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713年的历史大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713年的历史大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定卫士服军年限
先天二年(七一三)正月十一日,上皇诰:“卫士自今二十五入军,五十免。羽林飞骑并以卫士简补。”卫士,专指关中十二卫之士兵。
皇帝巡边改期
先是先天元年(七一二)十一月,太上皇诰遣皇帝巡边,次年正月改期,所募兵各散遣,约八月复集。后以诛太平公主,竟未成行。
以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大祚荣既据东牟山(今吉林敦化北),筑城以居(见圣历二年“渤海靺鞨始建国”条),高丽、靺鞨之人渐归之,始建“振国”,地方二千里,户十余万,兵数万人,附于突厥。中宗时,曾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祚荣遣子入侍。将加册立,会契丹与突厥连年寇边,使命不达。玄宗先天二年(七一三)二月,始以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辖地为忽汗州(因当时牡丹江上游称忽汗河,今镜泊湖称忽汗海),令祚荣兼忽汗州都督。由是去“靺鞨”之名,专称“渤海”(郡)国”,大祚荣为渤海国之祖。
太平公主谋反,被诛
太平公主欲睿宗废太子、阻睿宗传位皆不成,遂与窦怀贞、萧至忠、崔湜、岑羲(以上皆宰相)、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以上掌禁军)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王晋、僧慧范等共谋废立或进毒。中书侍郎王琚言于玄宗曰:“事急矣,不可不速发。”左丞张说自东都遗玄宗佩刀,意欲皇上决断。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密告曰:“太平谋反在即,陛下为太子时,犹不易明诛;今已登大宝,但下一诏,谁敢不从?”玄宗曰:“只恐惊动上皇。”日用曰:“天子之孝在于安定四海。请先夺北军,后收逆党,则可不惊上皇。”玄宗以为然。先天二年(七一三)七月,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魏知古密告公主欲于是月四日作乱,将使常元楷、李慈等先帅羽林兵突入武德殿(玄宗每日受朝处),怀贞,至忠、羲等于南牙(指太极殿,中书省在其右,称南牙)举兵应之。玄宗因与岐王范、薛王业(掌太子左右卫率)、郭元振(兵部尚书)、龙武将军王毛仲(领万骑)、果毅李守德(领羽林)以及尚乘奉御王守一(仁皎子)、内给事高力士(宦官)等定计先一日以兵诛之。七月三日,玄宗与同谋十余人命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兵三百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在殿西),召元楷及慈,皆不及备,先斩之。至朝堂,执至忠、羲,皆斩之。怀贞逃入沟中,自缢死,戮其尸。上皇闻变,召郭元振登承天门楼,元振奏“皇帝诛窦怀贞等,别无他事。”上皇乃下诰宣布怀贞等罪状,薛稷赐死于狱。四日,上皇诰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同日,徙居百福殿,玄宗于是完全亲政。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一说禁锢终身)诸子除薛崇简外,皆伏诛。抄其家,财货山积,珍宝之多与皇宫同。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之数年不尽。公主党王晋、崔湜、慧范等亦皆死,怀贞改姓曰“毒”,晋改姓曰“厉”。
以高力土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
