝之一,不仅在甘肃省广为种植,而且在全国推广。
林木遗传育种的研究方向
杨传平,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提出了我国林木种源研究的完整系统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作为专题负责人之一,完成了国家“六五”转“七五”科技攻关专题“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1993年,以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为龙头的东北、内蒙古四省区主要针叶用材树种种源试验研究又被评为中国林学会梁希奖,这是我国林业行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奖。1991年以来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以及其它各项荣誉奖12项。此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省教育厅及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1994年被推荐为黑龙江省第二批重大经济效益奖候选人。
1957年4月25日,杨传平出生于山东省夏津。1974年到1976年,他做为知识青年工作在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北关林场,从此,他便与树木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7年,他考入当时的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1980年毕业后留校,在林木遗传育种教研室任教,开始了孜孜不倦探索林木奥秘的科研生涯。1985年至1988年,他攻读了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间,他还曾远赴芬兰林业科学研究院进修林木遗传育种,虽只为期两个月,却大大开拓了他的眼界与思路。
此后他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东北林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处长。1995年至1998年,又一次当起了学生,在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科攻读博士研究生。多年来,杨传平一直潜心于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家“六五”、“七五”攻关课题“红松、樟子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地理种源试验研究”,参加并主持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白桦、光皮桦胶合板材纸浆材良种选育”,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兴安落叶松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他提出的种源研究的完整系统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指导我国各树种的种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种源研究已经发挥或即将产生重要作用。他提出了优良种源选择中种源各类性状综合指数权重确定的两种方法。在北方种子园营建上,提出了建园材料要以结实性状和生长性状为主,同时兼顾抗性和形质指标的新思路,并在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报告会上提出,应在全国范围内第二次选择优树。
在科研道路上,杨传平创造了许多首次:首次提出造林生态相似区的概念及相似区的划分方法,为地理变异规律的研究及代表试点的确定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而且一直为人们所烦恼、且尚未解决的难题;首次将等效纬度的概念引进国内,并在种源研究实践中率先应用;首次将白桦强化育种与人工生态因子全息时序自动监控有机结合,实现了2至3年生的白桦幼树开花结实,5至6年规模结实。
1990年,在林业部主持的由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多数常委参加的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认为,杨传平的“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分别获1991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以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为龙头的“东北、内蒙古四省区主要针叶用材树种种源试验研究”又被评为林业行业科
学研究的最高学术奖——梁希奖。此外,杨传平还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参加主编、主审的著作主要有《人类遗传学》、《长白落叶松研究》、《红松研究》、《现代林业经营管理技术》等,发表论文50余篇。在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杨传平在教学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了“试验统计”、“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群体遗传学”和“多元统计分析在林木育种的应用”等课程。在1991年全校教改典型课综合评估中,主讲的“林木育种学”课程,7项评估指标皆获优秀,1992年获东北林业大学园丁奖。1995年,杨传平任东北林大副校长后,仍坚持在教学一线,已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研究生3名。
杨传平还参与许多社会活动,他兼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理事,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业科技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林学会常务理 事、副秘书长、副理事长,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与内蒙古林区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黑龙江省和林业科技进步奖评委。
杨传平的科研成果正在产生着极大的经济效益。以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为理论依据,1988年起,开始与省林业厅合作推广优良小北湖种源工作。杨传平作为协作组东北林业大学主要参加人之一,参与了推广工作的全过程。截止到1993年,总计推广造林面积82626.08公顷,现推广7年,年推广8946.5公顷,年均木材增长量88034.35立方米,年均增长木材收入3017.82万元,年均上缴税费851.03万元,企业年均纯收入1367.67万元。按照黑龙江省林业厅、森工总局规划,今后将营造长白落叶松人工林13.33万公顷,若全部采用优良小北湖种源的种子育苗造林,到22年主伐时,我省每年可增加出材量721.82万立方米,增产收入24.74亿元,上缴税费6.98亿元,扣除经营成本6.55亿元,企业纯收入为11.21亿元。
“白桦强化育种技术”的成功,引起国内外同行及生产单位、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森工总局决定推广东北林业大学白桦强化育种技术。在鹤北林业局建立了一座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白桦强化种子园。
1999年9月,包括白桦强化种子园在内的国家计委重大生物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黑龙江伊春基地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国家计委批准,共获得项目总投资6800万元。在该项工程建设中,以东北林业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杨传平教授则为技术负责人。
杨传平的科研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也极为显著。长白落叶松地理种源变异与种源选择部分已列入GB《中国林木种子区》,1998年由国家颁布执行,这对长白落叶松种子的科学经营管理与良种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1998年白桦塑料大棚强化种子园运转以来,已先后接待国内外领导、专家、学者300余人次参观,给予了高度评价。
杨传平在林木育种的研究领域中,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他在主持“九五”国家攻关专题——“泡桐白桦单板类人造板材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国家科技攻关三级专题,并作为“白桦强化育种及优良种质资源引进技术”“948”国际引进项目负责人和“单板类人造板材新品种选育与培育技术研究”的国家科技攻关二级课题负责人。同时,他还承担林业部重点课题“东北主要造林树种抗盐能力的定量指标评价及树种选育”和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以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由于在我国林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中的突出贡献,杨传平1992年被评为学校首批青年拔尖人才;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被授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入选林业部“十百千”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6年被评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1999年获黑龙江省绿化奖章;2000年被国家人事部评选为国家级“百千万”跨世纪人才。
1、 森林遗传学
森林树木不同性状在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进化机制,为森林资源的保存、经营及林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2、 林木遗传改良
林木改良的策略和程序,制定育种方案,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包括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育种等)理论与方法,以及林木良种繁育途径和方法。
3、 林业生物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或对林木良种进行高效繁育。
关于“叶培忠的植物研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寒梅”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叶培忠的植物研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叶培忠的植物研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树木育种学在我国...
文章不错《叶培忠的植物研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