先天二年(七一三)七月太平公主既诛,功臣皆有封赏,宦官高力士(本系冯盎曾孙,幼天阉,宦官高延福养为子,冒姓高)以功授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官从三品。初,太宗定制,内侍不置三品官(知省事亦仅从四品上),职司守门传命而巳。武后虽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时,嬖幸甚多,宦官七品以上千余人,然衣绯(四、五品)、典军者尚少。玄宗为藩王时,力士即倾心事奉;及为太子,奏为内给事(从五品下);至诛萧、岑,乃使典军而知省事,官三品。自后宦官增至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渐多,衣绯、衣紫(三品以上)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
默啜再求婚,许之
先天二年(七一三)八月,突厥默啜以金山公主婚约不成,再遣子杨我支来求婚,许以蜀王愔(太宗子)女南和县主妻之。
以右御史台督察诸州
太极元年(七一二)二月废右御史台。先天二年(七一三)九月罢诸道按察使,故复置右御史台,使督察诸州。
玄宗讲武立威
先天二年(七一三)十月十三日,玄宗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以军容不整,坐兵部尚书郭元振于纛下,将斩之。宰相刘幽求、张说跪于马前,谏曰:“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乃流新州(今广州新兴县境)。帝又以制军礼不肃,欲斩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然但欲立威,实无杀绍之意,不料金吾卫将军李邈竟急宜敕斩之,帝深悔,罢邈官,废弃终身。时二大臣得罪,诸军多震惧失序,惟左军节度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军不动。帝遣轻骑召之,皆不得入其阵,帝深叹美,慰勉有加。
玄宗以姚元之为相
姚元之始相于则天,继相于睿宗,景云二年(七一一)以与宋璟共卫太子被出为刺史。先天二年(七一三),元之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十月,玄宗猎于渭川,因思元之,欲以为相,张说疾之,帝不听,即遣中使召元之至行在,即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元之明通吏事;三为宰相,皆兼兵部尚书,沿边屯戎斥堠、士马储械,无不默记。玄宗初即位,励精图治,每事访于元之,元之应答如响,宰相同僚,唯诺而已,故得玄宗专任。元之请抑权幸,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不与群臣亵狎,玄宗皆纳之。
改元开元、改官名
先天二年(七一三)十二月一日改元开元。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为紫薇省,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为黄门监)。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长史改称“尹”(从三品)”,司马改称“少尹”(从四品下)。以姚元之兼紫薇令,元之避“开元”年号,复名“崇”。
李峤卒
峤(六四四至七一三)字巨山,赞皇人。第进士,累迁给事中,来俊臣构狄仁杰等狱,峤复验,列其枉,忤武后意,出为润州司马。久之召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出其手。神龙中,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初,坐事累贬庐州司马,卒。峤富才思,前与王勃,杨炯接,后与崔融、苏味道齐,文章为学者取法。其诗,敦煌有残本。
徐彦伯卒
彦伯名洪,以字显,瑕丘人。七岁能文,对策高第。官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嵩善判,司马李亘工书,而彦伯善属辞,时称河东三绝。以修武后实录之劳,封高平县子,官至太子宾客。
郭元振卒
元振(六五六至七一三)名震,以字显,魏州贵乡人。年十八,举进士,武后时为凉州都督,拓境千五百里。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睿宗时,召为太仆卿。先天二年,以兵部尚书同三品。玄宗诛太平公主,元振提兵护驾。后为朔方大总管,会玄宗讲武骊山,坐军容不整流新州。开元初,起为饶州司马,道病卒。
义净卒
高僧义净(六三五至七一三)字文明,范阳张氏子(一说齐州历城人)。高宗咸亨初,往天竺,遍历三十余国,经二十五年,求得梵经四百部,归译五十六部。另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惠能卒
高僧惠能(六三八至七一三)俗姓卢,广东新州人,出家为僧,师禅宗五祖弘忍,受衣钵,住韶州曹溪广果寺,倡顿悟成佛说,与北宗神秀相对,为南宗之祖,传承较北宗尤广,为禅宗之正宗。宪宗时,谥为大鉴禅师。
印宗卒
高僧印宗,吴郡印氏子。母刘氏始娠,梦一沙门入舍,顿厌荤腥,及长,出家从师通经典,精《涅槃经》。高宗咸亨间从弘忍大师受禅法,复于番禺遇惠能,后还乡里,有《心要集》。
马经纶的晚年经历
大唐帝国向来崇尚军功,又十分重视门阀制度,故此出身士族又英勇善战的名门子弟大批脱颖而出,构建了大唐无与伦比的辉煌,西平郡王李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出身于位列高门士族的陇西李氏,凭借满腔忠诚和过人胆色,再造大唐帝国,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唐将军。
有关李晟其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典故。唐德宗时,张光晟跟随朱叛乱,后来见唐军势大,又投降了李晟。李晟请求唐德宗赦免张光晟,遭到皇帝的严词拒绝,张光晟最终按律处死,张光晟后悔莫及,临刑时说道,后人要记住,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底,这就是后来一不做、二不休的出处。李晟与德宗时的宰相张延赏不和,遭到张延赏的多方构陷,皇帝令二人和解,张延赏却始终不能释怀,李晟非常感慨,武夫性直,释怨于杯酒间,则不复存胸中矣;非如文士难犯,外虽和解,内蓄憾如故,极为形象地道出了当朝和后世文官的阴暗,偏偏从宋朝开始就重文抑武,大唐帝国开疆拓土的辉煌于是不再重现。
李晟的神道碑由裴度撰写文章、柳公权书写文章,被称为文绝、书绝、事绝的三绝碑。按照碑文的内容,李晟的曾祖李嵩,赠洮州刺史,祖父李思恭,赠幽州大都督,父亲李钦,生前是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死后赠太子太保。李晟生于这种尚武的军人之家,从小跟随父亲练习武功骑射,风雨无阻,锻炼了一身出类拔萃的本领。
李晟生于唐玄宗开元丁卯年,洮州临潭人,身高1.80米,是位英武帅气的唐军将领。他年满十八,就效力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麾下,一位骠悍的吐蕃将领杀死了不少唐兵,李晟一箭将他射死,三军欢奋,王忠嗣抚着小伙子的脊背,赞叹道,真是个万人敌,李晟因此一战成名。后来,因为屡破羌人和党项人,广德初年,提拔为太常卿。大历初年,亲率千骑大破吐蕃军,抓获敌军主帅,解灵州之围。又救回被吐蕃围困的马U,被朝廷封为合川郡王,马U嫉妒李晟的战功,让他返回朝廷,李晟成为唐德宗的亲兵将领(右神策都将)。
当时,吐蕃进攻剑南,节度使崔宁不在任所,边关危急,李晟带领神策军关山飞渡,连下三城,斩首千级,吐蕃人伧惶逃命。建中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谋反, 李晟与马燧、李抱真合兵攻击,田悦大败,正在大好形势之下,赵州被围,危及邢州,李抱真分兵二千到邢州防守,引起了马燧的误会。马燧以为李抱真不肯全力破敌、只图保存实力,准备带领手下士兵离去,李晟赶紧为两人消除了误会,保持了唐军阵营的精诚团结,正当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长安发生了惊天变故,唐德宗出奔奉天,急诏李晟等人救援平叛。
说起这次灭顶之灾的起因,竟然缘自对五千泾原士兵的赏赐。其实,唐德宗的皇库储备充足,对于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给予丰厚赏赐完全不是问题。在这以前,他亲自为十一位出嫁的皇族女子(岳阳县主等人)操办了丰厚的嫁妆,照说他也不能算小气。泾原士兵眼见自己即将上阵拼命,唐德宗却用粗茶淡饭打发自己,怒不可遏,遂成哗变,冲进府库抢东西,唐德宗猝不及防,只带了妻妾儿女逃命,路上才陆续有大臣赶来护驾。
李晟得知皇帝蒙难,心急如焚,但节度使张孝忠因为强敌环伺,几次阻止他带兵出行。李晟为了取信张孝忠,留下了一个儿子充当张孝忠的女婿。张孝忠的亲信拜见他的时候,他解下玉带相赠,终于得到了张孝忠的首肯。当李晟带兵到达代州的时候,成为神策行营节度使。他们很快赶赴渭北,驻军东渭桥,所过秋毫无犯。时值大将刘德信败退渭南,所部大肆劫掠,李晟斩杀了刘德信,接管了刘德信的部队。这时的长安城已经天翻地覆,太尉朱被泾原兵拥戴为首领,悍然称帝。为了灭绝众望,竟然杀害了七十七位李姓皇子皇孙。各路援军纷纷奔向唐德宗避难的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加紧攻打,用上了巨型云梯攻城,浑{等人挖地道堆柴木,使云梯塌陷着火,浴血杀敌,才躲过了城破之难。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赶到,大破朱军,唐德宗这才转危为安。
朱军退回长安,唐德宗要求李怀光乘胜破敌。李怀光率军赴难,竟然连面见皇帝的机会都没有,顿时大为不满,产生了养寇自重的想法(敌人消灭了,自己也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朝廷前门驱虎,后门又进狼。
朔方军驻兵咸阳,与李晟合兵一处。李晟催促李怀光,叛军盘据京城,天子避难在外,现在应该赶快进兵。我愿充当前锋攻击叛军,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李怀光敷衍塞责,就是不肯进兵。
朔方军在长安城外肆意抢劫,而李晟的部队则军纪严明,朔方军要把抢来的东西分给李晟的手下,将士们都不敢接受。李晟向唐德宗请求移师,以防意外,唐德宗派翰林学士陆贽到李怀光军中见机行事。李怀光向陆贽大吐苦水,神策军赏赐丰厚,朔方军赏赐微薄,叫朔方军如何作战,李晟明白他话中有话,很爽快地回答,你是元帅,统领军政,我们但听你的命令,如何增减用度,你安排就是了,李怀光没想到李晟如此圆滑,又不愿承担克扣神策军用度的罪名,只好把满腹怨气咽进肚子里面。
李怀光屯兵咸阳很长时间,唐德宗数次催促他出战,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挡了回去。李怀光暗中与朱联络,反迹渐露。李晟担心为其吞并,上书唐德宗,要求架空李怀光。当时吐蕃也打算助朱一臂之力,唐德宗担心之下,准备亲赴咸阳督战。李怀光得知消息,大惊失色,他怀疑皇帝要夺其兵权,图反益急。李晟的部队移至东渭桥,未及移师的李建徽、杨惠元都被李怀光袭杀。
唐德宗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储供不豫,从官乏食,不禁后悔没有听从李晟的建议。现在李晟陷于朱和李怀光的威胁当中,皇帝担心他无法掌控大局,浑{安慰皇帝,李晟一向忠于大唐,对朝廷绝无二心,我激励他,他一定能大破敌军。唐德宗任命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唐帝国的安危就此交到李晟手中。李晟整顿军队,修缮武器,厉兵秣马,准备收复长安。当时骆元光守潼关,尚可孤保七盘,接受李晟的节制,戴休颜守奉天,韩游环率领宁军听从李晟的指挥。
李怀光开始害怕了,李晟写信责备他,要他破贼自赎,李怀光不听,担心李晟的军队会发动袭击,奔往河中。他的部下数千人投奔李晟,要为大唐效力,晟皆表以要官,此时的李晟,权倾天下,位列京畿、渭北、~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唐军万事具备,只待一战。
神策军和李晟的家属都居住长安,这时成了朱的人质,将士们颇有不安,李晟激励大家,天子蒙难,我们不能只顾自己。朱派人告诉李晟,你们的家人都安然无恙,李晟不给来人动摇军心的机会,大声呼喝要杀之,朱的计谋没有得逞。当时,神策军的后勤供应很不通畅,时值盛夏,士兵还有人仍穿裘衣,李晟也身穿裘衣,以示与士兵同甘共苦。李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将士们也不敢抱怨,一心一意,准备光复长安。当时,有不少朱的间谍被神策军抓获,李晟饭食款待,将他们遣返,告诉他们,好好为朱守城,不要背叛主子。
众人商议进兵计划,李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如果先破外城,然后进攻皇宫,极易遭到伏击,还会殃及百姓。叛军的重兵都在皇宫禁苑,直接重拳出击,力求速胜,诸将纷纷表示赞同,于是神策军从东渭桥移至光泰门外,很快破门而入,双方激战,僵尸相藉,叛军逃入长安白华门,闭门之后,放声大哭,他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末日。这时唐军中有人提议,等其他部队到齐之后再发起总攻,李晟认为兵贵神速,机会稍纵即失,等叛军缓过气来,唐军就要蒙受更大的损失。唐军乘胜前进,很快到达了禁苑苑墙之外。夜里,李晟派兵凿开了一段苑墙,预备第二天从这里发动攻击。叛军也是训练有素的队伍,当即砍伐树木,围成栅栏,阻挡唐军的攻势,天亮之后,栅栏后射出很多冷箭,唐军攻势受阻。李晟大怒,你们要是放跑了敌人,我先杀了你们,大将万顷亲自跃马冲锋,推开栅栏,唐军鱼贯而入。叛军殊死抵抗,仅仅支持了十个回合,就向白华门逃窜。这时候,数千泾原叛军从李晟背后杀将过来,李晟率领麾下百骑直冲过去,泾原兵素来畏惧李晟,顿时心胆俱裂,溃不成军。朱带领一万残兵离开长安,唐军紧追不舍,余党悉降。长安光复了,李晟下令,神策军将士五天之内不得与家人联系,违者斩首,派遣京兆尹等一众官员慰问长安居民,长安百姓再见王师,都激动不已。
神策军军纪严明,有人私取叛军的马匹和官妓,都依军法处死。李晟将叛军头目斩首示众,表彰威武不屈的忠臣义士,恢复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准备迎接唐德宗回返长安。
报捷书送到梁州时,唐德宗哭了,他已经经历过九死一生,终于凭借大唐将士的忠勇,得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江山,这个代价实在太过惨重,多少龙子凤孙,做了朱的刀下鬼魂。皇帝说道,天生李晟,是为了大唐社稷,不单单是为了我呀。
朱被亲信杀死,人头被当作投降的进献礼。如何处置李怀光,则成了朝廷争议的话题。唐德宗顾念李怀光的救驾之功,希望宽恕李怀光的罪过。李晟坚决反对,提出了五条不能宽恕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能向藩镇示弱,纵容他们的窥视之心,再则国库空虚,已经捉襟见肘,如果赏赐不能让李怀光满意,又会激起叛乱,危害国家。唐德宗委派马燧、浑{讨伐李怀光,短短的几十天,李怀光众叛亲离,绝望中自杀身亡。
泾州位于边境,当地守军几次擅杀主帅,不把朝廷的威严放在眼里。李晟自请前往,整顿军务,羁制西戎。唐德宗册封李晟为西平郡王,拜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李晟来到凤翔,将作乱将领王斌等十余人依军法处死,又到泾州处死了田希鉴、石奇等人,桀骜不驯的将领们深自畏惧,从此不敢藐视朝廷的权威和律令。李晟几次出兵大败吐蕃,吐蕃君臣大惧,想出一个鸿门宴的计策,大唐的名将不过就是李晟、马燧和浑{三人,不除掉他们,终为吐蕃的心腹大患。吐蕃尚结赞几次向大唐乞和,要求与大唐会盟。李晟劝说唐德宗,戎狄无信,不能答应他们。当时的宰相张延赏与李晟不和,屡次中伤李晟,终于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进封李晟为太尉、中书令。
张延赏与李晟的不和由来已久,张延赏在四川作节帅的时候,李晟要带走一位成都官妓高氏,当时官妓陪酒都要经过官方的同意,张延赏不肯通融,派兵夺回了高氏,令李晟很没有面子。常人只是和官妓逢场作戏,李晟却想把官妓带回家里,可见李晟是个多情而有担当的男人,当时的男人三妻四妾,完全为法律所允许,连唐德宗也一次就赐给李晟女乐八人,李晟虽然好色,但不算过分。李晟位于陕西高陵县的墓碑上记载,他的正妻是郑国夫人杜氏,那么抚养他的庶子李宄ご蟮慕国夫人王氏就是侧室,《旧唐书》中记载李晟有子十五人,神道碑上记载他有子十二人,有三人的取名偏旁都是亻,可见他的儿子中有几个是丫环贱妾所生,十五个儿子中甚至可能有官妓所生的儿子。无论如何,这在唐代都算小节,并没影响李晟忠勇刚毅的形象。张延赏的诬陷,使李晟昼夜不安,眼睛都哭肿了,他送子侄十余人入京,要求削发为僧。幸亏皇帝不算糊涂,没有偏听偏信,下诏要求将相和解。这中间,名臣李泌说过的话应该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陛下不要加害功臣,能与他们善始善终。
张延赏是个文人,不似武将飒爽磊落,但把私人恩怨贯注到国家事务中,就严重偏离了为人臣子的准心。他与李晟唱起了对台戏,主张大唐与吐蕃会盟。会盟中,吐蕃的数万伏兵冲出,数千唐军全军覆没,大将浑{因为武功超绝,夺得一马逃走,仅以身免。张延赏被罢免了宰相,为自己的私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李晟是个武将,性格直爽坦荡,他不信运势之说,但别人相信此道,给他造成很大的困扰。他做宰相的时候,看见议政厅的里有张桌子污秽不堪,竟有五十年没移动过,原因是有人曾言道,如果移动桌子,就会丢掉宰相官位。李晟当然不把这种危言耸听当回事,马上叫人移动桌子,将议政厅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另外一种危言耸听,他决不能置之不理。有望气之人说道,李晟的深宅大院中树木葱笼,蕴藏帝王之气,李晟赶紧叫家人把树木砍光,搞得宅院中光光秃秃,以免引起唐德宗的疑心,人臣心胸如此,真是唐德宗莫大的福气。皇帝将李晟的画像放在凌烟阁太宗旧臣之侧,彰显他再造大唐的功绩。公元793年(贞元九年),李晟病逝,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忠武,赠太师。唐德宗用诏书的形式立下誓言,要为李晟存保世嗣,申告柩前。唐僖宗避难四川的时候,朝廷编辑《兴元圣功录》,记载李晟匡扶大唐的丰功伟绩,遍赐诸将,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
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濉⒗钐。李逖┮谷氩讨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途奔袭的战例,成为平定淮西至关重要的功绩,《平淮西碑》对李宓墓劳作出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李宪曾担任太和公主的送亲副使,回来后向朝廷献上了《回鹘道里记》,他和李宥家匀市⒅称,可见李晟治家还算严谨。
回首这位历史上有血有肉的大唐名将,感觉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男人,有胆识,有担当,又颇为多情。千年的历史,尘封的文字,我们依然清晰地看到了他的身影,天昏地暗的沙场上,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马经纶罢官家居十年,终日诵读经书史籍,怀念己故清官诤友,曾迁葬工部左侍郎李钦,安葬老师李春雩、挚友李吉所与武含春等。又置立义地,葬埋穷人,而且每年要接济贫士。三十年(1602),曾将好友李卓吾自河南接至自家别业莲花寺,共同研究《易经》,终使李卓吾完成最后一部著作––––《九正易因》。李卓吾被捕入狱,他多方营救,死后又遵遗嘱葬通州城北马厂村西迎福寺侧。还曾创立马闻道书院,进行讲学。
三十三年(1605),他病重在家,友人张祥来探视,他道:“学道有年,到此时才是学道。”于是正容端坐而卒,时年44岁。通州街巷闻他死讯,无不哭泣,肥城人也争来吊丧。门人私谥他为“闻道先生”。天启初期,朝廷恢复他的官职,并追赠他为太仆少卿,州人奉祀他在文庙乡贤祠。
关于“713年的历史大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抬眉见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713年的历史大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713年的历史大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定卫士服军年限...
文章不错《713年的历史大事》内容很有帮助